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7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228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91.
利用陕甘川地区2016—2018年5期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了陕西宁强MS5.3地震前半年和1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特征。同时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方法,对宁强MS5.3地震震中区的布格重力异常进行1~4阶小波分解,并对1~4阶小波细节图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宁强MS5.3地震重力场呈现“正向变化—正向减弱—负向变化—负向减弱”演化过程,震前重力场呈现四象限分布特征,震中位于鞍部位置,符合走滑型地震特征;②布格重力异常2~3阶小波细节对宁强MS5.3地震孕震特征有较好的反映,对应的场源深度为10~15km,与本次地震震源深度11km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92.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国家气象站的气象资料,统计了1961—2015年的全区月、季、年冷空气次数、强度和强降温综合强度资料,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冷空气次数、强度和强降温综合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年尺度上,1961—2015年青藏高原东北部全区冷空气年平均出现次数为49.6次,冷空气次数气候变化倾向率每10 a减少0.600次,减少趋势不显著;全区冷空气年平均强度为0.39,气候变化倾向率每10 a降低0.022,减弱趋势显著;全区冷空气年强降温综合平均强度为0.67,气候变化倾向率每10 a降低0.005,减弱趋势不显著。在季节尺度上,冷空气次数夏季减少的趋势显著,而春季减少的趋势和秋季、冬季增加的趋势不显著;冷空气强度冬季减弱的趋势显著,而其他季节减弱的趋势不明显;强降温综合强度春季增强趋势和其他季节减弱的趋势不显著。1961—2015年大西洋欧洲区极涡面积指数等因子减小以及热带北大西洋海温指数等因子增大是导致全区年冷空气次数减少的主要成因之一,而西藏高原指数等因子增强和热带印度洋海温偶极子指数等因子减弱是导致年冷空气强度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93.
Two-Way Satellite Time and Frequency Transfer (TWSTFT) is one of the time transfer methods with the highest accuracy at present, and it is also the main method to compare the atomic time scale among the time-keeping laboratories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 calculation. Improving the short-term stability of TWSTFT links and reducing the influence of Diurnal on the link time transfer result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optimizing the performance of TAI (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 In this paper, a method of TWSTFT link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based on conditional adjustment is proposed. Firstly, the optimized network of TWSTFT link performance (hereinafter briefly called as optimized network) i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noise level and spectrum analysis result of TWSTFT link measurements, and then the weight coefficient matrix is se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 of measurement noises of all the links in the optimized network to establish the conditional adjustment model. The Two-Way Satellite Time and Frequency Transfer link between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trology (NIM) and the National Time Service Center (NTSC)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is selected as the link to be optimized, and the TWSTFT links among NTSC, NIM, and Physikalisch-Technische Bundesanstalt (PTB) are used to compose the optimized network. The networking method and conditional adjustment model are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ort-term stability of the link to be optimized after adjustment is improved, and the influence of Diurnal is reduced about 24.6%. Using this method, the time transfer performance of the link to be optimized can be improved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494.
基于多时相图谱的青藏高原湖泊变化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多期遥感影像,对青藏高原南羌塘地区纳木错湖泊流域北部进行解译,提取了多时相地学信息图谱,发现1992-2005年间,湖泊面积扩张且整体变化呈加快趋势。分析了研究区内典型湖泊的变化特征,确定了稳定增加的湖泊面积。通过多时相地学信息图谱检测的变化信息与区内多年气象数据的复合分析,探讨了湖泊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495.
山东省耕地数量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50余年的序列统计资料,对山东省耕地数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949--2005年间山东省耕地总量大致经历了增长、波动、递减3个阶段,人均耕地基本上呈逐年递减趋势,鲁中和山东半岛地区比鲁西地区变化明显。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山东省耕地数量变化的3大因素,并提出了合理保护耕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496.
钻孔体应变观测资料的实地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志刚  邱泽华  宋茉 《地震》2007,27(3):117-123
以钻孔体应变为例,利用潮汐因子对钻孔体应变观测资料进行校正。结果表明,由于各台所处的构造条件、地形条件、钻孔条件不同,各台的校正系数也不同。校正系数隨时间变化比较稳定,变异程度系数最大约为4.1%最小仅有0.1%,表明校正结果相当好。文中给出了部分钻孔体应变台站观测资料的校正系数。该方法有计算简便、结果可靠、实用性较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497.
基于帕米尔高原东部100个气象站2013-2019年4-9月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帕米尔高原东部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帕米尔高原东部年平均降水量呈南部少于北部,平原少于山区的特征。降水频次集中在西部山区,东南部最少。研究区北部和盆地边缘的降水强度大于西部和西南部的山区。逐月降水量呈北部和西北部高,盆地西部边缘地区最少,8月最多,4月最少。年平均降水频次逐月空间分布呈高值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北部和西部,低值主要集中在盆地西部的边缘区域的特征。逐月降水强度的空间分布与降水量和频次也存在较大差异,降水强度在中间平原地区在4月最强。小时降水量峰值主要出现在12—23时,低值出现在00—10时。小时降水频次15时至次日 01时为强度高值时段,14—20时具有增长趋势。小时降水强度在日出前后达到最大值,其中00—09时为高值时段,10—23时为低值时段。帕米尔高原东部地区各月小时平均降水量主要集中在18时左右,降水频次主要集中在18—23时,夜间降水强度略微高于白天。年平均降水量,降水频次及降水强度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大概2500 m 以下降水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2500 m 以上降水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降水频次在3000 m 以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多,3000 m以上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少。整体来讲,降水强度与海拔高度整体来呈负相关性,降水强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弱;大概2500 m 以下降水强度随着海拔高度而加强,2500 m 以上降水强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弱。  相似文献   
498.
通过水库调配、统筹兼顾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对干旱区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环境改善及生态系统稳定意义重大。阿克苏河作为塔里木河中下游生态输水的最大补给源,其流域内的水库在维护塔里木河下游农业和生态安全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数据,建立了长时序的水库面积遥感监测数据库,分析了2009—2020 年阿克苏河流域内的三个主要大型平原水库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探究水库面积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结合人类活动和气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克苏河流域3 座平原水库年内面积总体呈现“前高-中低-后高”的走势,由减少趋势向增多趋势转变的时间“拐点”出现在8 月,主要与当地农业灌溉用水密切相关;同一水库月内面积变化较大,因用水需求较大,月最小面积在3—7 月变化剧烈;上游水库面积年际间逐年减少,胜利水库面积总体逐年增加;耕地面积的扩充尤其是水浇地的增加,增大了用水需求,生产用水与生态用水的竞争性用水需求加大;蒸发对平原水库有影响作用,使得水库周边局地湿度增加,局地生态改善。  相似文献   
499.
杨雪  李峰  鹿明  辛蕾  鲁啸天  张南 《遥感学报》2022,26(8):1685-1697
超分辨率重建是当前卫星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提升的重要技术,但目前现有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在处理具有复杂地物特征的影像时效果往往不佳。当遥感影像中包含有各种非均匀地物信息时,难以构建一种通用的模型来解决遥感影像的病态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图像稀疏表达与非凸高阶全变分理论,提出了一种混合稀疏表示模型的新型超分辨率重建方法(MSR-SRR)。这种方法以遥感图像在多重变换域的稀疏性表达作为先验概率模型,通过正则化方法来完成超分辨率重构,不仅保留了超分重建结果影像的边缘信息,而且对影像中产生的“阶梯效应”进行了适当的平滑处理。该方法利用迭代重加权l1交替方向乘子方法进行求解,提高了算法的运行效率,改善了影像质量。为了证明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MSR-SRR结果与非均匀插值、POCS和IBP等传统超分方法的重建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MSR-SRR方法的图像清晰度平均提升了31.74%,PSFs半峰宽度最大,高斯方差值达到1.8415,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法。为进一步评估MSR-SRR结果的实用性,本文以高分四号卫星(GF-4)影像作为样例,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方法对超分重建前后的影像进行了分类试验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超分辨率重建后的影像结果相对于原始影像的分类结果,Kappa系数提升了9.7%,OA值提升了5.96%。这表明MSR-SRR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影像清晰度,丰富影像纹理细节,增强图像质量,有效提升影像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500.
利用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建立的5个边界层站(湄潭、巴中、什邡、曲麻莱、狮泉河)2019年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近地层大气要素变化和陆—气能量交换特征及异同点,探讨其原因。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近地层大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动量通量均符合一峰一谷的常规日变化特征,气压具有双峰双谷的日变化特征。(2)高海拔台站近地层温度日变幅(12℃)高于周边低海拔地区(4~6℃),季变幅与海拔高度的关系不显著。(3)相对湿度与温度关系密切,相对湿度的垂直结构和日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其垂直梯度夜间显著高于白天,峰值出现时间随夏、秋、春、冬季呈现季节性滞后,而谷值超前。(4)风速春季较大,夏、秋季次之,冬季小,季变幅略小于日变幅;低海拔区域的风速及其日变幅均显著低于高海拔区域。(5)低海拔区域气压季变幅(>13 hPa)远高于日变幅(2.5 hPa左右),而高海拔区域气压季变幅(>3 hPa)略低于日变幅(2 hPa左右)。(6)感热通量春季大、冬季小;感热通量和动量通量在高海拔区域均较高,二者具有较一致的日、季变化特征,表明大气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