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9篇
  免费   728篇
  国内免费   770篇
测绘学   1974篇
大气科学   635篇
地球物理   1641篇
地质学   1802篇
海洋学   533篇
天文学   55篇
综合类   683篇
自然地理   1294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325篇
  2021年   377篇
  2020年   346篇
  2019年   386篇
  2018年   221篇
  2017年   290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329篇
  2013年   445篇
  2012年   432篇
  2011年   403篇
  2010年   304篇
  2009年   353篇
  2008年   388篇
  2007年   465篇
  2006年   413篇
  2005年   334篇
  2004年   314篇
  2003年   283篇
  2002年   243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传统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依赖人工构建特征,算法设计复杂且精度不高;而将2幅不同时相影像叠加后输入神经网络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会造成不同时相的特征相互影响,难以保持原始影像的高维特征,且模型鲁棒性较差。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DeepLabv3+孪生网络的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方法,以经典DeepLabv3+网络的编解码结构为基础对网络进行改进:① 在编码阶段利用共享权值的孪生网络提取特征,通过2个输入端分别接收2幅遥感影像,以保留不同时相影像的高维特征;② 在特征融合中用密集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模型代替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模型,通过密集连接的方式结合每个空洞卷积的输出,以提高对不同尺度目标分割的精度;③ 在解码阶段中针对不同层级特征图信息差异较大,难以融合的问题,引入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特征对齐模型,引导不同层级的特征对齐并强化学习重要特征,以提升模型的鲁棒性。应用开源数据集CDD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并与UNet-EF、FC-Siam-conc、Siam-DeepLabv3+和N-Siam-DeepLabv3+网络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精确率、召回率、F1值和总体精度上达到87.3%、90.2%、88.4%、96.4%,均高于UNet-EF、FC-Siam-conc、Siam-DeepLabv3+网络和N-Siam-DeepLabv3+网络,检测结果较为完整,对边界的检测也更为平滑,且对尺度变化具有更高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982.
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背景复杂,道路提取容易受阴影、建筑物和铁路等背景信息干扰的问题,提出一种带有轻量级双注意力和特征补偿机制的DAFCResUnet模型。该模型在ResUnet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轻量级的双注意力和特征补偿模块实现模型在性能和时空复杂度上的平衡。其中,双注意力模块可以增强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特征补偿模块可以融合网络中来自深浅层的道路特征。在DeepGlobe和GF-2道路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DAFCResUnet模型的IoU和F1-score可以达到0.6713、0.8033和0.7402、0.8507,模型的整体精度优于U-Net、ResUnet和VNet模型。与U-Net和ResUnet模型相比,DAFCResUnet模型仅增加了少量的计算量和参数量,但IoU和F1-score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与VNet模型相比,DAFCResUnet模型在计算量和参数量远低于VNet的情况下取得了更高的精度,模型在精度和时空复杂度两方面均有优势。相比其他对比模型,DAFCResUnet模型具有更强的特征提取和抗干扰能力,能更好解决道路上的干扰物、与道路特征相似地物、树荫或阴影遮挡等造成的道路空洞、误提和漏提现象。  相似文献   
983.
地图目标的形状在地图制图综合、空间查询等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图建筑物形状的识别与分类作为建筑物轮廓化简与典型化的基础,一直是制图综合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主要的建筑物形状识别方法主要依赖对建筑物轮廓的描述,对建筑物等地图面状要素的形态特征有较强的依赖性,通常只在应对特定类型的规则轮廓或直角化轮廓时能发挥较好的效果,对于形状不规则或复杂的情况识别不佳。本文提出一种AlexNet支持下的地图建筑物形状分类方法,将矢量地图中建筑物数据的形状分类问题,转化为建筑物栅格图像的分类问题,通过完成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形分类实现建筑物的形状识别。该方法首先结合空间认知规律提出一系列典型建筑物形状类型,然后利用矢量-栅格转换的方法从OSM数据采样单体建筑物栅格图像,通过人工标识获得建筑物形状分类训练样本,训练AlexNet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最后利用训练好的模型对大比例尺建筑物数据进行智能形状分类与识别。本文利用北京、香港2个城市的OSM建筑物数据作为样本训练建筑物形状分类模型,并在广州部分城区的OSM建筑物数据上进行验证。相较传统形状相似性度量方法,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实验区建筑物的识别分类总体查全率提高了2.48%,达到92.32%,对于较为复杂的形状(如T形、十字形)识别也具有更高的精度,查准率分别提高了13.83%和24.53%。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对建筑物形状分类的效果有明显提升,能够实现常见建筑物形状的有效分类,为下一步的建筑物化简、典型化等综合操作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84.
1IntroductionofTouristryinformationSystem(TIS)1.1InformationdemandoftourismTourismisdependentoninfonnahon.FirSt,touriStlyconsumphondependsoninfo~on.Theincreaseofincomeandsparethee,andtheimprovementoftranSPOrtahonstimulatetouriStrydemandofthemasses,whetherthetouriStlydemandcanbe~edintotouriStryconsumphonreliesontheopthehcamechonresultingfromtouriStlySPotSanditScorrespondingseduceandinstallahons,apparenhy,itrelatesnotonlytothedjstinedonandqualityofthetouriStryresourcebutalsotoitSfame.msc…  相似文献   
985.
陈彦光  刘继生 《地理科学》1999,19(2):114-118
城镇体系在理论状态下的三角点阵格局暗示着现实中的交通网络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具有DBM模型的某些特征。从形态分析和维数对比两个方面论证了区域交通网络扔Laplacian分形性质,认为可用DBM模型模拟城镇体系-交通网络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从而揭示其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986.
人工神经网络在煤层宏观结构解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煤层中的宏观结构变化是我国众多煤田中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它对煤矿生产影响极大,是当前煤矿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地质构造问题,利用工人神经网络可以解释煤层的分叉,合并及缺失等宏观结构问题,为矿井的采,掘工作的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987.
本文以新活动论构造观和系统论为指导,建立了渭北东部区新生代伸展构造系统模式,并以岩体结构控制论为基础,系统地讨论了本区构造网络系统对奥陶系灰岩的空间分布、奥陶系灰岩地下水水文地质单元的边界条件、奥灰水单元的补、径、排特征及其富集等方面的控制作用以及宏观指导意义。最后,系统地提出了导水构造网络系统控水的实质。   相似文献   
988.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人工神经网络(ANN)相结合,提出的基于GIS的人工神经网络矿产预测系统设计方案,实现了从地质变量优选到人工神经网络成矿预测结果图形显示的计算机自动化处理。其中的主要模块为:地质变量优选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神经网络成矿预测模块和图形处理功能模块。它们之间通过数据库进行数据传输与共享达到互相连接。  相似文献   
989.
煤层含气量测井解释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煤层气含量与煤质参数、测井曲线值之间的回归方程,经F检验回归方程有效,但回归方程估算的煤层含气量与煤样解吸测定的含气量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误差,为此利用BP神经网络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实例表明预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90.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Network successfully undertook the task of monitoring the atmospheric quality of Beijing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during the 2008 Olympics.The results of this monitoring show that high concentrations of PM2.5 pollution exhibited a regional pattern during the monitoring period(1 June-30 October 2008).The PM2.5 mass concentrations were 53 μg m 3,66 μg m 3,and 82 μg m 3 at the background site,in Beijing,and in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urban agglomerations,respectively.The PM2.5 levels were lowest during the 2008 Olympic Games(8-24 August):35 μg m 3 at the background site,42 μg m 3 in Beijing and 57 μg m 3 in the region.These levels represent decreases of 49%,48%,and 56%,respectively,compared to the prophase mean concentration before the Olympic Games.Emission control measures contributed 62%-82% of the declines observed in Beijing,and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represented 18%-38%.The concentration of fine particles met the goals set for a "Green Olymp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