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6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127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5篇
  1935年   5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的合成特征及其可能机理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罗玲  何金海  谭言科 《气象科学》2005,25(5):465-473
利用1970~2000年6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根据(20~30°N,115~125°E)区域内500 hPa的涡度变化选取了12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合成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中对流层高层和低层的环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30°N,115~125°E)区域内500 hPa负涡度的增加对应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过程。在副热带高压西伸过程中,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的中心位置虽然稳定少动,但是由于日本东南部反气旋的西移,使得南亚高压东侧的脊明显地加强东伸,这可能对对流层中层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具有重要作用。在对流层低层,源于澳大利亚北侧的气流越过赤道向北传播,经由南海季风槽后到达我国江淮流域,从而影响副热带高压西侧的偏南气流。  相似文献   
992.
利用长江源区5个气象站46a的地面降水和高空露点资料,分析了该地区降水和高空水汽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6a来,长江源区不同雨量等级的雨日和雨日平均雨量在夏半年呈减少趋势,冬半年呈明显增多趋势,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增大;年际间降水量不稳定,年变化趋势不明显;夏、秋季降水量变化呈微弱减少趋势,而冬、春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春季增幅较大,冬季增湿趋势明显,冬、春季降水量均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由少向多的突变;长江源区气候在波动性变暖变干过程中,自1986年起出现了气候转向暖湿的信号,其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变暖并由此引起的海洋蒸发和陆地蒸散加强,地气水分循环加快,空中水汽输送加强。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更好地开拓气象服务领域,加快特种气象观测的建设,我省从2002年5月起,先后开展了季节性的柏油路面温度、露天环境温度及草面(雪面)温度等项目的观测和发报工作,并从2004年初起执行全年开展特种气象观测项目的手工编发报及月报表编制工作。目前,这些特种气象观测项目的观测资料已逐步投入到业务使用,为开展特种项目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4.
2004年5月8日黑龙江省出现了今年第一场沙尘暴天气,当日天气现象记录为:大风7^24 8^19 8^50 9^11-10^15 11^04-14^35 14^53-15^28 15^44-15^49 16^05-18^05,扬沙12^20-14^17 18^08-19^15,沙尘暴14^17-18^08[300]其间16^18极大为风速为23.0m/s,14^53最大风速达20.3m/s。预审中没有发现问题。但审核中  相似文献   
995.
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和FNL再分析资料,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对2015年08月03日发生在鲁西北地区的暴雨过程其进行了诊断计算、数值模拟和机制分析。研究表明,急流对上游强降水释放潜热向下游的输送和沿急流南侧传播的重力波共同影响是此次暴雨形成的重要因素:(1)上游地区降水过程的潜热释放通过西风急流输送到下游,使滨州地区对流层上层暖平流显著增强,引起强烈的上升运动;(2)高空急流南侧激发的中尺度重力波沿西风急流自西向东传播,波峰促使不稳定能量释放而触发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996.
对舟山海域一次猛烈的低压大风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地面气旋的强烈发展是由于其与高空疏散槽前的正涡度平流中心、辐散中心和暖平流中心在垂直方向紧密耦合的结果,高空急流的活动和加强进一步促进了地面气旋的发展,地面气旋发生发展在青藏高原上空西北急流出口区的左侧和日本海上空西南急流入口区的右侧。地面气旋的发展和冷空气共同作用造成的强气压梯度是引起海上强风的主要原因;高空西南急流轴附近激发出的次级环流下沉支中往南的非地转风,加大了地面风速;对流层中下层垂直环流由上升运动转为一致的下沉运动,引起动量下传进一步加大了地面风速。  相似文献   
997.
张辉 《贵州气象》2007,31(6):42-43
在高空探测的过程中,旁瓣抓球是高空观测人员必须面临和处理的问题。对旁瓣抓球的原因、旁瓣抓球的特征、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便于高空观测人员如何判断、避免旁瓣抓球以及对旁瓣抓球记录的正确处理。对提高高空探测人员的业务技能,获得及时、准确的高空资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出现强对流天气时地面测报工作要点   总被引:16,自引:14,他引:2  
归纳冰雹、龙卷、雷雨大风(阵风≥8级)等强对流天气出现时的观测、发报等地面测报工作要点,提出具体工作流程和相关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999.
利用NCEP (2.5°×2.5°)逐6 h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提供的MICAPS观测资料,对1989—2018年5—9月生成并维持的东北冷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东北冷涡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年平均冷涡过程为7.4次,维持时间为3~5 d;5月冷涡出现频率最高,8、9月较低;5—7月平均每年受冷涡影响天数分别为9.9、8.8、7.0 d,受东北冷涡影响最长时间可达19 d以上。按照不同特性将其分为北、中、南涡及强、弱冷涡。北涡较少出现在7月,中涡很少出现在6月,南涡集中在5、6月。弱冷涡出现频率约为强冷涡的1.2倍。春末(5月)、秋初(9月)出现强北涡的频率较高,而夏季(6—8月)出现弱中涡的频率较高。北涡出现在春末秋初时,偏强的高空急流加强了对流层上层的辐散,与中下层环流场配合,使冷涡得以维持。此外,冷涡中心位势高度较低,配合有明显冷槽或冷核和强上升运动,干侵入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冷涡的发展及加强;中涡出现在夏季时,高空急流及干侵入偏弱,冷涡中心附近各要素场不利于冷涡的加强。  相似文献   
1000.
1引言自2003年自动气象站投入运行以来,极大地提高了地面气象观测质量,降低了人为原因造成的数据误差。但是由于自动气象站自动化程度比较高,使得在地面气象观测工作中对仪器设备的依赖性大大增加,所以仪器设备日常维护,通过数据反映判断仪器设备故障和业务工作中对故障的处理,成为观测员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三大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