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7篇
  免费   990篇
  国内免费   1331篇
测绘学   136篇
大气科学   1423篇
地球物理   924篇
地质学   2315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45篇
自然地理   545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223篇
  2013年   236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244篇
  2007年   235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220篇
  2003年   215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125篇
  1999年   101篇
  1998年   96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91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中强以上地震前普遍出现的地震活动异常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发现各地震活动前兆异常参数与主震震级有分级特征,其结果对未来青藏高原北部中强以上地震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2.
2008年5月12日,灾难性的汶川7.9级大地震袭击了青藏高原东缘,造成四川盆地西部多个大城市房屋倒塌和大量人员伤亡。如此大的地震之后,地壳应力的重新调整通常会导致破坏性地震发生(Stein et al,1997;Stein,1999;McCloskey et al,2005;Parsons et al,2000;Parsons,2002)。5月12日地震的主震造成龙门山和四川盆地连接处最大位错量达9m,说明复杂的走滑和逆冲运动(Jiand Hayes,2008)为该地区的特征(Burchfiel et al,1995;Densmore et al,2007)。四川盆地及其周边也有其他活跃的走滑和逆冲断层相互交错。本文利用地震断层模型计算了由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引起的同震应力变化,结果显示很多地区应力显著增加。快速给出这种应力变化图像有助于确定未来可能发生强余震的断层段。  相似文献   
993.
《高原地震》2009,21(1):60-60
《高原地震》是青海省地震局主管并与西藏自治区地震局联合主办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青藏高原及全国地震科学的成果。内容涉及: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观测技术、工程地震和地震科技管理等,并报道有关地震科学发展和动态的综合性文章。  相似文献   
994.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过程及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暖势必引起多年冻土的退化,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将多年冻土退化过程按地温的深度剖面曲线形态划分为初始阶段、升温阶段、0梯度阶段、不衔接阶段和消失阶段.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多是晚更新世残留,而全新世期间总体上是一个退化过程.根据青藏高原几个典型地区多年冻土深孔测温数据,判断目前高原多年冻土在其退化历史中所处的地位:高山地区处于升温阶段;中低山地区处于升温阶段末期;高平原和河谷盆地的多年冻土处于0梯度阶段;连续多年冻土下界附近及岛状冻土地区,正处于由0梯度向不衔接阶段过渡,多年冻结层边缘在萎缩,处于消失阶段.多年冻结层消融(消失)存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向.在升温阶段,多年冻土层中的热通量小于来自下伏地层中的地热通量时,部分地热流用于多年冻土底板相变耗热,发生自下而上的消融,随着多年冻土层中的地温梯度减小,用于底板消融的热量增加,直到地温曲线完全达到0梯度时,所有的地热流都用于多年冻土层融化潜热消耗,但其上部同时存在“热补偿”和“季节补偿”作用可以延缓多年冻土的消失;对于低温厚层多年冻土,当地面温度升高至可以抵消热补偿效应时,活动层中出现热积累,厚度增加,直至出现不衔接现象,同时存在“季节反补偿”作用,加剧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995.
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对北半球气候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近年来关于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北半球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热力作用不仅对亚洲季风和降水变率有着重要影响,而且还通过激发类似于亚洲.太平洋涛动的大尺度遥相关,影响着北美和欧洲以及南印度洋的大气环流和气候.青藏高原气候不是被动的受热带太平洋海温影响,它也可以通过北太平洋大气环流调制着太平洋热带和中纬度海.气相互作用.春、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异常通过影响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哈德莱(Hadley)环流和赤道辐合带(ITCZ),调制着热带ENSO发展,因此研究从青藏高原气候异常来预测ENSO发展的方法是必要的.这体现了北半球海.陆.气相互作用的本质.由于过去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青藏高原对亚洲季风区气候的影响方面,因而加强研究青藏高原在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96.
羌塘中央隆起带深部结构特征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羌塘含油气盆地是我国境内最大的中新生代海相沉积盆地.羌塘地体内的中央隆起将盆地分为南北两个盆地.中央隆起带构造属性认识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分歧,一是伸展环境下形成,整个羌塘盆地有着同一的基底.而另一认识其是一古特提斯缝合带,其两侧盆地具有不同的演化机制.调查羌塘中央隆起的深部结构特征及其与南北两侧的盆地间的构造关系是认识羌塘盆地基底性质及其油气远景之关键科学问题.尽管羌塘地体在青藏高原形成演化过程中遭到了强烈改造,但在收集并分析已有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认为其深部结构仍有可能被完整保存.因此,利用密集宽频带流动台网观测,获取其深部结构,进而研究其与两侧盆地关系,是当前羌塘含油气盆地研究之重要突破口,同时该项研究符合我国当前国家油气资源战略评估政策.  相似文献   
997.
王波儿  何美珑 《地理教学》2009,(10):19-20,30
一、教材分析 上海新课程初中教材在“农业及其地区差异”这一章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各具特点的四大农业区,②北方早地农业区与南方水田农业区,③西北干旱农业区与青藏高原农业区。教材中通过配置四大农业区的景观图以及“茶叶生长的气候条件”、“饮食与地理”、“辨证地看待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图表说一说我国北方和南方农业生产的主要差异,并讨论我国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差异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8.
夏半年青藏高原“湿池”的水汽分布及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1948-2007年共计60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夏半年(4-9月)青藏高原大气中的可降水量、水汽输送通量和水汽输送通量散度,分析了夏半年青藏高原可降水量的分布和变化特征,青藏高原及其附近的水汽输送.结果表明:在对流层中层的青藏高原上空,夏季是一个明显的大气水汽含量高中心,"湿池"特征非常显著,湿池主要有三个大的可降水量中心,即高原的西南部、东南部和高原南侧.4-9月,高原上的可降水量变化很大,高原的增湿的速度小于减湿的速度.水汽进人高原主要通过三条水汽通道,即西风带水汽输送通道、印度洋-孟别拉湾水汽通道和南海-孟加托湾水汽通道.水汽主要在高原西南侧、喜马拉雅山中段和高原东南侧进入高原.  相似文献   
999.
1998~2000年完成的青藏高原中西部航磁数据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一个重要的隐伏断裂带(大致沿革吉北-改则南-错勤北-申扎北)。结合藏东位场分析结果,革吉北-改则南-错勤北-申扎北隐伏断裂可与嘉黎走滑断裂相连。沿该隐伏断裂发生的地震震源机制解显示,该断裂性质与嘉黎走滑断裂相同。因此,该隐伏断裂与位于藏东的嘉黎走滑断裂一起构成了位于高原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型走滑断裂。这种推测得到了相关地质、地球物理证据和数值模拟结果的证实。此外,该巨型走滑断裂可能调节着青藏高原内部的应力分布,从而控制着高原内部的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000.
在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活动地块划分的基础上,以地块为研究单元,对1970年以来的b值进行全时空扫描,以研究其短临时间特征,结果表明,虽然受地域和地质构造的影响,各地块b值的短临异常与5级地震的对应率不同,但绝大多数地块的6值正、负异常起始时间、最大(最小)值时间和结束时间通常出现在震前1-6个月内。对其结果统计检验,本地块R≥R97.%的合格率为93%,内邻地块合计R≥R97.5%的合格率为100%,可信度检验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