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41篇
  免费   3212篇
  国内免费   5047篇
测绘学   3449篇
大气科学   8764篇
地球物理   2510篇
地质学   6261篇
海洋学   2110篇
天文学   899篇
综合类   1188篇
自然地理   1119篇
  2024年   174篇
  2023年   611篇
  2022年   644篇
  2021年   866篇
  2020年   559篇
  2019年   797篇
  2018年   576篇
  2017年   588篇
  2016年   544篇
  2015年   755篇
  2014年   1235篇
  2013年   957篇
  2012年   1156篇
  2011年   1047篇
  2010年   1090篇
  2009年   1176篇
  2008年   1257篇
  2007年   1147篇
  2006年   989篇
  2005年   1048篇
  2004年   984篇
  2003年   1006篇
  2002年   959篇
  2001年   929篇
  2000年   625篇
  1999年   531篇
  1998年   489篇
  1997年   478篇
  1996年   419篇
  1995年   388篇
  1994年   387篇
  1993年   380篇
  1992年   364篇
  1991年   346篇
  1990年   292篇
  1989年   244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1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4篇
  1977年   5篇
  1964年   5篇
  1957年   8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林克式 《海洋预报》1997,14(2):64-72
本文依据大陈、南几二海洋站1990年1月~1993年8月08时观测值,寻找大陈、南几二岛海域浪高与风的经验关系,建立起回归方程,对东海油井①海浪预报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2.
作者在已完成大气激光雷达系统夜间工作的基础上 ,对白天工作条件下的各种环境背景光的干扰进行了理论与实验分析 ,得出太阳直射光和天空光为白天工作的主要背景干扰。实验结果表明 ,经过激光发射与接收视场角严格匹配及使用干涉滤光器 (2 .6 nm和 0 .15nm)进行窄带滤波 ,背景干扰被明显地剔除 ,可进一步压低背景干扰约 2 0倍。证明采取视场匹配及干涉滤光器的措施可基本保证激光雷达系统在白天条件下工作。  相似文献   
123.
海域层序地层学环境恢复技术是针对我国区勘探初期的沉积盆地,充分利用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主要是二维地震资料,以层序地层学为指导,在层序分析、地震相和岩性预测的基础上,研究盆地发育的各沉积时期的沉积环境及沉积演化的地球物理资料地质解释技术,本文介绍了该技术的系统构成、技术特点和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24.
ADCP的观测及资料处理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RD-VM型ADCP为例,结合中美海气相互作用合作项目中的使用情况,介绍了ADCP的基本原理、特性,观测实施及资料处理,并指出了该仪器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5.
126.
主要研究了青岛大气污染物质SO2对雾水酸度的控制作用,用实测结果统计得到雾得水PH值与Cso2的经验关系式,青岛、烟台等地雾水pH值与计算值吻合一致,表明统计关系的合理性。通过对青岛雾水中SO2清除率的估算,说明在青岛雾期,人为污染物质所占比值越高,其污染物质沉降百分率也越高,存留在大气雾中百分率就愈低。  相似文献   
127.
128.
对于含多资料三维分潮波模型建立了一种岸边资料运动学外推的潮波第一边值方法,并对渤海的四大原湖波进行试算。结果证实本方法可行,该方法使潮波方程既满足第一边值问题,充分利用岸边测站资料,又保证岸界法向流速为零条件,符合物理意义。并对复型病态矩阵的收敛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行性处理。  相似文献   
129.
Observations of fluid mud were made in the lower North Passage of the Yangtze Estuary in February 2000, on 10 -11 August 2000, on 30 - 31 August 2000 (after two strong typhoons), on 21 - 24 August 2000 (neap tide) and on 3 -6 September 2000 (mean tide) respectively. In situ data show that the fluid mud in this area consists of fine cohesive sediment (median size 7.23 μm). The formation and movement of fluid mud varied during the neap-spring and flood-ebb tidal cycl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fluid mud phenomena in this area may be categorised in a three-fold manner as slack water, storm and saltwedge features. The thickness of the fluid mud layer of slack water during the neap tide ranged from 0.2 to 0.96 m, whereas during the mean tide, the thickness ranged from 0.17 to 0.73 m,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fluid mud layer was larger during slack water than at the flood peak. Shoals cover an area of 800 km^2 with a water depth smaller than 5 m. Erosion of these extensive intertidal mudflats due to storm action provides an abundant sediment source. This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in this estuary when the tidal level is lower than 5 m. The lower North Passage is a typical zone of saltwater wedging, so the saltwedge fluid mud has the most extensive spatial range in the estuary.  相似文献   
130.
利用地质雷达探测青岛港木质高桩码头承台完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KKO-100型探地雷达对青岛港木质高桩码头承台完整性进行探测,结合现场钻探、孔内波速测试、岩样分析测试,进一步对码头的工程性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