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4篇
  免费   253篇
  国内免费   585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848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277篇
海洋学   31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9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e respon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warm pool to the west erly wind bursts (WWB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WB and ENSO. By using da ta collected from eight buoys of TOGA (Tropical Ocean-Global Atmosphere)-COARE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Response Experiment), the heat balances of the upper ocean in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around 0°. 156°E during two WWB events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Stevenson and Niiler's (1983) method. In both events, SST increased before and after the WWBs, while decreased within the WWBs. The SST amplitudes approximated to l℃. Although sometimes the horizontal heat advections may become the biggest term in the heat balance, the variation of SST was dominated by the surface heat flux. On the other aspect, som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he two events are also revealed. The two cases have different variation of mixed layer depth. The depth of mixed layer is almost double in the first case (35 m to 70 m), which is caused by Ekman convergence, while only 10m increments due to entrainment in the second one. There are also differences in the currents structure. The different variations of thermal and currents struc ture in the mixing layers accounted for the different variation of the heat balance during the two events, es pecially the advection and residue terms.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SST in this area is also investigated sim ply. The first WWB event happened just during the seasonal transition. So we considered that it is a normal season transition rather than a so-called anomaly. That also suggested that the seasonal distinction of the WWB is worthy of more attention in the researches of its relationship to ENSO.  相似文献   
102.
使用自动气象站、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常规天气图、探空和风廓线仪等有关观测资料, 普查了1998年7月上旬珠江三角洲地区8次由海风锋触发形成的强对流天气过程, 并对其中7月3日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 归纳出该类强对流天气过程的一些活动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03.
Down-core variation in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PF) at Site 1143 (ODP 184) has disclosed the evolution of upper water-column structure over the last 12 Ma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In the early Late Miocene (∽10.6–7.8 Ma), there existed a lower percentage of total deep-dwelling species, reflecting a water thermocline deeper than that in the Middle Miocene, which resulted from the closure of Indonesian seaway and relevant intensification of the equatorial warm current. After the increase in deep-dwelling PF and the rising of thermocline during the late Late Miocene (7.6–6.4 Ma), the total deep-dwelling species decreased gradually from late Late Miocene (6.4 Ma) to the Pliocene, implying the deepening of water thermocline. The evolution of thermocline depth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reflected by the PF at Site 1143 might be a good indicator of the change of west Pacific “warm pool”.  相似文献   
104.
本文利用南京北郊164米气象塔实测资料对一次非降水弱冷锋过程的边界层风场结构一三维风速、横锋向水平散度、湍流通量和能量的时空分布,以及多尺度时空分布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冷暖空气的过渡区(锋区)风场各参量具有明显的梯度,锋区前线的强上升气流与强冷锋相近,但锋区宽度较强冷锋宽得多,其时间尺度为30分钟,水平距离为35公里。锋面过境对风温场的影响时段为24小时,在这期间,出现阵风浪涌和多种中、小尺度(时间尺度为3-4小时、1-20分钟)的湍涡活动。  相似文献   
105.
肖庆农  伍荣生 《气象学报》1996,54(4):456-465
建立了一个二维非静力平衡模式,通过坐标变换的方法使得模式低层有较高的分辨率。对重力流的模拟结果显示;本模式模拟出的重力流冷锋主要特征,如抬高的头部、头部较强的上升运动以及等位温线密集带与实际大气观测很一致。此外,模式还成功地模拟出了重力流头部后面底层的高速潜流层。应用模拟结果与理论结果对重力流的移动速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当考虑地形时,重力流在山前受阻,其头部比不考虑地形时高,且产生了向上游传播的“涌浪”;重力流过山后其头部降低,位温梯度减弱,头部后面的水平速度减小。此外,还对非静力平衡与静力平衡条件下重力流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6.
刘昭民 《气象》1996,22(5):9-13
台湾地区冬末春初间偶有急行冷锋通过,带来雷雨及强风,甚至降雹,对农业造成不小的损失,深值我气象人员注意,作者就1992年4月19日上午通过台湾省中南部地区的急行岭锋,利用雷达资料分析其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相似文献   
107.
天津塔层风切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赵鸣  唐有华  刘学军 《气象》1996,22(1):7-12
根据天津气象铁塔1990-1992年冬季8个月的风速、风向、温度等资料的分析,得到了天津250m以下边界层中风切变的若干特征,如风垂直分布幂次律中指数p的时空变化及频数分布,各层各时段风切变的频数分布,风切变与温度梯度、稳定度的关系。这些特征有助于对城市下垫面塔层中风垂直分布的了解。还分析了冷锋过境前后风切变及温度状 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8.
李振军  赵思雄 《大气科学》1996,20(6):662-672
本文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和华东中尺度试验的部分资料,对1983年春季一次快速南下,并在江淮地区产生大范围强对流天气的冷锋进行了三维结构的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这次冷锋过程主要有以下特征: (1) 与冷锋相对应的高空槽前存在一支下沉(DVM)气流;(2)有一强的辐合区出现在对流层中层,锋前上升运动的最大值也出现在对流层中层;(3)比较强的锋生过程主要集中于对流层中下层;(4)存在一支明显的热力直接环流(TDC),即暖湿空气沿冷锋倾斜上升;(5)在冷锋后存在一支较强的下沉气流(DVM),这支DVM对冷锋逆温层(或等温层)的形成可能有重要作用。并将此次东亚春季强冷锋个例与小仓义光(Ogura)等分析的北美春季冷锋(SESAME)个例作了对比,发现此次冷锋个例中,锋区的温度密集区主要在对流层中层,而北美SESAME个例温度密集区主要在对流层低层。这可能是由于东亚高空急流较强,动力强迫而引发锋生所致。  相似文献   
109.
梅雨锋生次级环流对暴雨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伯  寿绍文 《气象科学》1996,16(4):314-321
本文采用了MM4中尺度数值模式对1991年7月5日08时至6日20时发生在江淮流域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模拟较理想的基础上,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的动力协调资料,就暴雨过程中锋生次级环流各强迫项对暴雨的作用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锋生次级环流对暴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暴雨过程不同时期各项的作用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10.
梅雨期长江流域两类气旋性扰动和暴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通过分析长江中游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个例,研究了两类梅雨涡的产生、演变及与之联系的暴雨发展过程。一类是移到长江中游的典型西南涡,其斜压结构出现在副热带暖环境中,是在这个系统本身发生、发展的动力-热力过程中产生的;另一类是串行于梅雨切变线上的小型正涡度扰动,其演变过程更复杂一些。文章结合这两次个例对作者过去的一些结果作了验证、充实和归纳。并论及复杂暴雨发展过程的一些预报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