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2篇
  免费   668篇
  国内免费   799篇
测绘学   389篇
大气科学   1101篇
地球物理   870篇
地质学   1327篇
海洋学   281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339篇
自然地理   174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233篇
  2019年   259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207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224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308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264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71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1.
The River Ganga in the central Gangetic plain shows the incision of 20 m of Late Quaternary sediments that form a vast upland terrace (T2). The incised Ganga River Valley shows two terraces, namely the river valley (terrace-T1) and the present-day flood plain (terrace-T0). Terrace-T1 shows the presence of meander scars, oxbow lakes, scroll plains, which suggests that a meandering river system prevailed in the past. The present-day river channel flows on terrace-T0 and is braided, sensu stricto. It is thus inferred that the River Ganga experienced at least two phases of tectonic adjustments: (1) incision and (2) channel metamorphosis from meandering to braided.Optical dating of samples from three different terraces has bracketed the phase of incision to be <6 and 4 ka. Different ages of the top of terrace-T2 show that this surface experienced differential erosion due to tectonic upwarping in the region, which also caused the river incision. River metamorphosis occurred some time during 4 and 0.5 ka.  相似文献   
92.
薛水根  吴新民 《江苏地质》2003,27(4):199-202
覆盖区地球化学异常是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在土壤垂直剖面上元素有多种分布类型,它反映了元素在土壤中迁移、演化及人为干扰的分布特征;通过对自然和人为污染的地球化学异常源追踪和评价,为环境污染治理和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3.
改变统计域,矿化参数的概率分布型式和相关关系并不改变,形成自相似的无穷嵌套的层次结构图像。本以上第三系陆相砂岩铀矿床为例,从统计意义上说明矿化空间分布的自相似结构。  相似文献   
94.
中扬子区寒武纪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建立了中扬子区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了中扬子区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特点,分析了中扬子区层序样式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共划分出2个二级层序、14个三级层序。寒武系下统划分了1个二级层序(SS3)、6个三级层序(SQ1—SQ6),平均延时约5.0Ma;体系域颜色普遍较深,泥质含量较高,是一套良好的烃源岩。寒武系中上统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SS4)、8个三级层序(SQ7—SQ14),平均延时约2.9Ma;体系域颜色普遍较浅,云质含量较高,是一套良好的储集层。总体上H型样式为主,T型样式和TH型样式数量相当,反映寒武纪水体中等。二级层序体系域和三级层序体系域都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向差异性。  相似文献   
95.
贵州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期的岩相古地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从动态的角度可以分为茅口期晚期和龙潭期(吴家坪期),龙潭期又可分为三个喷发旋回,对应于四个不同的岩相古地理环境,体现了东吴运动在造成贵州地区地壳抬升、下沉和接受最大海侵之后,又上升、拉张、沉陷带发生地裂(又称峨眉地裂)以及地幔物质喷溢等地质活动,具间歇性和多旋回性的特点。本文从研究海陆变迁入手,揭示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与沉积作用的内在联系,进而探讨其与金、锑等矿产的成因联系,提出该期各相区与成矿区的形成模式。通过对贵州峨眉山玄武岩不同喷发期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可以看到,茅口期晚期和龙潭期早期海域的沉积韵律和相带展布格局与玄武岩喷发的间歇性和多旋回性特征完全一致。玄武岩的喷发为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玄武岩喷发的间歇期又为沉积矿产的富集提供机遇。这种岩浆期后气液以富硅和二氧化碳为特征的玄武岩,本身富含铁、锰、铜、铅、锌、锑、砷、汞、金、银、氟、磷以及一些稀散和放射性元素等成矿组分。在喷发过程中,气液成分有一定变化,各阶段和离岩浆的远近距离不同以及喷发性质和环境差异,形成了火山气液矿床、火山沉积矿床和沉积矿床的不同成矿带。  相似文献   
96.
矿山工程裂隙破碎带的三维地震模式识别原理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时间域、频率域、三维空间域介绍了矿山工程裂隙破碎带主要的地震运动学、动力学属性参数,包括相对振幅、波峰相位时间、相似系数、主频带能量、三维空间时间梯度和相干系数等,提出了矿山工程裂隙破碎带三维地震属性的去噪平滑、归一化、相关分析、特征变换的处理方法以及裂隙破碎带的模式识别原理与方法,并用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模式识别法对于解释矿山工程的裂隙破碎带是有效的,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
介绍了中国及邻区地震目录数据库的开发状况,从历史强震、近代强震及强震震源深度等几个方面,结合我国及邻区板块构造以及应力状态、壳幔结构的东西部差异对我国强震的空间格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公元1900年以前我国华北地区的强震呈现出大梯形格局,而公元1900年之后我国强震则以西部的巨大扇形为主要特征,其中震源深度最深的区域分别位于大扇形的2个顶点处,即兴都库什-帕米尔以及缅印交界地区.就我国强震所特有的空间分布格局对我国强震的线性以及区域性迁移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其中线性迁移模式又可细分为前进跳跃式和钟摆式.对文中涉及的强震迁移机制分别利用断层破裂、弹簧-滑块、壳幔的结构性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等模型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98.
分析了天水台数字深井水温资料在陕西石泉ML4.7级地震前的异常特征,发现在震前5天内深井水温发生大幅度的降升变化,呈负脉冲形态,表现为典型的脉冲型前兆异常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99.
济阳坳陷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在物源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物源是控制沉积物中REE组成最主要的因素,济阳坳陷区岩石稀土元素特征表明:①济阳坳陷古生界与华北地台其他地区同时代地层岩石的REE分布特征具有极大的相似性,这体现了晚古生代济阳坳陷区所处的整个华北地台区为一稳定的克拉通沉积盆地,地层横向分布稳定,具有一致的物源和构造背景;②济阳坳陷古生界为中生界的物源,反映了济阳坳陷区由古生代稳定地台型沉积到中生代山间盆地沉积的转变,中生代洼陷区的沉积主要来自对附近凸起区古生代地层的剥蚀;③新生界样品与中生界样品的REE分布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济阳坳陷中生代与新生代的构造格局的转变,中生代接受沉积的部分洼陷区至古近纪成为供给物源的凸起区。  相似文献   
100.
Rare earth patterns of surface and groundwaters near big cities often show anthropogenic Gd (Gdant) anomalies in addition to geogenic Ce and Y anomalies. The Gdant anomaly is caused by very stable organic complexes, one of which is gadopentetic acid, Gd‐DTPA. Derivatives of this and similar compounds are used as contrast agents 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of the human blood system. The organic Gd complexes are stable enough to pass nearly unaffected through sewage treatment plants and are, thereafter, discharged into surface water systems. Water of the rapidly flowing Isarco/Eisack and Adige/Etsch rivers (Provinces of Trento and Bolzano/Bozen, NE Italy) and their tributaries show remarkable variations in anthropogenic Gd contents (Gdant). Low Gdant values are found on Monday and Tuesday, whereas high values are observed during the remaining weekdays. Reliable Gdant balances are calculated for the river system at the confluence of the Adige and its tributaries. At two places local decrease of Gdant indicates exfiltration of groundwater.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Gdant can be used as a reliably conservative tracer to study the water budget in rapidly flowing alpine river systems. The studied different river waters show considerable negative Ce and positive Y anomalies. Negative Ce anomalies are caused by scavenging of Ce(III) by FeO(OH) precipitates and subsequent oxidation to CeO2. Y anomalies are attributed to less sorption of Y than REE onto particulate matter. Thus, Y moves faster than REE. Both, Ce and Y anomalies, are of geogenic orig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