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8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146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490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124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01.
针对探究长江流域内水储量变化的时空特征对水资源管理、灾害预防的重要意义,该文利用GRACE、GRACE-FO数据和水文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算法进行了研究。2003年以来,长江流域水储量呈现增多的趋势,在2003年1月—2017年7月以2.75±0.62 mm/a的速率上升,在2018年6月—2022年1月以0.54±2.19 mm/a的速率上升,上升速率变缓。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水储量变化以年周期性信号为主,最明显年周期性信号出现在金沙江流域下游;第三主成分反映了小于一年周期的信号,对应的特征向量在2003年1月—2017年7月和2018年6月—2022年1月存在较大差异,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与极端气候事件有关。  相似文献   
902.
利用1996—2020年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长江流域30°N沿线不同地形阶梯代表区昼、夜、冬、夏降水的频率、雨量、类条件概率密度等特征,通过研究昼夜比、冬夏比随经度的分布探讨不同高度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30°N沿线四川盆地内降水量和频率的夜昼比向东递减,雅安附近是夜雨强中心区,夜雨现象在四川盆地东侧山地108°E以东趋于消失;盆地内强降水比弱降水更易发生于夜间。②30°N沿线冬雨与夏雨存在较大差异,雨量上冬雨小、夏雨大;结构上冬雨弱、夏雨强;降水频次上存在地域差异,第二地形阶梯冬雨少、夏雨多,而第三地形阶梯反之;冬雨受大地形影响更为明显。③根据降水第1类类条件概率密度(CCPD1)冬夏比及冬雨CCPD1距平百分比聚类分析,可将8个分区分为3类,该分类与地理位置、地形阶梯有良好的对应关系。④夏雨受局地地形影响显著,将夏雨CCPD1距平百分比高于10%的峰(低于-10%的谷)值区定义为夏雨强(弱)潜力区,则各分区强、弱潜力区表现各异。江汉平原南部、鄱阳湖以北发生短时强降水潜力较大,雅安出现极端短时强降水潜力大(强潜力区≥61 mm);〖JP2〗冬雨强潜力区(CCPD1距平百分比高于50%的峰值区)位于第三地形阶梯上的VII、VIII、〖JP〗IX分区(潜力值1~20 mm),而该降水区间也是雅安和盆地中央的弱潜力区(CCPD1距平百分比低于-50%的谷值区)。  相似文献   
903.
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分析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这次灾害的成因,特别是研究了湖南省洪涝灾害加重与区域性强降雨过程时间变化的关系。指出近年来强降雨过程集中的时段有从5~6月份向7~8月份推移的趋势,造成与上游洪水顶托的机会增多,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加重,特别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现象的持续出现,应有更深层次气候变化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04.
利用复EOF分析,将热带太平洋5月份的大气风场和海洋上层流场看作1个整体,对其作了动力统计诊断,用以揭示热带太平洋5月份大气、海洋环流异常与长江流域梅雨丰欠的关系并考察其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诊断结果表明:在同一EOF模态中,大气部分和海洋部分的结构有很大不同,海洋模态表现出较强的赤道陷波特征;在南、北纬5°之外,海洋流场已大幅衰减掉了,而大气风场该现象不明显.EOF第1模态模的时间系数振幅从1994年起增大趋势明显,这表明气候变化剧烈程度在加大;前2个EOF模态的时间系数均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EOF第1模态为长江流域梅雨丰欠异常模态,大气存在经圈环流异常.EOF第2模态为ENSO模态,大气存在纬圈环流异常.黑潮因处5°N以北,已离开赤道,故其流速虽大,但流场偏差则很小,即其流速异常不明显.  相似文献   
905.
全球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快速推进,城市洪涝灾害灾害频繁发生,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城市问题,分析洪涝现象的时间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对于采取科学的政策措施有效防治洪涝灾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贵阳市1961-202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SPEI指数、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小波变换,分析了近60年多尺度时序下的洪涝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①贵阳市月度和季节降水强度大,暴雨发生频次高,月度降水强度集中在大雨及以上,季节性降水强度集中在暴雨及以上,易发生极端降水事件,造成城市洪涝灾害;②多时间尺度下,SPEI值对于降水、气温等气象因素的响应敏感程度不一,日尺度敏感程度最强,其他尺度趋于平缓,同时,大尺度对应的洪涝事件占比逐渐减少。③贵阳市发生洪涝的年份占总年份的21.67%,SPEI-12呈上升趋势, SPEI-3突变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突变后呈上升趋势且秋冬两季上升趋势显著,说明季节性洪涝有增强趋势; ④SPEI-1的周期变化特征为:在33个月主周期条件下的周期是23个月;在14个月主周期条件下的周期是9个月。  相似文献   
906.
长江流域水汽收支与高原水汽输送分量“转换”特征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文中采用"箱体"模型边界的整层水汽输送特征描述长江流域梅雨带水汽收支总体效应,发现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箱体"模型整层水汽输送收支总量呈显著相关;青藏高原动力、热力强迫构成周边水汽输送特殊流型结构,大地形动力强迫导致高原周边水汽输送在高原南侧与东侧存在经向或纬向不同分量的水汽流型,且它们分别对长江流域梅雨带"箱体"模型水汽收支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还发现高原南侧经向水汽输送与高原东侧纬向水汽输送分量之间呈显著相关特征,此研究揭示了长江流域洪涝过程上游高原周边关键区水汽输送不同分量间的"转换"特征,且此类水汽输送流型对夏季长江全流域各区域降水具有不同程度影响.上述高原周边水汽输送经向-纬向分量间的相互"转换"效应,是认识长江流域异常洪涝过程形成的关键环节之一.高原周边水汽输送分量相关结构及区域边界水汽收支问题将为长江流域洪涝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7.
暴雨和防灾能力建设是影响洪涝灾害发生及其损失变化的重要因素。根据1978—2018年江南地区(沪、浙、闽、湘、赣五省、市)暴雨洪涝灾害数据、气象台站观测逐日降水量资料、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分析了近41年江南地区暴雨及其引发的洪涝灾害损失的变化特征及时、空差异,并从降水和社会防治两方面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近41年来江南地区因暴雨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率和成灾率呈先升后降的波动变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为相对高值期,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西多东少特点。近41年来江南地区暴雨发生频次及强度呈波动增加趋势,且暴雨在时间、空间上的持续性和集中度呈增加趋势,空间上呈现为江南中东部较高、西部较低的特点,暴雨发生集中期为5—8月,尤以6月最多。暴雨日数、大暴雨日数、暴雨累计降水量与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暴雨强度增强,是农作物受灾面积、尤其是成灾面积增加的重要因素。持续性暴雨日数、每月暴雨日数标准差、每站暴雨日数标准差与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受灾率、成灾率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暴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持续性、集中度越强,受灾损失就越大。降水与受灾损失的关系存在年代际差异,近年来它们之间的相关呈降低趋势。暴雨频次、强度与洪涝受灾损失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并不完全一致。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及其影响既受气象因素影响,也受到承灾体和社会因素影响。尽管江南地区灾害防治能力逐渐增强,对减少灾害发生和减轻灾害损失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江南地区防灾能力建设在空间上呈现为东强西弱的特点。因此,整个江南地区,尤其是江南西部,应当继续加强防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