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1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191篇
测绘学   105篇
大气科学   161篇
地球物理   393篇
地质学   717篇
海洋学   56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52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22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88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福建肖坂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仁生  邱盛安 《福建地质》1999,18(4):178-188
肖坂金矿处在闽中金矿化集中区内。矿床受元古界基性、酸性双峰式火山岩层位及韧性剪切带双重控制,属绿岩带中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92.
An impressive cloud wall has frequently been observed on the southern slopes of the Vatnajökull ice sheet, which is located in south-eastern Iceland. Its optical and dynamic features suggest a delicate balance of the atmospheric agents involved. This has been confirmed by a thorough analysis of a well documented event and by statistics covering a whole summer season. As an exemplary even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associated cloud has basically been documented with synchronous surface data along a suitable transect of the glacier. Data from tethered balloons, radiosoundings and routine synoptic data have also been exploited extensively. Cloud development was generally aided by a high moisture potential because of proximity to the open seas and the remnants of a frontal system. Furthermo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cloud phenomenon was associated with onshore (southerly) surface winds, assisting advection and lifting of the associated air masses above the slopes of the ice sheet. Northward protrusion of the associated cloud was apparently opposed by continuous katabatic winds and topographically induced lee effects.  相似文献   
993.
黄河清水沟流路河口三角洲增长面积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历年卫片解译和海区实测水深资料,结合利津站水沙系列,建立了河口三角洲面积增长与水沙关系的模拟模型,经过效果检验,选择出理想的预测模型,然后,根据未来河口地区水沙变化特点,预测了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增长。  相似文献   
994.
对比分析原产地与引种地的气象条件,探索影响芙蓉李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提出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995.
北半球绕极涡的变异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顾思南  杨修群 《气象科学》2006,26(2):135-142
本文利用近50 a大气再分析资料和中国站点观测资料,通过定义绕极涡的总体面积指数,分析了北半球绕极涡的变异特征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通过考虑绕极涡的局地变异和利用SVD分析方法揭示了绕极涡的局地变异与我国气候变异的关系。结果表明:北半球绕极涡的总体面积变异表现为一致性的扩张或收缩变化特征,近50 a来其总体面积具有收缩的趋势,这与全球增暖尤其是极区增暖有密切关系;叠加在这种趋势之上的既有年际变化又有年代际变化,主要周期大约是3~5 a和8~12 a。因此,研究绕极涡与我国气候的相关时分时间尺度来考虑更合理。北半球绕极涡的总体面积变异与我国气候异常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当北半球绕极涡总体一致性收缩时,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都会随之变高,而降水偏多;夏季东北、华北、西南和华南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而江淮流域气温偏低,降水偏多。反之亦然。北半球绕极涡的局地变异主要体现在西风带长波振幅的变异上,而其与我国气候异常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当东亚大槽减弱时,冬季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多;夏季江淮流域和四川盆地气温偏低,其它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变化不明显。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96.
东太湖湖泊面积及网围养殖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杨英宝  江南  殷立琼  胡斌 《湖泊科学》2005,17(2):133-137
东太湖高密度网围养殖已是东太湖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重要问题,彻底查清东太湖网围养殖规模,是采取一切治理措施的前提,遥感技术可真实反映湖区网围养殖情况,能避免人为的虚报、错报现象.本文利用六景TM图像和三期高精度航片,分析了东太湖20世纪80年代以来湖泊面积、网围养殖的时空变化情况并提出控制网围养殖盲目发展的对策.1984年以来,东太湖湖泊面积持续减小,20年内共减少了249.23hm^2;其中1994—2000年是湖泊消失的快速时期,消失的湖泊主要用于围垦养殖.1990年以来,网围养殖规模逐渐增大,目前几乎布满整个东太湖;1995年以来的增长速度更为迅速,2003年的网围面积10647.02hm^2,比1995年增加了9401.29hm^2,该时期内网围规模增加的年速率是1990—1995年的4倍.  相似文献   
997.
海岸带是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带,全球超过1 000万人口的大城市有70%位于海岸带河口区域。海岸带城市具有陆海交汇的典型特征,因其融合城市与海洋的特性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典型。以海城耦合为创新切入点,推动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课程教育方法论与教学实践的发展。通过融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复杂性理论和系统学理论实现方法论体系创新,结合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问题与需求,以“学科耦合—陆海耦合—人海耦合”,打通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专业、通识和科普三大教育之间的壁垒;以海城耦合课程实践培育生态文明专业学生的海洋意识,实现教育与科研相长,科研与科普互融,协同推动海城耦合的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教育。研究构建海城耦合的教学新范式,以课程推动生态学科、海洋学科和规划管理学科交叉创新,培养高质量海岸带城市生态文明人才,服务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998.
文章根据2006—2016年我国11个沿海省、市、自治区海洋第三产业产值和GDP相关数据,采用变系数模型定量分析了沿海地区海洋第三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并开始由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提高,总体海洋产业结构模式表现为三二一模式,海洋主导产业为第三产业。②沿海11个省 、市、自治区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因此提出优化升级海洋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海洋第三产业、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构建多元化融资机制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9.
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环境库茨涅兹理论构建广东沿海经济带主要海洋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P的线性回归模型,探索海洋环境随经济增长的变化规律,并采用熵变方程法进一步描述海洋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广东沿海经济带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导,经济增长速度快,但海洋污染物排放量逐年增加,其中珠三角是海洋污染物排放的主体区域;广东沿海经济带海洋环境与经济增长的EKC曲线因主要海洋污染物类别和地区的差异而呈现线型、"倒U"型、"N"型和"倒N"型等不同形式,整体海洋环境污染与人均GDP的拟合趋势表现为单调递增的线性变化,海洋环境污染程度随经济增长而显著加剧;广东沿海经济带海洋环境与经济增长处于严重不协调状态,经济增长与海洋环境质量的变化方向相反;亟须优化调整广东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分工布局,强化海洋环境保护制度保障,构建和完善海洋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文章运用 ArcGIS10.5软件的DSAS模块的端点变化率、线性回归率等算法,以莆田市 1984年、1994年、2004年、2010年、2014年和2019年6个时期的google遥感影像图(Landsat卫星)为数据源,分析莆田30余年来围海、填海工程及其他岸线类型的变迁过程。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研究发现:①1984—2004年,围填海工程基本以围海养殖和围海盐业生产为主,胜利、澄峰、后海、东峤围海垦区占围海工程90%以上;②2004—2014年,填海造地工程飞速发展,临港产业园、妈祖城、东吴港区、石门澳等大面积区域性填海面积约60 km2,约占全市填海面积的93%;③近5年来,大批围海工程转产转型,围海面积逐年减少,生态修复岸线和砂质岸线迅速增长,海岸保护能力不断升级。莆田围填海工程建设提升了莆田海洋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增加了海洋经济产值,适应了城市发展需求,但海岸保护功能降低、纳潮量减少、生物多样性损伤、水质恶化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生态海堤、蓝色海湾等海洋修复工程的实施,改善了海岸防护工程的功能体系,提升了海岸带生态环境自适应能力,为推进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