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405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58篇
自然地理   1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Complications for traditional land consolidation in Central Europe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erry van Dijk 《Geoforum》2007,38(3):505-511
An integral part of post-socialist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Washington Consensus has been the privatisation of previously state owned and/or co-operative farms. In many instances, there have been attempts at ‘turning back the clock’ to pre-War conditions, including land ownership structures. Frequently, the result has been the division of large, economically efficient units into numerous, small and economically barely viable private plots. Following accession to the European Union, these re-constituted peasant-scale structures pose a major challenge to the Union’s agricultural policy. A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a simple transfer of western European practices, such as land consolidation, is not possible. The particular legacies of the communist system have given land ownership particular values, legitimacy and personal identity, and emotional bonds. Simple technocratic solutions, as applied in the West earlier, are thus not feasible. Consequently, the paper points out, new forms and instruments of tackling disadvantageous agricultural structures need to be found.  相似文献   
72.
覃伟 《广西气象》2007,28(2):81-83
通过对气象中应用的GPS水汽观测软件进行分析和汉化,阐述软件汉化的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73.
基层气象局地面测报工作是最基础的气象业务工作,为天气预报、气候分析、气象服务等提供重要的依据。根据多年在基层从事测报值班、报表预审及管理工作的经验,以及多次参加省、市测报业务竞赛的学习体会,分析了如何才能搞好这项工作,从而提高测报业务质量。  相似文献   
74.
黄河三角洲短期暴雨预报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气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90~1995年日本数值预报产品与实时资料相结合,研制黄河三角洲短期暴雨预报系统,经1996年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5.
杨洪斌  刘万军 《气象》1998,24(8):42-43
利用辽东湾东海岸三个低空探测点的实测资料计算了各低空探测点的热内边界层平均高度,并将观测值与用经验公式得到的估算值进行了比较,给出了可用于这一地区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6.
农业自然风险评估及区域农业保险费率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不同地域、不同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季内所遭受的自然灾害,确定出作物受灾级别和损失程度,提出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率的计算和分区方法,并制定出区域农业保险费率的确定方法。其方法和结论可供其它区域开展类似保险项目研究和业务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77.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soil nitrogen tests can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ome of these are explored here. The pre-side-dress soil N-test is evaluated for a hypothetical farmer growing corn at the ARS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monstration Farm site in southern Maryland. For a farmer not currently using a soil N-test, adoption of this technology can lead to the enhancement of net farm income and the reduction in nitrogen loss to the environment. This will transpire only if the farmer is currently underestimating nitrogen carryover by more than 25% or applying nitrogen fertilizer based solely on an expected plateau-yield goal. Received: 13 February 1997 · Accepted: 13 May 1997  相似文献   
78.
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不同时次的遥感影像,探讨成都市地表温度、热岛强度、热岛等级的分布特征及其演变。结果表明:成都市热岛效应明显且夜间夏强冬弱,地表温度呈条状分布;日间城市多数区域属于弱热岛以上等级,中心城区偏向强热岛和极强热岛,夜间强热岛面积扩张,冬季热岛等级增加明显;2002~2012年,城市热岛等级增加,强热岛面积扩张,但存在昼夜和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79.
针对雨滴谱的变化对降水估计的影响,提出根据激光雨滴谱仪上方雷达回波的结构特征将降水过程划分为对流云降水和层状云降水交替分布5个部分,通过基于2种降水类型的第1种分类Z-R关系、基于5个部分的第Ⅱ种分类Z-R关系和基于整个降水过程的总体Z-R关系分析雨滴谱的变化对降水估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对流云降水向层状云降水过渡时,指数谱从无到有、多峰谱比例减小,Nw减小、μ增大、Dm变化不大;Mw与R变化相似,当Z增大时μ和Dm分别是递减和递增的;Z-R关系(Z=aRb)中a值变化范围较大、系数b在1~2波动且与层状云阶段相比,对流云阶段的a和b值较小;利用第Ⅱ种分类Z-R关系反演的雨强与基于雨滴谱仪观测数据计算的雨强最接近;雨滴谱仪在层状云阶段的反演效果明显强于对流云阶段,这与对流云降水中雨滴谱信息变化大且快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0.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然而由于旱灾损失的复杂性及其显著的区域差异,至今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文中利用1961年以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的灾情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系统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不同受灾强度分布比率和综合损失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在北方和南方的区域差异,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的气温突变对农业旱灾损失率的影响特征,探讨了农业旱灾综合损失率对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的依赖关系及其在气候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50年来中国农业旱灾综合损失率平均每10 a约增加0.5%,风险明显增大。而且,北方综合损失率每10 a约增加0.6%,高出南方1倍,风险增大的速度明显比南方快;北方农业旱灾几乎在很宽松的气温条件下就可以发生,而南方更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年份。并且,在气温突变后,变化趋势明显加剧,全中国综合损失率约增加了0.9%,风险明显增高;而且北方综合损失率的增值高达1.8%,是南方的4倍还多,气候突变对北方农业旱灾风险的影响明显比南方更凸出。综合损失率在北方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要更敏感,而在南方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敏感。同时,关键影响期降水对综合损失率的影响比全年降水影响更显著;北方的关键影响期作用比南方更凸出。这些新的科学认识对中国农业旱灾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