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6篇
  免费   201篇
  国内免费   280篇
测绘学   129篇
大气科学   725篇
地球物理   185篇
地质学   97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41篇
综合类   45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991.
云迹风资料同化对暴雨预报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文中运用MM5对 1998年 6月 13~ 14日长江中下游一次暴雨强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及云迹风资料同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云迹风资料同化能有效地改善高空风场质量 ,修正控制试验中模式高空风场对中纬度高空西风急流前沿西风强度的描述 ,使得模拟的暴雨强度与实际降水分布更加接近。分析认为在暴雨预报业务和科研中 ,云迹风资料的使用可有效地改善高空风场分布 ,对提高降水预报质量是一个有效途径 ,值得进一步尝试  相似文献   
992.
1998年6月28日~7月2日淮河流域暴雨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文中对比分析了 1998年 6月 2 8~ 2 9日和 7月 1~ 2日淮河水循环试验期间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红外卫星云图上降水云系的特征及其水汽来源。结果表明 :(1) 6月底的暴雨是一次东移的西南低涡引发的暖性切变线降水 ,β中尺度对流系统起主要作用。 7月初的暴雨过程是一次移动缓慢的锋面降水 ,锋面上有中尺度的云团活动 ,这是一次大中尺度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2 )两场特大暴雨的水汽源地都为中国南海北部地区 ,而强度达到18~ 2 2m/s的西南低空急流是水汽的输送带。  相似文献   
993.
青海东北部春季系统性降水高层云系微物理结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14  
利用1977-1979年5-6月青海东北部系统性降水高层的云滴谱飞机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该云系云滴群体特征量及微物理结构特点。云特征量的滴浓度,含水量,平均直径,最大直径随高度的分布表明,降水高层云系垂直微结构配置或云水凝物相态可划分为4个不同发展分层,在海拔约5.0km高度上存在一活跃增长层可能是高层发生降水的一个重要特征层,同时分析了云液态含水量随云温的分布特征及与降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4.
余晔  郄秀书  袁铁 《高原气象》2002,21(4):375-380
利用不荷电双向传输先导模型 ,考虑近地面空间电荷层对地表垂直电场的影响和云电荷的转移 ,在一定的雷暴云电荷结构假定下 ,对地闪先导通道中的电荷分布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先导接地瞬间通道上的平均电荷密度约为 1.5× 10 - 3C·m- 1 ,通道中的总电荷量约为 14 .8C ,其中平均感应电荷密度仅占总电荷密度的 2 0 % ,约为 0 .34× 10 - 3C·m- 1 ,先导通道中的电荷主要来源于云中电荷的转移  相似文献   
995.
NOAA卫星资料云雪识别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分析NOAA/AVHRR资料中云和雪的光谱特征,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做了大量的试验分析。针对青海省南部(以下简称青南)的云、雪特征,提出了新的云、雪判别因子,对于区分青南地区的云、雪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6.
To study the possibility of improving the precision of retrieving precipitation through GMS-5 infrared dat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ata of GMS-5 infrared channel l(IRl) and precipitation sounded by TRMM/PR was carefully studied through some cases gathered during the HUBEX 1998.First of al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rightness temperature(Tb) and PR-sounded near-surface rainfall rate(NSRR) was studied.Then,as PR can sound the inner structure of rainfall area.a unique advantage of this new instrume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b and PR-sounded rainfall rate in each layer was also studied.Still,as PR can tell the rain type,those relationships were studied again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types of precipitation(i.e.convective and stratiform).After comparing these outcomes with those from other reference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b and PR-sounded rainfall rate is acceptable and it is possible to calibrate precipitation retrieved through Tb by PR data.  相似文献   
997.
青藏高原对流云团东移发展的不稳定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8年6~7月的逐时GMS红外TBB资料、T106的客观分析资料以及沿长江5个站的探空资料,对青藏高原上的对流云团东移维持发展的环流背景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高层气流辐散、低层气流辐合的垂直结构,高低空急流的引导作用,高原东南部和长江流域充沛的水汽条件以及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是造成青藏高原上空对流云团东移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98.
A bispectral cloud classification method based on man-computer interactive way, i.e. a unit feature space clasification method (UFSCM), has been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part from land and water, six types of clouds including cumulonimbus, multilayer cloud system, thin / think cirrus, middle and low level clouds are recognized. The method has been tested by using more than two hundred samples, with total accuracy reaching 87.1%.  相似文献   
999.
青藏高原地气系统云辐射强迫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可丽  钟强 《高原气象》1997,16(1):16-22
利用ERBE-S4和ISCCP-C2月平均资料着重分析了青藏高原这一特殊气候区域地气系统云辐射强拓的气候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冬,夏季云对气系统辐射强迫的场分布形势有明显的差异,对于地气系统长波辐射,冬季高原主体云强迫高值区,夏季云强迫空间变化平缓,高原主体平均云的温室效应春季最大,秋季最小,云使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年平均减少45.6W/m^2对于地气系统短波辐射,冬季高原地区云强迫相对高值区,夏  相似文献   
1000.
机载海洋雷达高度计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要介绍了海洋雷达高度计的工作原理。对机载海洋雷达高度计的性能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对海洋雷达高度计的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表明 ,其性能达到了设计要求 ,为星载高度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先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