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85篇
  免费   2030篇
  国内免费   3044篇
测绘学   193篇
大气科学   9259篇
地球物理   410篇
地质学   2116篇
海洋学   64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73篇
自然地理   1361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332篇
  2022年   428篇
  2021年   463篇
  2020年   386篇
  2019年   441篇
  2018年   320篇
  2017年   372篇
  2016年   320篇
  2015年   423篇
  2014年   573篇
  2013年   530篇
  2012年   493篇
  2011年   549篇
  2010年   511篇
  2009年   523篇
  2008年   537篇
  2007年   608篇
  2006年   522篇
  2005年   535篇
  2004年   470篇
  2003年   564篇
  2002年   518篇
  2001年   486篇
  2000年   438篇
  1999年   315篇
  1998年   356篇
  1997年   362篇
  1996年   329篇
  1995年   314篇
  1994年   267篇
  1993年   203篇
  1992年   179篇
  1991年   192篇
  1990年   131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5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3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实施流域生态管理的长江中下游湿地保护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分布广泛且类型多样,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集中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湿地利用面临的问题,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湿地环境,解决区内上、下游用水的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调动区域湿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必要遵循湿地流域分布规律,应用流域生态学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进行流域生态管理。一方面,要从流域角度处理好几大江湖关系、蓄泄关系、湖垸关系和山湖(河)关系等;另一方面,在流域内建立统一协调机制,对流域湿地进行保护与合理利用、合理布局和统一规划;同时在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利用长江中下游湿地资源,开拓新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62.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 is an important chemical component in natural water. 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DOM), a fraction of optical properties, plays art important role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nutrients in aquatic environment. People realized that DOM cycle is crucial in the global carbon and nitrogen flux, and also is inherently related to nutrients and trace metal elements. Therefore, CDOM was concerned by scientists in global oceanography and limnology fields.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sections (North Channel, South Channel and Zhuyuan) of the Yangtze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 in March 2006 Three-dimensional excitation emission matrix (3-DEEM) fluorescence spectra were analyzed for those filtrates through Whatman GF/F filters.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was also measured by TOC analyzer. The tidal variety was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The 3-D EEM fluorescence scans suggested the fluorescence characteristics of humic acid (Ex=332-344 nm, Em=439-451 nm) and fulvic acid (Ex=250-254 nm, Em=472-478 nm) were obvious, and the fluorescence group of protein-like and tyrosine (Ex=230 nm, Em=283 nm) was also found. They are mainly composed of CDOM in the Yangtze estuary. Further data analysis, especially the fluorescence index (f 450/500), showed that terrestrial signal was rather strong (1.41-1.65) in the surface water, however, some terrestrial CDOM signals of bottom water showed excursions (1.28-1.39). On the other hand, anthropogenic sign was impressed in the waters of Zhuyuan, which is one of the main drain outlets of Shanghai Metropolis. DOC concentrations ranged from 2.2 mg/L to 3.4 mg/L in Zhuyuan and South Channel, and from 2.0 mg/L to 2.4 mg/L in North Channel. The tide effect played a role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DOM measured by 3-D fluorescence scan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63.
Geochemical cycling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due to th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pathways of pollutants through our present environment. In this regard the Yangtze River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utting those pollutants into the East China SeafWorld Oceans. The Yangtze River is of high sedimentation rate and water discharge. The watershed covers variable climate regions from temperate to subtropical and from semiarid to humid. Twenty three (23) sampling locations at the estuary have been selected for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s. The elements (Cl^-, SO4^2-, Na^+, K^+, and Ca^2+) show conservative behavior during mixing of fresh water with saline water whereas Mg^2+, Mn^2+ show a non-conservative pattern .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Na^+/SO4^2- and Cl^-/SO4^2- molar ratios show a mixing of more than two water sources.  相似文献   
64.
《地理教学》2006,(3):48-48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植物吸收水分减少,使更多降水进入内陆河流,影响全球水循环,增加洪水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65.
《干旱区地理》2006,29(6):796-796
2006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塔里木河中下游荒漠化防治与绿洲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与示范”,通过了自治区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认为:该项目以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为研究内容,通过五年的研究示范推广,获得了多项理论和技术创新成果。其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前景广阔,能有效地解决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对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环境建设和经.弁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66.
河流水系形态特征可以通过河流的分形特征来反映,分形维数则是河流分形特征的量化表示,其与河流洪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以长江中下游为例,利用网格覆盖法计算出长江中下游河流分维,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河流的分形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中下游洪水分析不同水系特征下洪水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来说河道分维越大、河网分维越小,洪水发生可能性则越高。  相似文献   
67.
华南前汛期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41  
利用1957-2001年华南地区74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同期NCEP/NCAR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对华南前汛期(4-6月)不同降水时段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华南前汛期降水由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两个时段组成。锋面降水时段主要集中在4月,为典型的由冬到夏过渡的环流形势,华南地区高空为平直的副热带西风急流,大气层结稳定,水汽来源主要是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副高仍控制南海地区,华南地区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阿拉伯海的西风输送和西太平洋副高南侧东风的转向输送及孟加拉湾的西南输送;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副高东撤退出南海地区,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加强并与孟加拉湾水汽输送连通,华南区域内对流发展;夏季风降水时段盛期主要集中在6月,此时南亚高压跃上高原,华南地区处于南亚高压东部,对流发展极其旺盛,强大的南半球越赤道水汽输送越过孟加拉湾和南海地区向华南地区输送。  相似文献   
68.
近45 a东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59-2003年我国东北地区93站春季降水资料,将降水场分成5个区域,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春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降水量年际变化及长期趋势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西部是旱涝易发生区,近45a来降水量略有增多;降水量的周期振荡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69.
RegCM3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利用最新发布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1998年5—8月中国东部降水进行了模拟试验,考察了模式对降水和大尺度环流系统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对流性降水方案对不同月份、不同区域的降水模拟效果差别较大,采用Kuo方案和Grell方案时模拟的降水效果要好于BM方案;RegCM3能较成功地再现异常降水的月际尺度变化和空间分布等基本特征;模式还较好地模拟了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的演变过程和两次向北传播的季节内振荡。该模式可应用于中国东部夏季风降水的研究。  相似文献   
70.
春季北方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及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中国160站的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数和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两者与中国降水和气温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繁,存在明显的两个高值中心,分别位于蒙古国的中部和我国东北北部地区。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数和强度均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伴随着一次全球性的年代际气候跃变,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无论是频数还是强度均出现了显著的突变。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数主要对我国北方地区的降水和气温有一定影响,活动频数多(少)年,我国华北大部、新疆北部降水偏少(多);北疆地区气温回升(下降),甘、宁、陕、内部分地区偏冷(暖)。80-90年代春季北方气旋活动频数的偏少,强度的减弱,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次数比70年代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