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0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280篇
测绘学   89篇
大气科学   578篇
地球物理   108篇
地质学   444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72篇
自然地理   64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60年   2篇
  1954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6篇
  1946年   1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4篇
  1938年   2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简茂球  罗会邦 《高原气象》2001,20(4):381-387
利用 1998年 5 8月南海季风试验期间的站点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 ,计算了大气热源和水汽汇 ,并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季风区对流层温度演变及其热力机制。结果表明 :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与季风区对流层中高层南北温度梯度的逆转密切相关。南北温度梯度最先在孟加拉湾以东季风区发生逆转 ,半个月后在印度半岛及其以西地区逆转。季风爆发前中南半岛北部对流层中高层的迅速增温是由感热和潜热共同造成的 ,而华南及南海北部地区的增温则是由暖平流所致。 5、6月高原东部对流层中高层由非绝热加热造成的显著增温对东亚夏季风的北进和维持是非常重要的。 5、6月高原地区热源以感热为主 ;7、8月感热和潜热共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2.
从环流特征、要素演变及数值预报产品应用等方面,从预报的角度对德阳市2000年8月17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内陆高原地闪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利用微秒级时间分辨率的宽带慢天线电场变化仪首次在中国内陆高原地区对雷暴过程中的正、负地闪特征进行了测量和系统分析 ,发现每次雷暴过程中正闪的比例有随总闪频数增大而减少的趋势 ,弱雷暴过程更有利于正地闪的产生。平均来讲 ,正地闪占闪电总数的 16 % ,介于美国夏季雷暴和日本冬季雷暴之间。负地闪闪击间隔的算术平均值和几何平均值分别为 6 4.3ms和 46 .6ms。 5 4%的负地闪有至少一次继后回击强度大于首次回击 ,而且有 2 0 %的继后回击其强度大于首次回击强度。继后回击强度与首次回击强度的比例几何平均值为 0 .46 ,算术平均值为 0 .70 ,平均回击数为 3.76 ,39.8%为单次回击地闪。正地闪的多次回击只占 13.0 % ,且闪击之间的时间间隔也较大 ,算术平均值为 91.7ms。  相似文献   
104.
贡嘎山地暗针叶林带自然与退化生态系统生态功能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钟祥浩  罗辑 《山地学报》2001,19(3):201-206
通过贡嘎山暗针叶林带典型区自然与退化生态系统生物量、净初级生产量、光合生理特征、土壤C02排放通量及土壤温度变化等内容的观测研究,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研究区山地暗针叶林带不同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生态功能的现状特征.自然型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量分别具有耐阴的光合特性,水分利用速率较高,而蒸腾速率较低.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生态系统生物量分别为367.01、121.80和0.51t/hm2,净初级生产量分别为9.86、5.64和0.35t/hm2@a-1;退化生态系统建群种光饱和点、净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均比自然生态系统建群种高,而水分利用效率则相应较低.另外,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土壤CO2排放量与地面生态系统结构和5cm深土壤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5.
西南地区山地不同土地退化类型特征及调控途径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张建平 《地理科学》2001,21(3):236-241
土地退化不仅是目前全还需性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而且也是重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之一,西南地区的土地退化是以水力侵蚀为主要动力形成的,文中简述了西南地区的土地退化状况,选择了4个(楚雄市、遂宁市,毕节地区及元谋县)山地不同土地退化类型进行分析,讨论了土 退化过程,提出了土地退化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106.
《山地学报》2001,19(3):242-242
《山地学报》系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被多种文摘收录,曾获全国、中国科学院、四川省优秀科技期刊奖。《山地学报》是目前我国唯一专门报道山地科学研究理论与山区开发、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门类中与山地有关的多学科知识,重点报道山地资源开发与山地生态环境演变、山区工程建设与山地灾害防治(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山洪等)、  相似文献   
107.
燕山中晚期的中国东部高原:埃达克岩的启示   总被引:195,自引:10,他引:195  
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岩广泛发育,其中有一类具埃达克岩的特征,并根据埃达克岩的成因提出中国东部在燕山中晚期可能为一个高原。本文就中国东部高原的范围、高原存在的依据、高原隆升和减薄的机制进行了讨论,指出中国东部高原大规模的抬升事件大约发生在中-晚侏罗世期间,在早白垩世之后塌陷。高原的隆升与板块消减作用无关,是陆内事件的产物。高原的塌陷是下地壳拆沉作用的结果。拆沉作用不仅可以解释高原的减薄,而且可以解释新生代玄武岩喷发和中国东部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8.
山地蒸发的计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傅抱璞 《气象科学》1996,16(4):328-335
本文研讨了山地下垫面蒸发的计算,提出了根据迳流系数和降水强度确定计算蒸发公式中与地形、植被、土壤等下垫面特性降水性质有关的参数的方法,经实际检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9.
吴统文  钱正安 《气象学报》1996,54(5):558-568
为了分析西北干旱的形成原因,本文首先利用高原北侧地区5站历年夏季的降水量资料等,制定了该区的干湿标准,划分了历年夏季的干湿等级。接着又利用ECMWF的格点资料等对比分析了该区干湿年夏季间垂直环流的差异,也探讨了青藏高原地面热状况与高原北侧干湿状况的联系。其主要结论是:1)文中制定的以降水标准差为判据的干湿标准适合西北干旱区;2)高原北侧干湿年夏季间在高原北侧和高原上的垂直环流存在明显差异;3)青藏高原地面热状况与上列差异有关,也即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是西北干旱的重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0.
论青藏高原隆起作用于大气的临界高度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刘晓东  汤懋苍 《高原气象》1996,15(2):131-140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从大气动力学、热力学及气候学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在青茂高原隆起过程中存在一个临界高度hc(-1.5-2km)。当高原隆起突破这一临界高度时才开始对大气产生强烈的作用,从而造成大气环流、大气热力结构、亚洲区域以及全球气候等一系列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