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491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124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In 1585, a Ms53/4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south of Chaoxian county, Anhui Province. The parameters of this earthquake were reported differently in various versions of earthquake catalogues. According to detailed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 records of this earthquake, the epicenter location of the earthquake was further confirmed by means of seismo-geological field investigations in the Chaohu-Tongling region along the western Yangtze River valleys. Shallow seismic prospecting and drilling methods were applied in studying the buried fault. The possibility of the existence of seismogenic faults and fault activity in the western Yangtze River area were analyzed in depth, and the causative tectonic background of the 1585 Ms53/4 south Chaoxian earthquake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he Yanjiaqiao-Fengshahu fault, which was active in the early to mid-Pleistocene, is possibly the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is earthquake.To identifying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1585 south Chaoxian earthquake will help gain more knowledge about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of moderate and small earthquake activity in Ea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162.
2008年深圳洪涝灾害的气候背景和环流条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NCC/CMA资料分析了2008年6月深圳降水异常事件的成因,结果认为:2007年7月—2008年2月赤道西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2008年前冬今春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偏大是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前期气候背景;2008年6月东亚阻塞高压的异常强大及乌拉尔山长波槽的异常加深发展,促进了经向环流异常增强;偏强的冷空气以阶梯槽的形式频繁入侵华南,为深圳异常降水事件提供了动力条件。副高西段较常年偏南,西伸脊点偏东;强劲的季风潮为深圳地区输送了巨大的水汽和热量;冷暖空气在华南地区的频繁交汇与维持是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主要成因。上述多种因素的异常共同导致了深圳异常降水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3.
骤发性干旱(简称骤旱)是一种突发性高且强度大的极端干旱现象,会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长江流域骤旱频发,然而其骤旱时空演变格局及规律尚不明晰。本研究基于GLEAM、GLDAS和ERA5-Land数据,以标准化蒸发胁迫比及其变化值作为识别指标,开展1982—2022年长江流域骤旱识别,全面分析长江流域骤旱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特征;并鉴于2022年旱情的严重性和特殊性,重点分析该年长江流域骤旱事件。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长江流域上游的金沙江水系和中下游的大型水库湖泊骤旱发生频率最高且强度最大;(2)在时间演变上,骤旱发生频率、平均持续时间和强度均在长江流域整体上呈现出非显著上升趋势,而有显著变化趋势的区域在2001年前后表现出明显的趋势反转现象;(3) 2022年夏季受极端高温热浪影响,长江流域遭遇大规模骤旱事件,具有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且骤旱在空间上呈现出从上游向下游传递的态势。  相似文献   
164.
楚纯洁  赵景波 《地理科学》2013,(9):1150-1156
整理分析历史文献资料,提取出北宋和元代开封地区的洪涝灾害信息,对比探讨两个时期洪涝灾害发生特征及其反映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宋元开封地区洪灾频发,平均2.75~2.89 a发生1次,北宋以中度雨涝为主,元代以河流决溢大灾为主。北宋前70 a洪灾频发,元代则两头少中间多。宋元洪灾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夏季风降水增多或集中是其主要驱动力。北宋洪灾空间差异较小,元代则因距离黄河改道远近而差异较大。北宋前期约40 a气候偏干,之后干湿波动频繁,元代相对湿润并延续至后期;宋元洪灾均具有共同的准3、7 a周期。  相似文献   
165.
为预估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西南地区未来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变化特征,研究挑选5个CMIP6模式和5个极端降水指数,结合地形因子、社会经济数据和耕地面积百分比,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西南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进行基准期(1995-2014年)评估、未来两个时期(2021-2040年,2041-2060年)3种情景(SSP...  相似文献   
166.
镉米之痛     
正"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我国有7000年有水稻种植历史,是世界上水稻品种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国家。在我国南方,大米一直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民的主粮。然而,就是这种每天饭桌必不可少的主食,最近却被曝出安全隐忧,被推到舆论的风头浪尖。5月16日,广州市食品药品监管  相似文献   
167.
王海斌 《地下水》2012,(3):150-152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长江水沙过程发生了变化,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尤为引人关注。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累积距平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干流屏山站,屏山站,朱沱站,宜昌站,汉口站和大通站(1956~2009年)年径流和年输沙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年径流量阶段性变化大体上分为,上游:丰-枯-丰3个阶段,中下游无明显趋势变化。年输沙量上游:枯-丰-枯-丰-枯共5个阶段,中下游:丰-枯两个阶段。并且年径流量在2006年前后发生明显突变,年输沙量除屏山站在1962和2006年发生突变,朱沱站在2001年出现突变外,其他站点无明显突变。  相似文献   
168.
王海斌 《地下水》2012,(4):108-110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长江水沙过程发生了变化,径流量和输沙量变化尤为引人关注。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累积距平方法分析了长江流域干流屏山站,屏山站,朱沱站,宜昌站,汉口站和大通站(1956~2009年)年径流和年输沙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年径流量阶段性变化大体上分为,上游:丰-枯-丰3个阶段,中下游无明显趋势变化。年输沙量上游:枯—丰—枯—丰—枯共5个阶段,中下游:丰—枯两个阶段。并且年径流量在2006年前后发生明显突变,年输沙量除屏山站在1962和2006年发生突变,朱沱站在2001年出现突变外,其他站点无明显突变。  相似文献   
169.
丁胜祥  张莉  张明波 《水文》2012,(5):62-68
针对长江流域大型水利工程汛末防洪和蓄水间的矛盾,根据流域汛期洪水资料和环流形势等天气资料,分析了流域洪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等方法分析了汛期洪水的分期特性,并重点分析了三峡和瀑布沟水库汛期洪水的分期特点。分析表明,三峡和瀑布沟汛期洪水存在较为明显主汛与后汛之分,分期时间在8月20日左右。分析结果为三峡和瀑布沟水库分析分期设计洪水、优化汛末蓄水调度方式等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