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2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580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847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277篇
海洋学   31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77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66 毫秒
991.
首都机场大雾的分类特征和统计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普查了1999~2006年首都机场逐时的风、温、压、湿和能见度资料以及首都机场自动观测系统(AWOS)的连续自动记录资料,对出现的大雾过程进行分类,并分别统计分析了各类大雾出现的时序特征、背景场特征以及出现前和消失时的气压、风场等物理量特征.分析发现首都机场的大雾过程以辐射雾为主,出现前湿度递增,风向以东南风和东北偏东风较多;平流雾以东南和偏东方向平流为主,出现前湿度突增,能见度急速降低,81.8%的平流雾达到了重雾的标准,重雾的出现率高,对飞行危害最大.锋面雾多为本站处于冷锋前部,伴随平流或辐射过程的持续性大雾,出现时间早于辐射雾,多集中在傍晚到夜间,持续时间长,锋面过境后大雾才能消散.  相似文献   
992.
利用ARW-WRF模式对2014年7月4日12时—5日06时发生在安徽中南部的一次由江淮气旋引发的强降水过程进行模拟,得到暖锋上雨带的雷达回波结构,与实况有较好的一致性。对气旋暖锋上出现的多个小对流带的结构与成因进行了分析,发现暖锋小对流带的高度模拟和实况均在300 hPa以下,其生命史约2~3 h,最长100 km,宽10 km,带与带间距50~100 km,均随高度向东南方向倾斜。其环流特征为对流区东部从低层到高层多对应暖空气上升;对流区西部中上层多为冷区控制;近地面则有类似冷池存在,对流带南部的上升气流有利于对流云的后向新生和形成带状结构。小对流带上,800 hPa有0Ri1和I_(EPV)0区域,稳定层结内出现滚轴状流场分布,有重力波存在的结构特征;600~700 hPa为对流不稳定,对流带间I_(EPV)0。可见暖空气沿暖锋爬升时,在800 hPa附近,由于满足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条件,触发条件性对称不稳定和重力波,暖空气继续上升时触发700 hPa之上的对流不稳定,即影响本次暖锋小对流带形成的原因主要为对称-对流不稳定。  相似文献   
993.
1Introduction The Prydz Bay has its open water in the northadjacent to the Indian Ocean sector of the SouthernOcean.It borders on the ice shelf to its south,andthe Antarctic Continent to its east and west.It is thelargest water stretching southward into t…  相似文献   
994.
王曼  朱莉  段旭  李华宏  陈新梅  李璠 《气象科技》2021,49(3):362-371
利用中尺度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模式,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22-24日昆明准静止锋主要移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试验,研究昆明准静止锋移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WRF模式较成功模拟出此次昆明准静止锋锋面的移动过程和锋面西进的位置.当地...  相似文献   
995.
沈晓玲  冯博  李锋  徐一平 《气象》2024,50(2):170-180
利用多源观测资料及ERA5(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21年6月9日夜里浙江首场梅汛期局地暖区暴雨的降水成因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环流形势与典型梅雨完全不同,属于弱天气背景下的局地暖区暴雨;南海低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东南气流的维持,为暴雨区提供充沛的水汽来源,925 hPa超低空偏南风急流的加强有利于低层增温增湿,不稳定层结加剧,暴雨区位于急流轴左侧;整层高湿背景及较低的自由对流高度导致的弱抬升条件就能触发对流,中高层气旋性辐合旋转加强使暴雨加强,较厚的暖云层有利于提高降水效率;地面中尺度辐合带的生成激发了初始对流,其维持和加强不断激发对流云团生成,产生列车效应,导致暴雨形成。龙门山小尺度地形有利于东南气流在迎风坡强迫抬升,对流加强,且垂直速度的发展程度与地形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形高度越高,激发的垂直速度越强。  相似文献   
996.
利用常规气象探空观测、地面自动气象站逐分钟观测、风廓线雷达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了2021年4月30日傍晚到夜间浙江北部和杭州湾沿海地区一次区域性极端大风的天气特征,重点探讨了对流系统移入杭州湾后的中尺度演变特征和大风增强的原因。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典型的多尺度相互作用的结果,在高空深厚的东北冷涡影响下,配合中层西北急流和较强的地面暖低压促使飑线后部对流系统发展,形成雷暴大风天气。对流单体在经过杭州湾水系后明显增强,其阵风锋前侧有西南暖湿入流,后部冷池发展强盛,气压涌升,叠加地面环境风场和杭州湾水面的热动力条件,从而触发不稳定能量促使单体发展。系统经过杭州湾后辐散下沉出流明显增强,将中高层的动量更快地下传至地面,对于杭州湾南部风力增强效应显著。杭州湾光滑下垫面、喇叭口等特殊地形也是造成极端大风出现的原因之一。同时,逐分钟变温相比于极大风出现时间提前了约7~10 min,对于局地极端大风监测预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7.
《Basin Research》2018,30(5):895-925
Kilometre‐scale geobodies of diagenetic origin have been docum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in a high‐resolution 3D seismic survey of the Upper Cretaceous chalks of the Danish Central Graben, North Sea Basin. Based on detailed geochemical, petrographic and petrophysical analyse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geobodies are of an open‐system diagenetic origin caused by ascending basin fluids guided by faults and stratigraphic heterogeneities. Increased amounts of porosity‐occluding cementation, contact cement and/or high‐density/high‐velocity minerals caused an impedance contrast that can be mapped in seismic data, and represent a hitherto unrecognized, third type of heterogeneity in the chalk deposits in addition to the well‐known sedimentological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iagenetic geobodies is controlled by porosity/permeability contrasts of stratigraphic origin, such as hardgrounds associated with formation tops, and the feeder fault systems. One of these, the Top Campanian Unconformity at the top of the Gorm Formation, is particularly effective and created a basin‐wide barrier separating low‐porosity chalk below from high‐porosity chalk above (a Regional Porosity Marker, RPM). It is in particular in this upper high‐porosity unit (Tor and Ekofisk Formations) that the diagenetic geobodies occur, delineated by “Stratigraphy Cross‐cutting Reflectors” (SCRs) of which eight different types have been distinguished. The geobodies have been interpreted as the result of: (i) escaping pore fluids due to top seal failure, followed by local mechanical compaction of high‐porous chalks, paired with (ii) ascension of basinal diagenetic fluids along fault systems that locally triggered cementation of calcite and dolomite within the chalk, causing increased contact cements and/or reducing porosity. The migration pathway of the fluids is marked by the SCRs, which are the outlines of high‐density bodies of chalk nested in highly porous chalks. This study, thus,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3D relationship between fault systems, fluid migration and diagenesis in chalks and has important applications for basin modelling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相似文献   
998.
999.
台湾岛西南部是暖涡产生的源地之一, 以往的研究集中于讨论暖涡本身的运动特征和规律, 如暖涡的半径、产生位置、寿命、移动路径等, 暖涡生成机制也引发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但关于该地区暖涡导致的物质输运, 仅有少量的观测且结果较为离散。文章通过AVISO(Archiving 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 Data)卫星高度计的地转流场、海表高度异常数据以及区域海洋环流模式(ROMS)结果, 得到一个暖涡从2003年秋季至2004年春季的生消过程, 并在涡旋内10m、50m、100m层各放入10000个示踪粒子, 追踪它们的运动轨迹, 从而讨论暖涡的跨海盆粒子输运特征。该暖涡的寿命为121d, 平均半径50.4km, 移动路程1437.5km, 平均移动速度 13.5cm·s-1。研究表明, 该暖涡具有较好的物质保守性, 可以将大部分的粒子裹挟在涡旋内部并携带着沿1000~2000m等深线向西南方向运动, 在该暖涡的消亡阶段, 由于地形的阻隔以及与流的相互作用, 涡的不稳定性和形变增加, 大量的粒子被甩出涡旋, 最后仅有18.6%~35.6%粒子随暖涡运动至海南岛南部。尽管这个比例并不大, 但涡致输运的积累作用不容小觑。示踪粒子的数目与位涡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关系数为0.63, 暖涡内的物质被位涡线裹挟着前行。示踪粒子在暖涡内呈螺旋状下沉, 大部分粒子在释放后的5d内基本在起始的深度上下浮沉, 仅有3.9%的粒子沉降至15m以下。在10m、50m和100m层释放的粒子平均深度最大值分别为48.7m、88.7m和130.6m。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暖温带海岸的风尘沉积序列是断续分布于渤海-北黄海沿岸的以黄褐色为主的粉砂质或砂质沉积物。通过查阅1960年以来的文献资料,综述了此类沉积的分布规律、地层形态、沉积特征、地质年代、形成机制和古环境演变等方面的成果,认为其主体为陆架沙漠化环境下的衍生沉积,是冬季风搬运近源物质的结果,时代上属中-晚更新世。因此,暖温带海岸风尘沉积序列是渤海-北黄海陆架沙漠化的有力佐证,且较好地记录了中国中更新世以来中纬度沿海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时间上,气候逐渐干冷;空间上,自北向南风化作用增强。基于研究现状,展望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