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质学   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王日海  程保军  赵坤 《地下水》2008,30(5):110-110
集雨节灌工程的实施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和灌溉效率,省地、省工、增产增收,改善生态环境,进而推动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22.
我国西部旱农区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的“集雨”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针对我国酉部旱农区的干旱缺水问题.提出高效利用自然降水资源的“集雨”工程新思路,使自然降水的利用功效成倍增加,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给出适用于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集雨”工程模式和技术操作要点,并进行了工程的效益评估。该工程技术在西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
集雨绿化系统的原理及其发展历史、设计技术参数出发,综述了国内外集雨绿化的经验和研究现状,通过兰州皋兰农业生态站的近几年的试验结果,详细讨论了集雨绿化系统的技术方法,改进集雨绿化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措施和开展集雨造林技术要点。同时,针对目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建议采用微型集雨绿化系统,提高雨水利用效益,并指出今后需要开展的研究和在推广应用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4.
砂田集雨补灌对西瓜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砂田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传统保水保墒的耕作方式,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对传统的砂田配合现代集雨滴灌技术种植西瓜,供试品种是西农8号,试验处理为集雨滴灌砂田(DSF),传统砂田(CSF),不覆砂的传统土田(CEF)。通过甘肃景泰十里砂河村的田间试验表明,产量比传统砂田提高近3倍。产量提高最主要的因素是在西瓜水分受到胁迫的几个关键需水期,及时实施了集雨补灌技术。从田间水分变化分析了集雨补灌砂田的增产机理。  相似文献   
25.
Rainfall Harvesting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e L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小雁 《中国沙漠》2000,20(2):150-153
近年来,中国新发展的集水系统已使干旱区的农业生产焕然一新。人们利用屋顶、沥青铺面、土路、天然地表及人工集流面收集雨水并储存于地窑中作为农田补充灌溉水源或发展小型庭院经济。集雨与滴灌相结合可用于温室种植珍贵花卉和其他经济作物。小型集雨工程在黄土高原已经比较普及,但受脆弱环境条件的限制,设计大型集雨系统尚在试验阶段。某些关键性技术(如集水区材料,水质保护和高效用水)沿待解决。  相似文献   
26.
为明确垄沟覆盖集雨模式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选取“登义”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常规平栽不覆盖为对照(CK),依次设置垄覆普通黑色地膜沟不覆盖(HL)、垄覆液态地膜沟不覆盖(YL)、垄不覆盖沟覆秸秆(NJ)、垄覆液态地膜沟覆秸秆(YJ)、垄覆普通黑色地膜沟覆秸秆(HJ)共计6个处理,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1)垄覆膜沟覆秸秆的集雨模式均有利于玉米增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HJ处理的穗行数、千粒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最大,分别较对照CK提高11.22%、31.31%、88.02%、79.83%,且与CK间差异均显著(P<0.05),而垄无覆盖沟覆秸秆的NJ处理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较CK低。(2)垄覆地膜各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且能改变微生物结构,但垄无覆盖沟覆秸秆的NJ处理却不能。(3)各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在门、纲水平上均受到覆盖集雨模式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中主要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