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88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8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李湘瑞  范可  徐志清 《大气科学》2019,43(5):1109-1124
本文研究了1961~2016年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该地区极端降水和普通降水的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差异。主要的研究结果表明:1961~2016年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日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在2000年前后发生显著年代际变化,2000年后夏季极端降水天数和极端降水贡献率显著减少。与1984~1999年相比,2000~2016年在对流层高层从欧洲大陆、中亚到东北—蒙古地区,位势高度异常呈现出“正—负—正”的大气波列,从而造成北方东部地区上空为正压的位势高度正异常控制,伴随着下沉运动,大气层结趋于稳定,这些环流条件不利于极端降水发生。2000年后负位相的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正位相的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共同加强了北方东部地区上空的正位势高度异常。进一步研究表明,极端降水与普通降水的水汽输送和收支以及关键的局地大气系统存在着显著差异,较普通降水而言,极端降水在南北向水汽输送和收支上更强;北方东部地区低空为较强的闭合低压控制,并不断受到高层高位涡空气下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国家气候中心的1961~2016年华北雨季监测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的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海表温度资料,分析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的气候特征,然后利用合成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大气环流系统和关键区域海表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56 a来华北雨季开始最早在7月6日,最晚在8月10日,1961~2016年华北雨季开始平均日期是7月18日。华北雨季开始时间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雨季发生早晚的长期变化趋势不太明显。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东亚夏季风等环流系统的活动关系密切,当对流层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建立偏早偏强,中层西太平洋副高第二次北跳偏早,低层东亚夏季风北进提前时,华北雨季开始偏早,反之华北雨季开始偏晚。华北雨季开始早晚与春、夏季热带印度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关系显著且稳定,当Ni?o3.4指数和热带印度洋全区海表温度一致模态(IOBW)为正值时,贝加尔湖大陆高压偏强,副高偏强偏南,东亚夏季风偏弱,导致华北雨季开始偏晚;当海表温度指数为负值时,则华北雨季开始偏早。  相似文献   
23.
利用1979-2016年中国区域长时间序列逐日雪深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积雪深度与积雪日数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并将积雪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积累期、鼎盛期和消融期),结合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积雪与地表热状况(气温、地表和土壤温度)和能量输送量(地表净短波辐射、地表净长波辐射、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地表热通量和土壤热通量)的相关关系,初步探讨了积雪在高原陆面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研究时间范围内青藏高原积雪(深度和日数)主要呈减少趋势,仅在黄河源区及高原边缘地区为增加趋势,积雪鼎盛阶段(1-2月)的减少趋势最显著;高原积雪对地表主要起降温作用,深层土壤温度对积雪的响应存在滞后性,积雪的减少抑制了土壤向上的热量输送进而不利于冻土的发育;高原积雪与地表感热和地表热通量主要呈现负相关关系,潜热通量与积雪也呈负相关特征但比感热通量的相关性小。由于ERA-Interim资料对高原积雪深度的描述与本研究使用的卫星遥感积雪深度存在较大偏差(包括空间分布、气候倾向率、年际变化以及绝对大小等),导致本研究中积雪与地表热状况和热通量的相关度不高,需要通过陆面模式模拟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4.
通过对我国31年124季降水距平图的分析发现1.全国性的特多(少)雨季中,在高原东侧(95—105°E间)总有一少(多)雨带出现。2.多(少)雨季之后仍为多(少)雨季的持续性以春一夏最好,秋冬最差。3.一年中出现多雨季的次数与黑潮海温和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5.
根据全省主要气象台站1951—1990年旬降水相对系数,确定了雨季的起讫日期,分析了雨季的稳定程度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肃雨季比较明显,来临较迟,起讫日期不稳定,大部分地方降水变率大,特别是河西东部和中部8月降水变率大于7月,更易出现旱涝。且3年周期振动显著,是个比较重要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26.
27.
李春云  戴玉杰 《内蒙古气象》1994,(2):F003-F003,F004,28
哲盟风沙状况分析李春云,戴玉杰(通辽市气象局)1前言大风和沙尘暴灾害在哲盟仅次于干旱灾害,居第二位。风沙灾害能给工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直接损失,是阻碍工农牧业发展的直接因素;而且还加剧了沙漠化程度,加快了沙漠化进程,因而成为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  相似文献   
28.
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对福建雨季旱涝影响的环流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555-1994年多种不同类型青藏高原积雪资料的综合再分析结果,通过分析青藏高原雪盖异常年冬季和初夏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北半球大气环流与福建雨季降水的遥相关,讨论高原雪盖异常反馈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导致福建雨季旱涝的可能途径,为在福建雨季旱涝预测中应用积雪因子提供一定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29.
近45年吐鲁番地区气候变化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1954-1998年吐鲁番地区各县(市)气温、降水、无霜期、大风日数、酷热日数、寒冷日数、各界限积温、日平均气温≥0℃生长期、气温日较差等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0.
对1980~2014年中国中东部地区324个台站的持续性霾天气的时空变化和相关气象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东部地区年平均持续性霾事件和其在所有霾事件的贡献比例逐年增加,增长率分别为0.79 (10 a)-1和2.7% (10 a)-1。主要表现为3个大值区:华北平原地区(包括山西省、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东部,增加最显著的区域位于黄淮地区,增长率分别为6.3 (10 a)-1、13.95 d (10 a)-1。1月是持续性霾事件的高发月,月均2.56 d。夏季和秋季持续性霾事件增加最为明显,增长率分别为0.38 (10 a)-1和0.46 (10 a)-1。不利的气象条件,如静风日数的增加,风速和大风日数的减少,以及不利的环流形势,如东亚冬季风的减弱,都可能造成持续性霾天气的增加和异常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