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1篇
  免费   1078篇
  国内免费   1401篇
测绘学   338篇
大气科学   2440篇
地球物理   900篇
地质学   2074篇
海洋学   604篇
天文学   99篇
综合类   433篇
自然地理   1062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99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182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377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379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318篇
  2009年   363篇
  2008年   467篇
  2007年   365篇
  2006年   310篇
  2005年   349篇
  2004年   345篇
  2003年   328篇
  2002年   269篇
  2001年   253篇
  2000年   233篇
  1999年   161篇
  1998年   206篇
  1997年   149篇
  1996年   169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20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7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非稳态泊松模型预测西北地区地震带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概率预测 ,即根据某个地震构造区 (地震带或震源区 )内已发生的地震 ,预测未来一定时段发生某一震级段或某一震级下限以上地震的可能次数和概率 .这一方法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预测等方面 ,都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该方法的主要特点 ,是根据地震构造区已发生的地震事件 ,建立适宜的地震统计模型 ,而不必考虑地震事件的详细过程和活动图象 .随着对一些地震构造区地震事件现象及其发生的地球物理、力学机制和数学物理模式的不断研究 ,相继发展了一些概率预测模型 ,以描述不同的地震事件过程 .目前研究和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稳态和非稳态泊松…  相似文献   
182.
高等院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基地。随着电子产业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信息量的激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高校电类专业向培养更多符合当前高新电子科技需求以及符合时代要求的专门人才的方向发展。目前,我院正由专业单一的理科学校向理、工、文、管多学科大学发展,《电路分析基础》(以下简称《电路》)是工科类各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尤其重要。笔者就如何提高《电路》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发表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83.
针对2002年5月辽宁一次强雷暴冰雹天气过程,利用天气学基本原理,结合天气图、传真图和雷达、探空、卫星资料。综合分析了东北冷涡形势下引发的强雷暴天气过程的物理机制及冰雹成因。  相似文献   
184.
用相当位涡方法对一次持续性暴雨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静 《贵州气象》2003,27(1):28-29
相当位涡可以定量地来估计条件性对称不稳定,主要介绍相当位涡方法,并利用相当位涡方法对2002年6月17-19日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个例诊断分析,借以说明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在中尺度天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5.
阐述了“HLAFS产品暴雨动力过程相似预报方法”制作的过程、应用及其对暴雨的预报性能,指出:本方法对暴雨预报的检验效果比较满意,能够达到人工预报暴雨的水平,对暴雨的漏报率很小,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86.
根据南昌多普勒天气雷达在2002年4月5日获取的平均径向速度场和强度场回波资料,并结合当日探空、500hPa及地面天气形势等资料分析发现4月5日强风夹带飑线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在高空、地面天气形势及层结稳定度方面均有较明显特征,在多普勒雷达回波上也有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87.
陆面过程模式的改进及其检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中对陆面过程模式 (BATS)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物理量的年、季和日变化 ,它有两方面的特点 :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 7层土壤温度 ,模拟的温度可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在BATS的地表径流方案中 ,考虑了空间不均匀性的一般地表径流 (GVIC)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 :⑴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各层土壤温度的年、季和日变化。冬季土壤温度下层高于上层 ,而在夏季上层高于下层 ,这种上下层温度的转换时间大约在 4和 10月份 ,这与实测土壤温度的年变化非常一致。较为准确地模拟了各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的时滞效应。⑵用南京和武汉站的资料 ,将BATS地表径流方案模拟的地表水分分量与GVIC方案进行比较 ,BATS地表径流方案模拟的地表水分分量 ,与总水量的平衡相差较大 ,而GVIC模拟的效果相对较好 ,地表总水量基本上与降水总量达到了平衡  相似文献   
188.
2002年南海季风建立及其雨带变化的天气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利用南海海 气通量观测试验资料结合NCEP ,GPCP以及GMS - 5云图资料 ,综合分析了 2 0 0 2年 5~ 6月南海西南季风建立过程及其雨带变化 ,确定 5月 14日西沙及北部海区西南季风爆发 ,5月 15日整个南海季风爆发 ,季风爆发时间属于正常年 ;季风爆发时风向、风速、云量、降水、湿度、辐射及海面温度等要素都发生突变。这种突变是由大气环流的突变造成的。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变化过程是 :80~ 90°E越赤道气流加强 ,同时印缅低压加深 ,孟加拉湾南北向气压梯度增大 ,而后东亚大陆上气旋发展东移 ,副热带高压东撤 ,孟加拉湾低压槽前的赤道西风突然加强越过中南半岛 ,南海北部首先出现强西南风 ,继而南海季风迅速地全面爆发。孟加拉湾西南风加强到南海季风爆发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大陆冷空气南下起了重要的作用。南海季风爆发时呈现单雨带型 ,而后由单雨带型转变为双雨带型 ,雨带受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系统共同影响 ,并且随着副热带高压移动位置变化。  相似文献   
189.
巴中市2003年3月3—5日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此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发现强冷空气是经西北方向和东北回流方向共同作用进入巴中市及整个川东北地区的,500hPa贝湖—巴湖横槽的转竖、断裂和演变是决定强冷空气入侵的路径、时间及影响强度的关键因素,同期欧洲中心中短期数值预报产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0.
用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DDA+FEM)数值模拟,在华北地区各地块相互制约的块体系统环境中,地块边界断层上发生1966年邢台地震、 1969年渤海地震、 1975年海城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等不同类型破裂模式大震的破裂过程. 数值模拟结果给出每个大震释放的主应力场,最大剪应力变化等值线图,地震前后位移变化矢量图,发震断层滑移随时间变化以及走滑错距和应力降等震源参数. 这些结果与地震的震源机制,用地震波资料研究得到的震源参数,宏观等震线,地表观测的水平位移矢量图基本一致. 其中1969年渤海地震正交破裂模式的结果与宏观等震线及小震分布图像更接近. 1976年唐山地震复杂震源模式与该震早期余震分布图像更相符. 表明用DDA+FEM方法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能较好地模拟地震破裂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