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74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BCC_CSM气候模式对风暴轴的模拟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聪  朱伟军  周星妍 《气象》2015,41(3):304-310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不同角度评估了BCC_CSM气候模式对风暴轴的模拟能力。对于气候态的模拟,BCC_CSM气候模式可以准确地模拟出各季节风暴轴主体的强度与位置。对于时空分布的年际变化的模拟,BCC_CSM模拟的冬季风暴轴EOF分解的第一与第二模态特征向量场同NCEP再分析资料对应的特征向量场结构类似,前两个模态分别为全区一致及南北反向型,第三模态则有所不同。对于年内逐月的风暴轴强度和纬度指数变化,BCC_CSM有着较好的模拟效果,可以模拟出太平洋风暴轴独有的“深冬抑制”现象,但对经度指数变化的模拟则与再分析资料有着较大差异。对于风暴轴向极移动情况的模拟,太平洋地区的模拟结果没有表现出向极移动,而大西洋地区则模拟出1970年以后风暴轴位置向极地偏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2.
采用1991—2017年BCC_CSM1.1m季节预测模式的月降水预测数据及福建省前汛期(4—6月)66个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利用距平相关系数(ACC)、时间相关系数(TCC)、平均方差技巧评分(MSSS)和趋势异常综合评分(Ps)等评估方法,检验评估了提前0、1、2和5个月模式对福建省前汛期降水的预测能力。采用系统偏差、一元线性回归和EOF-相似误差(EOFL和EOFNL)等4种统计方法对回报结果进行订正,并进行效果检验。BCC_CSM1.1m在不同起报时间对福建省前汛期降水的预测均能抓住降水的前两个主模态:全省一致和南北反向分布的空间特征,但预测的气候平均值较实况存在负偏差。模式在不同起报时间对前汛期降水预测的TCC高技巧区主要位于福建省北部,ACC技巧和Ps评分存在比较大的年际差异,负系统偏差的存在使得MSSS技巧不高。经订正后,模式的预测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系统偏差、线性回归、EOF相似误差线性和非线性订正方法提前2个月起报的2011—2017年平均Ps评分分别提高5.9、3.5、6.7和7.8分;不同起报时间线性回归订正的2011—2017年平均ACC技巧分别提高0.02、0.21、0.12和0.11;上述4种方法订正的MSSS评分均有了显著提高,其中系统偏差和线性回归订正后达正技巧。综合而言,线性回归订正较其他3种订正方法表现出更为稳定的订正技巧。  相似文献   
123.
吴昊旻  黄安宁  何清  赵勇 《气象学报》2013,71(2):261-274
利用IPCC AR5中BCC-CSM1.1(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1.1)的历史试验和4类典型 排放路径情景下未来预估试验结果, 在使用CRU(Climatic Research Unit)资料验证BCC-CSM1.1性能的基础上, 采用趋势分 析、滑动平均以及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 研究2011-2060年中亚地区年平均气温的时空演变特征。与CRU 资料的对 比分析发现BCC-CSM1.1能较好地模拟过去109a(1901-2009年)中亚地区气温的显着上升趋势及气候态的空间分布特征。 预估试验结果表明, 中亚地区在未来50a整体呈现变暖趋势, 并且, 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升高, 气温的升高趋势愈加明 显, 同时增温显着区域也明显增大。经验正交函数分解主要模态还是延续过去的分布特征: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1模态及其 所对应的时间系数显示中亚地区年平均地面气温在未来50a(2011-2060年)呈现出全场一致的升高趋势, 升高强度随着温 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不同典型排放路径下预估的未来50a中亚地区年平均地面气温的经验正 交函数分解第1模态在中亚上空850hPa等压面上均对应有一个反气旋(气旋)性异常环流, 在这个异常环流控制下, 中亚地 区年平均地面气温变化表现为全场一致的特征。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2模态呈现出中亚地区地面气温变化南北反位相的基 本特征, 相应的时间系数主要表现为小幅度波动, 变化趋势特征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4.
GM(1,1)模型中的新数据的重要性远远大于那些陈旧的数据,然而,传统的GM(1,1)模型数据的累加并没有体现出新数据的重要性.通过对广州地铁五号线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建立传统的GM(1,1)模型和加权GM(1,1)模型,对两种模型进行分析与预报,比较的结果验证了加权GM(1,1)模型在地铁沉降变形分析中的有效性、实用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5.
Palynological research is increasingly revealing the landscape impacts of Norse colonisation in southern Greenland. Typically, although not exclusively, these studies are from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with highly localised pollen source areas close to fjord-side centres of medieval power. In contrast, this paper presents data from Vatnahverfi, an inland district of the Eastern Settlement, and explores the emergence of a cultural landscape through three pollen sequences at variable distances from Norse farms. Two are from mires with small pollen source areas close to (< 100 m) and distant from (≥ 1500 m) probable farming activities. The other provides a more regional signal of vegetation change, albeit one located close to a Norse settlement. Landnám is marked primarily through an increase in microscopic charcoal and the appearance of pollen from Rumex acetosella, althoug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rofiles are noted. Close to Norse ruins, pollen productivity from grassland communities increases and woodland and scrub representation declines. Further from archaeological remains, palynologically inferred human activity is primarily characterised by decreased productivity, notably declining influx from woodland and scrub species, reflecting grazing herbivores or coppicing. Abandonment of Vatnahverfi is indicated from the late 14th to early 15th century AD.  相似文献   
126.
果芒错蛇绿混杂岩位于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是该带中保存较好的一套蛇绿混杂岩,其形成环境是确定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构造属性的重要依据。对果芒错蛇绿混杂岩中的硅质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为判断蛇绿混杂岩的形成环境提供新的约束条件。硅质岩通常呈几十厘米夹层产于玄武岩中,含有大量晚三叠世—白垩纪放射虫化石。硅质岩SiO2含量为71.38%~77.67%,Al2O3含量为8.62%~11.51%,MnO/TiO2值为0.28~0.35,(Ce/Ce*)SN值为0.92~0.94,(La/Ce)SN值为1.13~1.17,反映了陆源物质的影响,而V、Ni、Cu和V/Y值高于大陆边缘硅质岩,与洋中脊和大洋盆地硅质岩相似,说明果芒错硅质岩可能形成于受陆源物质影响且与大陆边缘有一定距离的环境中。结合变质橄榄岩、镁铁质岩墙和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果芒错蛇绿混杂岩的形成环境为靠近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127.
Long-lead precipitation forecasts for 1–4 seasons ahead are usually difficult in dynamical climate models due to the model deficiencies and the limited persistence of initial signals. But, these forecasts could be empirically improved by statistical approaches. In this study, to improve the seasonal precipitation forecast over the southern China (SC), the statistical downscaling (SD) models are built by using the predictor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simulated by the Beijing Climate Center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1.1 m (BCC_CSM1.1 m). The different predictors involved in each SD model is selected based on both it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target seasonal precipitation and its reasonable prediction skill in the BCC_CSM1.1 m. Cross and independent validations show the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the SD models, relative to the BCC_CSM1.1 m. The tempor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SD models could reach > 0.4, exceeding the 95 % confidence level. The SC precipitation index can be much better forecasted by the SD models than by the BCC_CSM1.1 m in terms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addition, the errors of the precipitation forecast in all four seasons a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over most of SC in the SD models. For the 2015/2016 strong El Niño event, the SD models outperform the dynamical BCC_CSM1.1 m model on the spatial and regional-averag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mostly due to the effective SST predictor in the SD models and the weak response of the SC precipitation to El Niño-related SST anomalies in the BCC_CSM1.1 m.  相似文献   
128.
BCC_CSM1.1全球模式中极端气温变化的归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1°的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1.1历史模拟(Historical)试验及气候归因试验(只考虑温室气体变化Historica1GHG试验和只考虑自然强迫变化的Historica1Nat试验)的结果,考查了BCC_CSM1.1模式对中国和全球陆地地区极端气温指数的模拟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温室气体和自然强迫这两种外强迫的变化对极端气温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BCC_CSM1.1可以对中国乃至全球陆地区域极端气温指数的气候态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合理模拟,主要偏差表现为模式对极端低温指数模拟值偏低,而对极端高温指数模拟值偏高。对于20世纪末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只有考虑了温室气体变化的外强迫时,模式可以再现再分析资料中极端气温的变化趋势。这表明温室气体的变化对极端气温的变化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9.
1m太阳望远镜的方位驱动控制系统采用液压轴承,液压系统正常工作时望远镜才能实现平稳旋转。可通过油压、油温监测液压系统的工作状态。针对原有液压系统不能提供其工作状态实时监测和自动化程度较低的缺陷,设计了液压监控系统并将其集成到望远镜控制系统中,可实现油压油温数据采集、油压异常报警、油泵自动启停等功能,保证液压轴承的安全运转。介绍了该监控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阐述了油压、油温数据采集系统的软硬件实现并给出了相应的实验数据和运行结果。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工作正常,数据采集速度快、分辨率高,精度可满足要求,能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30.
王莹  黄河  张东阳  张招崇  赵莉 《岩石学报》2012,28(4):1273-1281
齐齐加纳克蛇绿混杂岩位于中国新疆西南天山阔克萨彦岭地区,主要由辉石橄榄岩,橄榄辉石岩,橄榄玄武岩,辉长岩,辉绿岩,基性熔岩等组成。它们以一系列构造碎片近东西向产出,断续沿长约5km,宽约500m。本文应用SHRIMP方法对该蛇绿混杂岩中玄武岩中的锆石进行SHRIMP锆石U-Pb测年,获得了399±4Ma的加权平均年龄,说明该蛇绿混杂岩形成于早泥盆世。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推测齐齐加纳克蛇绿混杂岩与吉根蛇绿岩残片均为中亚造山带南天山蛇绿岩带的延伸,可能代表了一个多岛窄洋盆演化的产物,为南天山洋北向俯冲及其后的塔里木微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陆陆碰撞形成的最后缝合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