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134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11.
Progress in the attribution of climate warming in China for the 20th century is summarized. Three sets of climate model experiments including both coupled and uncoupled runs have been used in the attribution analyses. Comparison of climate model results with the observations proves that in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in the recent half century, climate warming in Chin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creasing of the anthropogenic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while sulfate aerosol should also have contributions. When both external forcing and natural forcing agents are prescribed, coupled climate models have better results in producing the observed variation of temperature in China. The role of oceanic forcing is also emphasized in the attribution analyses. The observed climate warming of China in the 1920s could not be reproduced in any set of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  相似文献   
312.
We describe two experiments made by the 18th-century physicists Francis Hauksbee and Pieter van Musschenbroek, designed to find the dependence of the magnetic force on distance. Fro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given in the form of tables, the authors did not infer any simple law. We calculated the values obtained by assuming that the force varies as the inverse square of the distance and found a good agreement with their results. It therefore appears that these remarkable experiments could have provided an experimental proof of the law.  相似文献   
313.
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方法技术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地介绍了国内外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方法技术的发展现状,尤其是近年来航空伽马能谱测量在仪器研制、数据处理与资料解释方法技术及应用领域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并结合我国当前地质找矿工作的需求,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航空伽马能谱量测工作的重点应着眼于加强区域性航空伽马能谱测量工作,重视资料的二次开发利用及拓展新应用领域;要作好仪器国产化之后的实用化开发,及加强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新方法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314.
杨璐  梅亚东  叶琰  林玉茹 《水文》2016,36(1):37-45
对金沙江下游及三峡段3个水文站1954~2008年径流序列和2个气象站1951~2008年降雨、气温序列运用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法进行趋势性检验,利用有序聚类法、均值检验法分析突变性及小波分析法进行周期性诊断,并应用Pearson法对径流、降雨和气温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研究区径流量的年内分配不均匀性和年际变化不显著。(2)金沙江下游段屏山站的径流量呈上升趋势,并在1997年发生突变,但该区域宜宾站的降雨量呈下降趋势并在1991年发生突变;三峡段寸滩站和宜昌站的径流量呈下降趋势,分别在1968年和2005年发生突变,同时该区域沙坪坝站的降雨量呈上升趋势并在1961年和1995年发生突变。(3)径流和降雨时间序列都存在小于10a的主周期以及20a以上的次周期。(4)各水文站夏季径流量受同期降雨量和同期气温的共同影响,而秋季径流量受前期气温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15.
北京市六环路内的地质工作,以服务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中心。工作区分为京西隆起,马池口凹陷、小汤山凸起,顺义凹陷.来广营凸起、丰台凹陷和大兴隆起等7个地质单元,分为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沉积岩盖层.片麻岩基底、C面和M面等7大层序。按地质单元设计标准钻孔,利用3S技术处理地质资料,用三维可视化展示地质调查成果,开创了地质调查为城市建设服务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16.
采用温度渐变的方法,研究了18、22、26、30℃共4个温度梯度对美洲黑石斑幼鱼[(73.74±3.76)g]生长及免疫因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美洲黑石斑幼鱼的生长和存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实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美洲黑石斑幼鱼最终体重、特定增长率(SGR)、日增重(DWG)、增重率(GBW)和增长率(GBL)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部分温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上述各项指标中,温度22℃组均最高,与温度26℃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与温度18℃、30℃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幼鱼的饲料系数(FCR)随温度升高先降低后升高,且部分温度组间差异显著(P0.05)。在成活率方面,除温度30℃组的成活率为82.2%,显著低于其他温度组外(P0.05),其他各温度组成活率均达到90%以上。温度对美洲黑石斑幼免疫相关酶活力和基因表达也存在一定影响。在实验第1 d时,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SZ)活力随温度的升高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在实验第60 d时,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SZ)活力随温度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22℃和26℃组显著高于18℃和30℃组(P0.05);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在实验第1d时随温度的升高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实验第60 d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随温度的升高逐渐上升。温度也影响HSP70和HSP90基因的表达,尽管实验期间各实验组HSP70和HSP90基因的表达变化未呈现明显的规律性,但30℃组HSP70和HSP90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从以上结果可见,温度对美洲黑石斑幼鱼的生长和免疫因子活力有一定影响,综合实验鱼的生长和免疫因子实验数据,美洲黑石斑幼鱼最适的生长温度应为22—26℃。  相似文献   
317.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刺参高温胁迫抑制性消减cDNA文库中2个上调表达差异基因hsp70和l(2)efl,2个下调表达差异基因pcsk9和myp,在不同温度、不同胁迫时间以及不同组织中的应激表达特性进行了分析.在15-30℃范围内,温度越高hsp70和l(2)efl基因相对表达量越多;而pcsk9、myp基因随着温度升高其表达量下降.在30℃高温胁迫0-3h时间内,hsp70表达量的变化最为显著,表现为先升后降再升;l(2)efl在1h后开始明显的上调表达,在2.5h之后呈下降趋势;pcsk9和myp基因表现为表达下调,表达量最小值分别在3h和2h.常温下hsp70、l(2)efl和pcsk9均在体壁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呼吸树中表达量最少,myp在消化道中表达量最高,在纵肌中表达量最少;高温胁迫后hsp70、l(2)efl均在呼吸树中上调表达量变化最显著;pcsk9和myP分别在呼吸树和纵肌中下调表达量变化最显著.这4种基因通过表达产物量的变化或作为功能蛋白直接参与代谢调节,或作为调节蛋白调控胁迫功能蛋白的表达及活性来提高刺参对高温胁迫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318.
采用常规急性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干露胁迫条件对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虾体湿润并用冰块降温的P组干露胁迫12h后成活率为75%,显著高于其它各实验组(P<0.05)。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不同干露胁迫条件对脊尾白虾血细胞和肝胰腺组织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ferritin基因表达的影响。干露胁迫能诱导脊尾白虾血细胞、肝胰腺HSP70基因的表达上调,肝胰腺中的高表达时间相对血细胞中出现的较早;干露胁迫能诱导湿润低温P组脊尾白虾血细胞和肝胰腺ferritin基因的表达上调,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各组织ferritin基因表达的上调时间具有差异性,血细胞最先上调。其余实验组脊尾白虾各组织ferritin基因表达均下调,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脊尾白虾受干露胁迫的耐受范围内,HSP70和ferritin基因发挥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319.
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山西组二段—下石盒子组八段储层砂岩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与物性特征、胶结物种类及成岩作用特点的详细研究表明:山西组二段—下石盒子组八段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大部分是与胶结物和泥质杂基有关的微孔隙,也是造成研究区砂岩储层低孔低渗的内在原因之一。砂岩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溶解作用。压实作用是成岩早期导致砂岩储层质量变差的主要原因之一;胶结作用包括硅质胶结、钙质胶结和粘土矿物胶结,硅质胶结对储层物性的贡献大于其他胶结类型,方解石是造成储层物性降低的主要胶结物;煤系地层埋藏后提供的酸性孔隙流体造成早期长石和方解石的溶蚀溶解,形成次生孔隙,对早期储层物性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但由于后期强烈的方解石胶结作用而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320.
四川广安地区须家河组四段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四川广安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砂岩储层是四川盆地内主要的天然气储层之一, 其储集岩主要为细-中粒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及石英砂岩, 该砂岩储层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的特点。在对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宏观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 采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 对该气藏储层的成岩作用、孔隙演化及其对储集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认为研究区砂岩经历了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解作用以及破裂等多重成岩作用, 已达到了中成岩阶段B亚期。成岩作用是控制该区储层物性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孔隙演化过程中, 压实压溶、胶结作用主要起破坏性作用; 而溶蚀作用、环边绿泥石胶结主要起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