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856篇
  免费   8604篇
  国内免费   11291篇
测绘学   4277篇
大气科学   20969篇
地球物理   4483篇
地质学   23209篇
海洋学   3385篇
天文学   135篇
综合类   3096篇
自然地理   4197篇
  2024年   465篇
  2023年   1872篇
  2022年   2177篇
  2021年   2455篇
  2020年   1819篇
  2019年   2540篇
  2018年   1670篇
  2017年   1742篇
  2016年   1780篇
  2015年   2141篇
  2014年   3148篇
  2013年   2690篇
  2012年   2875篇
  2011年   2866篇
  2010年   2634篇
  2009年   2762篇
  2008年   2711篇
  2007年   2447篇
  2006年   2379篇
  2005年   2211篇
  2004年   1900篇
  2003年   1915篇
  2002年   1617篇
  2001年   1608篇
  2000年   1439篇
  1999年   1237篇
  1998年   1160篇
  1997年   1265篇
  1996年   1104篇
  1995年   1066篇
  1994年   912篇
  1993年   706篇
  1992年   674篇
  1991年   576篇
  1990年   441篇
  1989年   343篇
  1988年   106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31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7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6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13篇
  194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81.
阿勒泰地区降水量、可降水量及降水转化率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1961-2007年47 a阿勒泰地区7个地面站每日4个频次的水汽压和日降水量资料, 分析了阿勒泰地区降水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 过去47 a阿勒泰地区年降水有增多趋势, 夏、冬季节降水呈明显增加趋势, 而春、秋季则增加较缓慢;降水空间分布表现为自南向北递增, 自西向东递减. 运用整层大气可降水量的经验计算公式, 计算了阿勒泰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转化率. 结果得出: 阿勒泰地区可降水量时间分布为夏季多、 冬季少;空间分布表现为自山区外围向山区中心递增, 降水量的大值区与可降水量的小值区对应. 降水转化率的时空分布说明这47 a其呈递增趋势, 且冬季较高. 研究结果表明, 阿勒泰地区具有一定的增水潜力.  相似文献   
82.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青藏高原72个气象台站的冬季逐日冻结深度资料, 采用动力学Q指数和小波分析方法, 研究了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发现: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各站点相互间的动力学Q指数在高原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小, 仅在高原南部部分站点值较大, 表明在高原上总体来说季节性冻土的动力学结构是一致的. 各站季节性冻土1980年代前后的Q指数在高原主体也都比较小, 只是在高原东南部和柴达木盆地的部分地区Q指数较大, 表明在高原大部分地区季节性冻土变化的动力学结构特征没有发生突变.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次均值突变, 突变以前的冬季平均冻结深度在93 cm左右, 突变以后的冬季平均冻结深度下降了10 cm左右. 高原季节性冻土冬季平均深度有准4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83.
青藏高原冻土区地温既受海拔、纬度和经度(干燥度)区域地带性规律控制, 同时它又受植被、雪盖、砂层、 水被和地质构造等局地因素的显著影响. 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在不同域值条件下, 它可增高或降低地温. 地温随植被覆盖度减小而逐渐增高, 但覆盖度减到0~20%时, 地温反而降低. 在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和腹部的高山区, 冷季降雪多, 很多地段为稳定积雪区, 雪盖厚, 持续时间长, 对浅层地温起保温作用;而高原腹部的高平原、河谷和盆地冷季降雪较少, 雪盖薄, 持续时间较短, 一般保温作用微弱. 当雪盖厚度超过20 cm以后, 保温作用即开始增强;在暖季因积雪存在时间短, 雪盖薄, 短期内对浅层地温起冷却作用. 总之, 每种局地因素迫使地温向相反方向转化阶段是一个区间值, 为渐变过程. 随时空尺度变化, 局地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 有些地段, 几种局地因素共同作用, 加上活动构造和地形、地貌等的影响, 使地温的时空分布和局地因素对其影响或控制变得错综复杂. 因此, 研究和预测地温特征和变化趋势, 需要在监测植被和积雪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参数选择、 验证和优化.  相似文献   
84.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细菌群落特征及其与高山湖泊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流式细胞计数和构建环境样品16S rRNA基因的克隆文库,分析了纳木错湖水细菌的群落结构特征,并与阿尔卑斯高山湖泊细菌群落结构进行了比较.纳木错6月湖水细菌数为1.21×106个·mL-1,与其它高山湖泊相似.β -Proteobacteria类细菌是纳木错湖水细菌的主要类群,占总数的61%.纳木错湖水细菌与分离自其它水生环境的细菌相似,但具耐寒的特征.由于营养条件、地理状况等物理化学特征的不同,纳木错湖与阿尔卑斯高山湖泊(Jori XIII湖)细菌的种属完全不同,纳木错湖细菌以耐寒和嗜寒细菌为主,且多样性低.  相似文献   
85.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西部赛利普地区新生代火山岩依据主量元素可划分为超钾质、钾质和钙碱性系列,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粗面安山岩、粗面岩,一个超钾质岩石的40Ar-39Ar年龄为17.58Ma,指示出火山活动为中新世.超钾质、钾质和钙碱性火山岩都显示出富集LREE及LILE(Th、U)、亏损HFSE(Nb、Ta、Ti)的特征.超钾质火山岩具有较高的K2O(6.31%~8.55%)、MgO(6.75%~8.96%)、Cr(270.7×10-6~460.4×10-6)、Ni(142.3×10-6~233.9×10-6)含量,较高的(87Sr/86Sr)i(0.71883~0.72732)和较低的εNd(-14.78~-15.37),指示可能起源于一个前期亏损并经后期俯冲作用改造的富钾的方辉橄榄岩富集地幔源区.钾质火山岩具有比超钾质火山岩低的K2O、MgO、Cr、Ni含量以及高的Ba、Sr含量,初始87Sr/86Sr为0.71553~0.71628,初始143Nd/144Nd为0.51197~0.51198,在空间上与超钾质火山岩共生,可能是前者母岩浆的演化产物.钙碱性火山岩具有较高的Sr(881.7×10-6~1309.2×10-6)、Sr/Y比值(50~108)和较低的Y(12.05×10-6~18.02×10-6),明显亏损重稀土Yb(0.93×10-6~1.30×10-6),类似于典型的埃达克质岩成分特征但相对高钾,并具有相对低的(87Sr/86Sr);(0.70928~0.71374)以及高的εNd(-7.90~-10.91),指示起源于富钾增厚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区域上拉萨地块超钾质岩、钾质岩与N-S向地堑系在空间上共存、时间上相吻合,由此本文认为拉萨地块中新世钾质.超钾质岩和南北向地堑系的形成可能与中新世早期北向俯冲的印度大陆岩石圈断离有关.  相似文献   
86.
从粗粒土振动压实特性、砂卵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及作用三方面对砂卵石换填地基进行了分析总结,通过工程实例证明人工换填的砂卵石地基承载力较高,沉降量小且均匀,能够满足高层建筑基础设计要求,适宜在洛(阳)南新区高层建筑地基处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87.
湖北省秭归县头道河Ⅲ号滑坡治理工程是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项目.通过抗滑支挡、地表排水和监测等综合防治措施在该滑坡治理工程中的应用实例,介绍了该滑坡的地理环境及滑坡特征,抗滑桩和排水沟的施工工艺以及控制要点等,重点论述了如何准确的判识滑坡带以及常见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为堆积体滑坡治理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8.
诸广岩体南部的晚白垩世辉绿玢岩位于西部九峰岩体中部,呈近SN向展布.它具有较高的Al2O3(15.76%~18.70%),K2O(1.97%~3.17%),Na2O(4.20%~4.98%)含量和较低的TiO2(2.76%~2.84%),SiO2(46.75%~50.41%)含量.所有样品Na2O>K2O(Na2O/K2O=1.37~2.13)、大离子亲石元素(Ba,Rb,K,Th)富集明显、Cr和Ni的含量明显低于原始玄武岩浆的参考值;样品中稀土总量较高(158.4×10-6~191.6×10-6),轻稀土富集(LREE/HREE=6.45~6.56),基本无Eu异常(δEu=0.93~0.96).且具有低的εNd(t)值(-0.9~-2.2)、较高的(87Sr/86Sr)I值(0.71276~0.71312)和典型的Dupal异常铅特征.在Nd-Sr和Nd-Pb图解上,辉绿玢岩具有DMM和EMⅡ端员混合特征.这种富集特征不是由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与地壳物质之间的同化混染作用造成.而是归因于俯冲带流体对上覆地幔楔的交代改造.因此,诸广岩体南部的辉绿玢岩是在晚白垩世时期地壳伸展和岩石圈减薄的构造环境下,由具有DMM和EMⅡ地幔端员混合特征的富集地幔源区部分熔融形成的.  相似文献   
89.
对取自阜新—朝阳高速公路段的黄土进行了14C测年、颗粒分析、湿陷及常规试验等,对比分析了其基本特性,通过三轴剪切试验,获得了不同含水量的黄土剪切孔压、固结孔压、抗剪强度及剪切变形的变化特征。分析认为,辽西黄土此类特性由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所决定。对不同含水量的黄土剪切变形曲线建立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对于脆性破坏的应变软化曲线,刘祖典模型描述的效果并不理想,而文中建议的经验模型则较为适合。  相似文献   
90.
济南泉域浅层地下水水化学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系统地分析了济南泉域浅层地下水(第四系孔隙水)和地表水的水化学成分和氢氧稳定同位素,并结合当地地形和水文条件,研究了不同地段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不同补给来源,揭示了浅层地下水与岩溶水的水力联系,得出浅层地下水在市区和东郊以降水入渗补给为主;在西郊和平安店则以岩溶水顶托补给和地表水(河水和水库水)入渗补给为主、当地降水入渗为辅的结论。为保护泉水、优化泉域内地下水开采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