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25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5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生态安全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计算了2001年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栽力和综合承载力,得出该地区超载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37.4%、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结论。针对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问题,提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库区立体管理模式、库区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和绿色GDP核算体系;倡导各产业在生态安全下的生产经营运行模式;建立库区县市级管理责任定位体制,明确不同部门、地区对应库区生态流域单元的管理权限和责任;积极引导公众进行安全生产和科技减灾自救等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72.
2004年渝北川东大暴雨环流及其非绝热加热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4年9月上旬渝北川东发生了一次持续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局地洪涝灾害。应用国家气象中心实时加密观测降水资料,结合多卫星微波反演的降水资料及高分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对西南低涡等主要影响系统的分析,揭示暴雨次天气尺度环流特征,探讨高层非地转平流风分量与暴雨落区的关系,比较第1暴雨阶段(9月2日)和第2暴雨阶段(9月3日)大气非绝热加热的差异,发现前者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后者则为显著的对流性降水。北方弱干冷空气和南方水汽输送在西南低涡暴雨持续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73.
重庆歌乐山隧址区地下水同位素组成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位素测试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地质科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运用同位素方法研究流体及矿床成因关系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目前,环境同位素方法被广泛用于识别地下水系统,研究自然界水循环过程和地下水运动规律。不同成因的地下水具有不同的同位素组成特征,而且氢、氧稳定同位素在低温条件下不与围岩发生同位素交换,放射性同位素变化遵循各自的衰变规律,水中HCO3碳、氧同位素组成与被溶解的碳酸盐岩同位素组成有关。在歌乐山隧道施工涌水对周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及环境效应评价过程中,取得许多同位素数据,对该区地下水的同位素特征有了新的认识。文章借助同位素方法探讨了隧址区地下水的补给源、年龄等基本特征。该区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碳、氧稳定同位素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对放射性同位素氚研究表明,该区地下水年龄基本都较小,属近期大气降水直接渗入补给。  相似文献   
474.
重庆蔬菜的安全质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重庆蔬菜,包括叶类菜、豆类、瓜果类和根茎类已经受到重金属和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以镉和铅为主,根茎类和瓜果类较为突出;镉污染最严重,排序为:根茎类≥瓜果类≥豆类≥叶菜类,芋头和葱,虽然各自只有2个样本,但镉污染均超标,最大超标倍数分别达到1.9倍和5.1倍。农药污染以禁用农药甲胺磷、呋喃丹、氧乐果和对硫磷为主,污染相当严重,豆类和叶菜类尤为突出。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是环境污染、大量施用化肥、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渣肥、污水灌溉和施用禁用农药。据此提出了治理重庆蔬菜污染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75.
The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two coal-bearing units in the Chonqing mining district (South China): the Late Permian and Late Triassic coals.The Late Permian coals have higher S contents than the Late Triassic coals due to the fixation of pyrite in marine-influenced coal-forming environments. The occurrence of pyrite accounts for the associ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elements (Fe, S, As, Cd, Co, Cu, Mn, Mo, Ni, Pb, Sb, Se, and Zn) with sulphides, as deduced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density fractions. The marine influence is probably also responsible for the organic association of B. The REEs, Zr, Nb, and Hf, are enriched by a factor of 2–3 with respect to the highest levels fixed for the usual worldwide concentration ranges in coal for these elements. The content of these elements in the Late Permian coal is higher by a factor of 5–10 with respect to the Late Triassic coal. Furthermore, other elements, such as Cu, P, Th, U, V, and Y, are relatively enriched with respect to the common range values, with maximum values higher than the usual range or close to the maximum levels in coal. The content of these elements in the Late Permian coal is higher than the Late Triassic coal. These geochemical enrichments are the consequence of the occurrence, in relatively high levels, of phosphate minerals, such as apatite, xenotime, and monazite, as deduced from the study of the density fractions obtained from the bulk coal.The Late Triassic coal has a low sulphur content with a major organic affinity. The trace element contents are low when compared with worldwide ranges for coal. In this coal, the trace element distribution is governed by clay minerals, carbonate minerals, and to a lesser extent, by organic matter and sulphide minerals.Major differences found between late Permian and Triassic coals are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source rocks, given that the main source rock of the late Permian epicontinental marine basin is the Emeishan basalt formation, characterised by a high phosphate content.  相似文献   
476.
重庆市浅埋地下洞室安全顶板厚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在参考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市浅埋地下洞室安全顶板厚度的影响因素。采用有限单元数值模拟法研究了地基与洞室相互作用下的破坏机制,以及各影响因素对浅埋地下洞室安全顶板厚度的影响及相关变化规律,并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得出了一个能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的安全顶板厚度的预测模型。本文最后还分析了顶拱裂隙对安全顶板厚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7.
利用2007—2016年重庆市闪电监测资料及该区域数字高程模型,使用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研究了雷电灾害两种主要致灾因子(闪电密度、强度)与3类地形因素(海拔高度、坡度、坡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坡向对地闪密度具有影响,坡度与地闪密度呈负相关关系;不同坡向分类之间的地闪强度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海拔高度、坡度与地闪强度不相关。  相似文献   
478.
重庆石柱漆辽乡下奥陶统可划分为13种沉积微相和5种沉积亚相。结合露头沉积学研究得出该时段沉积环境的演化序列为:南津关组和分乡组下部以灰岩为主,夹陆源碎屑透镜体和鲕粒灰岩,属于局限台地亚相;分乡组的中上部以鲕粒滩和泥页岩为主,属于典型的开阔台地亚相;红花园组的底部以生物碎屑灰岩与泥岩互层为主,红花园的中上部为深灰色巨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砾屑灰岩夹生物碎屑灰岩,分别属于台地边缘浅滩亚相和台地前缘斜坡亚相;大湾组的生物碎屑灰岩与页岩互层属于内陆棚亚相。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下奥陶统是一个水体向上变深的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479.
重庆渝东南地区铅锌矿矿床成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渝东南地区铅锌矿呈层状、似层状、脉状产于下、中寒武统碳酸盐岩的层间破碎带及构造裂隙中,受构造和地层的控制,区域性大断裂为导矿构造。矿床围岩蚀变主要有白云石化、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方解石化、重晶石化、萤石化等。铅锌成矿元素主要来自基底,其次来自赋矿地层;硫主要来源于地层硫酸盐。成矿流体为海水混合了地层压实水的高盐度热卤水,并受重力和构造挤压的联合驱动。铅锌矿的主成矿期为加里东期,矿体在燕山期受到改造,为经过后期热液改造的MVT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480.
重庆市巫山县桃花赤铁矿属于沉积铁矿床,矿床的形成主要受岩相古地理条件控制。本文介绍了铁矿赋存层位的沉积相。通过古气候、古水深、古构造、沉积环境及氧化还原条件等方面的研究,编制了巫山县桃花赤铁矿岩相古地理图,讨论了铁矿的生成条件,为后期的找矿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