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4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386篇
测绘学   230篇
大气科学   344篇
地球物理   398篇
地质学   681篇
海洋学   207篇
天文学   514篇
综合类   108篇
自然地理   25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46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61.
Vertical Ozone Profile over Tibet Using Sage I and II Dat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VerticalOzoneProfileoverTibetUsingSageIandIData①ZouHan(邹捍)andGaoYongqi(郜永祺)InstituteofAtmosphericPhysics,ChineseAcademyofScie...  相似文献   
62.
江灏  王可丽 《高原气象》1997,16(3):250-257
针对辐射传输模式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应用问题,使用Liou-Ou一维辐射传输模式及1982年8月 ̄1983年7月青藏高原热源观测实验期间青藏高原地面、高空与卫星观测资料,在高原辐射传输模式中区分了下垫面温度与地表空气温度的作用,并利用卫星观测资料对模式改进后的实际效果进行了验证;分析了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硬度,得到了下垫面温度的简单参数化方法。  相似文献   
63.
夏季青藏高原水汽输送特征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13  
郑新江  李献洲 《高原气象》1997,16(3):274-281
使用GMS-5的6.7μm水汽图、云图及天气图等资料,综合分析了1995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青藏高原上空的水汽输送过程,总结出中、高层水汽输送的三种环流型特征(脊东型、脊西型和反相型);并初步分析了它们与降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4.
张麻井铀钼矿床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与火山岩有关的热液铀矿床,围岩蚀变广泛发育,其中黄铁矿化在该矿床分布虽 较为局限,但是与铀钼成矿关系密切。为了研究黄铁矿化蚀变与铀、钼成矿的亲缘关系,文章对张麻井的黄铁矿化蚀变岩 进行主、微量元素分析,并选择Yb作为不活动组分,使用质量平衡迁移计算方法, 利用Grant公式对其组分迁移进行定量 计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黄铁矿化蚀变岩的TFeO含量极高,介于11.24%~24.57%之间(平均18.45%),其中Fe2O3含量 10.78%~25.25% (平均18.64%)、FeO含量1.43%~1.90% (平均1.69%),Fe2O3/FeO比值平均为10.99,有可能受到后期氧 化。黄铁矿化蚀变岩在Isocon图解上等浓度线斜率小于1,表明整体发生了组分的带入,带入的主要组分为大量的TFeO (131倍),成矿元素Mo(884倍)、Pb(11倍)、U(4.9倍)、V(2.8倍)、Ta(0.44倍)、Cu(0.64倍),碱金属Na2O(0.45 倍),以及Cd(424倍)、Bi(13倍) 等;带出的主要组分有碱金属Li(-0.73)、K2O(-0.17),成矿元素Zn(-0.38)、Cr (-0.37),以及Eu(-0.58)、Sc(-0.25) 等。其中SiO2略微减少(-0.03),带入的Mo含量远大于U的含量,据此认为黄铁 矿化与钼成矿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65.
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3,自引:10,他引:33  
周建生  陈发景 《现代地质》1997,11(4):425-433
讨论了黄骅坳陷横向变换带的构造特征和成因。根据利用地震反射剖面对盆地构造几何学的研究,圈定了不同尺度的横向变换带,确定了伸展构造背景下的横向变换带是为了保持区域伸展应变调节构造变形的一种调节体系。这种伸展应变守恒是靠三维空间上断层位移沿走向的变化实现的。横向变换带的构造样式为横向地垒状凸起和鼻状凸起或鼻状背斜,并具伸展性质的正断层。横向凸起与非叠复的和叠复的分段断层系伴生及发育在断层位移最小处等事实表明,横向凸起或横向鼻状背斜是由于分段断层系位移沿走向变化形成的。  相似文献   
66.
相转移催化合成乙酸苄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7.
位于闾山背斜隆起核部西侧的阜新断陷盆地从早白垩世义县组晚期开始,在东西两侧盆缘的F″1、F2断层所、围限的地堑内接受了义县组上部中性火山岩的堆积。火山喷发停止后,九佛堂组的大陆碎屑岩建造仍在F″1和F2断层之间的地堑内充填。九佛堂裂陷期之后该区地壳掀斜隆升,盆地南侧的义县地区开始反转抬升而不再接受沉积,西缘的F2断层也停止活动。到沙海组充填时盆地已演化为受F″1断层控制的、东断西超的半地堑盆地;沙海期裂陷终止后F″1断层停止活动,阜新组裂陷是在向东移的F′1盆缘断层控制下半地堑内发育的。阜新期裂陷结束后盆地又发生了一次跳跃式的反转,许多正断层发育成上逆下正的复合断层,并出现正花状构造。中白垩世孙家湾组的沉陷进一步向东侧移,形成了以F1断层为盆缘断层的半地堑;孙家湾期后发生本区最强烈的整体反转、隆升和褶断,结束了盆地的演化历史。阜新盆地间歇侧移式的裂陷与递进跳跃式的反转为盆地反转建立一个新的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68.
蚀变岩中物质迁移的定量计算:以锡矿山锑矿床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解庆林  马东升 《地质论评》1997,43(1):106-112
本文提出了确定沉积岩蚀变作用过程中的不活动组分的方法,并以锡矿山锑矿床为例,定量计算了蚀变岩中各组分的带入带出量,研究表明:锡矿山锑矿硅化过程中TiO2和Al2O3为不活动组;SiO2,K2O,Na2O及锑,硫,坤,汞,铅和钡为带入组分;而CaO,MgO,Fe2O3,MnO及铜,锌为带出组分,锑,钡,硫,SiO2和CaO有较大的带进或带出量,锡矿山锑矿床矿石矿物为单一辉锑矿可能是由于矿液中缺少其它  相似文献   
69.
引用了流体饱和两相多孔介质的动力控制方程分析半空间埋置动点源荷载问题的位移和变形。经过Laplace Hankel变换 ,控制方程化成常微分方程组。利用数学软件mathmatic对上述方程组求解 ,可以得到单层砂土的传递矩阵。分析过程中 ,假设在两层面上 ,位移与应力相互连续 ,可以借鉴有限元的思想进行耦合计算。这样就获得了在饱和砂土中施加竖向动荷载问题的Laplace Hankel变换解 ,其最终的解还需要通过Laplace Hankel逆变换得到  相似文献   
70.
The introduction of digital cameras for aerial survey photography and use of scanners with processed aerial film present a number of technical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way photography is to be acquired in the future. Among the questions to be addressed are the comparative metric properties of images acquired by each system and the associated imag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The new digital camera systems will require very careful appraisal, using well-established methods of assessing metric quality already available to survey organisations. The questions concerning image quality are more difficult to answer, as they require very specialised instrumentation if measurements are to be made directly in practice. Over the course of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a more analytical approach to assessing image quality has emerged, and one that may be used by individuals. The method is particularly effective where information on the micro-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products is made available by the manufacturers concerned. An outline is given of some considerations that need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using an analytical approach, with references given for further rea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