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0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474篇
大气科学   82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445篇
海洋学   26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70篇
自然地理   88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9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86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12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61.
城镇规划布局对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南京大学城市尺度边界层模式(UBLM),对方圆20 km的一个小城镇,以100 m水平格距进行了城市气象环境和边界层结构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种规模的小城镇,其边界层气象场分布与大城市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城乡温差很小,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只有0.1~0.2℃的量值,基本不构成城市热岛现象。在日间层结不稳定情况下,主城区、郊区及居民区三类不同下垫面上的湍能廓线、位温廓线存在较大差异;而在夜间稳定情况下,这些要素的廓线分布几乎显现不出下垫面影响的差异。(1)局部下垫面的变化对模拟域内夜间气象环境的影响较小,差异主要显现在日间,且风速分布的变化强于温度变化。(2)当预留地建成稀疏居民区或稠密主城区时,在试验区下风方向的原有城市下垫面上会有气温升高、水平风速减小,垂直速度增大的现象;而当预留地建成平坦机场或水域时,城市下垫面上会有降温、水平风速增大、垂直速度减小的现象。(3)水域对城市气象环境变化的影响最大,它的存在或扩大会导致下风方向城市湍能、湍流扩散系数的明显减小。(4)备用地变成其它几种下垫面类型都对城市气象环境存在一定影响,但是其影响的程度比变成水域带来的影响程度都要小很多。  相似文献   
962.
国内外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分析美国、英国、德国和我国的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制度,了解到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具有规划设计可实施性和法律权威性强、实施管理程序简洁高效、城市规划调整程序严谨等优点,但在充分发挥建筑师的创造性、引导和促进城市开发建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应该认真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推进我国规划实施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63.
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回顾总结了西方国家从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发展演化过程,并重点阐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区域主义所积极倡导的"多种涵义的区域空间、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多方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等主要论点.在此基础上,应对于自1990年代起我国空间发展呈现出的"区域城市化"和"城市区域化"趋势特点以及区域规划领域存在问题,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有益理论视角,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新一轮区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应主要通过树立正确的区域观念和更新区域规划理论依据、改变自上而下的传统规划思维、协调各类区域规划及其相关政策的空间效应,来加快推进区域规划实现功能、模式及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964.
Che  Lei  Zhou  Liang  Xu  Jiangang 《地理学报(英文版)》2021,31(2):281-297
The Yarlung Zangbo River Basin(YZRB) is a key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QTP). Determination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 values(ESVs) can help recognize the benefits of sustainable management. It is gradually becoming the main path that constructs plateau spatial planning of integrat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achieves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 in China. In this paper,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 evolutions of the ESVs were estimated on the multiple scales of "basin, subbasin and watershed" from 1980 to 2015.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ESVs were explored in terms of physical geography,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 It had been proposed that sustainable spatial planning includ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basin manage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was urgent to set up.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e in wetland and forest and results in an increase of 9.4% in the ESV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reduction of water and grassland. Water conservation(WC), waste treatment(WT), and soil formation and conservation(SFC) are the most important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YZRB. At present, the primary problem is to solve the ESVs decreasing caused by glacier melting, grassland degrad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 in the upper reaches region. The middle reaches should raise the level of supply services. Regulation services should be increased in the lower reaches region on the premise of protecting vegetation. The ESVs in adjacent watersheds are interrelated and the phenomenon of "high agglomeration and low agglomeration" is obvious, existing hot-spots and cold-spots of ESVs. Additionally, when the altitude is 4500-5500 m, the temperature is 3-8°C, a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s 350-650 mm, ESVs could reach its maximum. A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plateau spatial planning could provide references to delimit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red line,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zone, and natural resource asset accounting on the QTP.  相似文献   
965.
相较于传统的网络分析,利用在线地图API可以更加准确地获取实时出行时间数据。本文基于高德地图API,在居民出行视角下解析北京首都国际机场(“PEK”,简称“首都机场”)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PKX”,简称“大兴机场”)在驾车和公共交通2种出行模式下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尝试对双枢纽机场可达性以及城市的“民航+城市交通”一体化发展提出建议。结果表明:① 大兴机场的投用使北京市民航服务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南北均衡”,两机场分别在驾车出行0.5 h和公共交通出行1 h的覆盖范围形成互补,有效提升了城市内部腹地的覆盖;② 在以北京为起止点的出行视角下,驾车出行的1 h覆盖范围开始出现重叠;而公共交通出行模式的1.5 h范围呈现重叠;③ 驾车出行模式下的机场可达性高于公共交通出行模式,且在公共交通出行模式下,北京市两机场1 h服务面积和人口数量均有待提高,亟需打造“1 h公共交通服务圈”;④ 在以北京为中转点的视角下,首都机场到各火车站的可达性高于大兴机场;未来应重点提升大兴机场-城市交通枢纽的可达性,以提升城市内部中转能力。本研究有助于为双枢纽机场城市的“民航+城市交通”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6.
越野环境下机动车辆的快速路径规划在野外搜救、应急抢险及军事作战等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在以上场景中,随着空间维数的增加,传统路径搜索算法计算复杂性急剧增长,可能无法在既定时间内求解可靠路径。为解决上述不足,本文结合越野路径规划不受路网通行限制以及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特点,提出以方向指向作为搜索策略的启发式算法,该算法搜索效率大幅提升,却难以保证求解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求解质量,提出了带有方向指向的Dijkstra分段算法,该算法在较低精度环境模型下通过Dijkstra算法找到最优路径,并将该路径进行分段,各分段以方向指向作为搜索策略进行路径搜索,从而在长距离越野路径规划中快速规划通行方案。为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本文利用山西省某市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进行实验,引入了窗口移动法对地形进行先期的坡度计算和通行性分析,构建越野环境模型,调用路径搜索算法进行规划。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相比Dijkstra算法计算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且规划路径的长度接近于最优解。  相似文献   
967.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乡建设用地资源日益紧张,但目前土地储备决策缺乏精准科学依据,无法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针对此问题,本文深入剖析土地储备基本业务与决策环节,研究了一套面向土地储备的智能决策模型集,包括存量土地监测模型、收储成本预测模型、出让价格预测模型、储备平衡分析模型、相似地块分析模型、开发时序分析模型及病态地块识别模型,旨在将土地储备决策环节科学化、定量化和模型化,并重点为土地储备总量、效益、规模、结构、布局、时序的统筹安排提供建议。另外,该模型集具有体系化、高效灵活、智能化的特点,能够服务于储备业务全链条,满足即时决策应用需求和实现模型自主更新与进化,保证模型的时效性。最后,该模型集已经工程化应用于宁波市土地储备智能决策支持平台,实践验证了以上决策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实用性,表明模型集能够为土地储备的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高效配置。  相似文献   
968.
矿山地质环境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遗留露天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日益紧迫。本文在查明山东省济宁市历史遗留露天矿山分布、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及特征、已开展工程采取的治理措施及存在问题等的基础上,结合城镇、交通、河流、自然保护区等国土空间及生态保护格局,着力构建“一核、一带、两片区”矿山修复总体布局。提出因地制宜选择植被修复措施,设计阶段应重视养护和管护措施的提出和制定,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等建议。  相似文献   
969.
裴小龙  田野  袁士松  秦天  刘航  祝晓松 《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13-2024030013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为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和国土空间现代化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首次提出“地表基质”概念,并已组织开展典型地区地表基质试点调查工作。然而目前地表基质三级分类、调查对象、调查内容、技术体系等仍未形成统一认识和标准,严重制约着地表基质调查研究工作。笔者等通过深入辨析地表基质科学内涵,综合考虑国土农业空间、国土生态空间、国土城镇空间规划的数据支撑需求,依据地表基质空间属性特征,建立了地表基质分层分类模型。基于科学性、统一性、操作性和应用性的分类原则,提出了地表基质三级分类方案,进一步探讨明确了地表基质分层分类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建立了一套地表基质调查监测技术体系。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开展地表基质调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70.
Inshore artisanal fishing in Malta is under intense spatial competition as the coastal zone is fragmented by multiple uses and designations including maritime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ndustrial fisheries, aquaculture, tourism and recreation. This research, adopting a grounded visualization methodology, explains how the artisanal fishing sector has undergone and been affected by ‘spatial squeezing’. Our results show that artisanal fishermen have been forced to give up fishing grounds or co-exist with other uses to the point where the ability to fish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hallenging. These difficulties might escalate with the advent of the 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 which encompass nearly half of the inshore fishing zones. Since there does not seem to be effective MPA consultation mechanisms that elicit the real social, cultural and economic value of artisanal fishing grounds, fishermen feel threatened, alienated and disempowered. This study urges for a more holistic approach to spatial marine planning and accentuates the need of realizing the dependency of the artisanal sector on the inshore zon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nservation measures, such that the prolonged existence of the coastal fishing communities is not jeopard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