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63篇
  免费   2193篇
  国内免费   3200篇
测绘学   189篇
大气科学   9588篇
地球物理   422篇
地质学   2130篇
海洋学   74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98篇
自然地理   1384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332篇
  2022年   406篇
  2021年   429篇
  2020年   382篇
  2019年   449篇
  2018年   323篇
  2017年   379篇
  2016年   339篇
  2015年   423篇
  2014年   601篇
  2013年   541篇
  2012年   508篇
  2011年   581篇
  2010年   535篇
  2009年   552篇
  2008年   564篇
  2007年   644篇
  2006年   560篇
  2005年   567篇
  2004年   500篇
  2003年   595篇
  2002年   541篇
  2001年   516篇
  2000年   452篇
  1999年   328篇
  1998年   373篇
  1997年   372篇
  1996年   335篇
  1995年   324篇
  1994年   282篇
  1993年   218篇
  1992年   191篇
  1991年   208篇
  1990年   135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55年   2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6篇
  1938年   2篇
  1937年   2篇
  1936年   6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71.
972.
长江中下游铁帽金矿矿石分为四种类型:蜂窝状矿石、松散土状矿石、胶状矿石及块状矿石,前三者金含量较高。主要载金矿物为针铁矿、水针铁矿、赤铁矿、水赤铁矿,铜的次生矿物(铜蓝、蓝铜矿、辉铜矿、孔誉石)、石英以及残留的原生硫化物等,表生金、银矿物以金、银金矿为主,多呈显微金,个别为细粒、中粒金。粒度从原生矿石带→次生金富集带下部→次生金富集带上部有增大的趋势,表生金的成色为828-982,一般为921,大大高于原生带中的金,金、银的赋存状态以吸附状态以独立的金、银矿物两种形式存在,自然金一般呈包体金、粒间金、裂隙金等形式嵌布于载体矿物中。  相似文献   
973.
中国西北降水分区及其近代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姚辉 《干旱区地理》1992,15(4):27-33
本文选取我国西北地区129个代表站1959~1989年的降水资料,应用模糊聚类方法对历年各季降水进行客观分区,划分为西北东部、河西走廊、青海南部、新疆北部、新疆南部等5个气候区。在降水分区基础上,选择若干个代表站建立各区降水序列。通过趋势方程分析表明:西北地区近代降水以波动变化为主,多雨和少雨期交替出现,降水短期振动较为普遍,3—4年周期信度达0.01以上,10年以上周期以15和27年周期为主,信度达0.05。  相似文献   
974.
卢文芳 《水科学进展》1992,3(2):104-111
用因子分析及方差最大原则下的正交旋转技术,计算并识别长江中下游汛期(5~9月)降水场的四个空间高载荷区及相对应的因子得分系数.它们的空间、时间变化,反映了长江中下游区域的实际降水特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区域平均海温及ENSO事件都与高载荷区的汛期降水有一定的联系,所得结果可作为汛期降水短期气候预报的参考因子.  相似文献   
975.
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的降雨截留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常源 《地理学报》1992,47(6):545-551
本文通过分别实测降雨过程中林外降雨、林内降雨及树干截流的变化,分析了不同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前期降雨等因素的影响,讨论了马尾松人工林地内雨量分布的变化特点,并提出了计算模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林内雨和树干流只有当降雨分别到达1.6mm和4.32mm的情况下才出现,其总量分别占林外降雨的75%和4.3%,并以面源和点源的形式输入流域。此外,还阐述了降雨过程中林地内营养元素的输入及循环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976.
977.
978.
ENSO事件对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82,自引:11,他引:82  
刘永强  丁一汇 《大气科学》1995,19(2):200-208
对近40年来ENSO当年和次年我国季节降水和温度异常进行了合成分析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ENSO当年我国以少雨、低温为主,次年则相反。降水和温度异常季节变化也基本呈相反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显著降水异常并不发生在夏季,而在ENSO当年春、秋季和次年春季;东北地区最显著的低温也不在夏季,而在ENSO当年秋季至次年春季。根据本文结果对目前ENSO影响研究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979.
杨芳林  袁重光 《大气科学》1995,19(5):535-544
本文应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IAP-AGCM)研究了夏季赤道东太平洋地区负的海温异常对全球大气及赤道太平洋地区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海温异常(SSTA)所造成的降水、高度场、风场以及赤道太平洋地区海表感热和潜热输送等一些物理场的异常,并对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全球及赤道太平洋和东亚局地短期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980.
分析陕甘宁半干旱区特大降水的环流特征及其与一般大、暴雨的环流差异,指出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和下游系统阻挡是产生特大降水的重要条件。热带气旋北上时,存在第二类间接作用,不仅在东风急流下游能出现倒槽暴雨,还有利于热带气旋下游的副热带高压另一侧产生特大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