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09篇
大气科学   224篇
地球物理   19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31.
132.
河套华北地区旱涝前期的环流异常和遥相关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文献[5]确定的河套华北地区27个测站夏季(6—8月)降水指数,计算了典型旱涝年平均环流的合成差异场,发现在旱涝年的前期,尤其是在冬半年,大气环流的差异是显著的;旱涝指数与环流的相关,与旱涝合成差异场特征一致;计算的遥相关结果表明,运相关的传播路径与理论上计算得到的波能量传播路径几乎一致,其正负区域、中心位置与旱涝差异场的特征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3.
热带OLR异常的遥相关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乃孚  杨景勋 《大气科学》1994,18(4):442-450
本文用单点相关研究了1月和7月热带OLR异常的遥相关结构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热带纬带(15°N-15°S)遥相关型具有纬向偶极结构和准驻波性。1月遥相关具有热带波数2的结构,它反映了东非(赤道中太平洋)和南美(热带西太平洋)之间的非绝热加热异常存在翘翘板(Seesaw)关系;7月遥相关呈热带1波型,它同全球最强的行星尺度热源异常的东西振荡相联系。遥相关型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性主要表现为全球热带纬带几个热源(汇)区强度变化和纬向位移,以及东非的遥相关在6-9月符号变异,并由此引起遥相关型从冬到夏从波数2向波  相似文献   
134.
研究了北半球100hPa冬季遥相关现象,指出,北半球冬季100hPa存在PNA流型,它的波列与500hPa流型很接近,当厄尔尼诺发展到盛期(冬季)时,100hPa出现强PNA型,这种对应关系比500hPa好些,此外,还研究了厄尔尼发生、发展各阶段的100hPa低纬风场以及100hPa春,夏,秋,冬四季平均环流异常特征,发现在厄尔尼诺发生年春季,100hPa高度比反厄尔尼诺年大范围偏低,发生前的冬季  相似文献   
135.
北半球冬季30hPa遥相关型特征及其与我国气候异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57/1958 ̄1990/1991年共34年冬季资料,采用一点相关法,研究了30hPa11 ̄2月各月平均高度场遥相关型及其强度指数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它们的天气动力学意义,并举例说明了他们与后期我国气候异常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6.
亚洲夏季西风指数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对1958—2000年亚洲纬向风和我国160站夏季降水进行SVD分析,发现两者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根据分析结果定义了一个可以表征我国夏季降水的亚洲夏季西风指数(IASW)。西风指数高(低)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少(多),华南、河套和东北地区降水偏多(少)。同时分析了高、低西风指数年的环流特征,发现当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多而华南、河套和东北地区降水偏少时,500 hPa呈负EAP型,鄂霍茨克海和乌拉尔山有阻高建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105°E越赤道气流偏弱,东亚夏季风偏弱,高纬的偏北气流和低纬的偏南气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梅雨锋加强,使得雨带在此维持。前期鄂霍茨克海区域平均位势高度以及前期1—3月西太平洋的热带对流活动可以作为预测夏季西风强弱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137.
孙淑清  刘舸  张庆云 《大气科学》2007,31(6):1189-1200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等资料, 研究了西太平洋(125°E~150°E)夏季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多寡的可能机理, 讨论了南北半球环流系统共同作用的物理过程及其对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简称ITCZ), 进而对热带气旋频数的影响, 并重点探论了从澳大利亚东侧位势高度异常到北半球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响应的可能物理过程。研究发现: 澳大利亚东侧的环流异常和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数密切相关。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东侧环流异常可能不完全是通过越赤道气流, 而主要是通过Rossby波的传播造成的南北半球遥相关作用, 影响北半球环流系统的, 进而影响菲律宾以东赤道辐合带对流活动的强弱, 导致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频数的多寡差异。当澳大利亚东侧的位势高度为正距平时, 相应地在菲律宾以东地区也会出现正距平。即西太平洋副高偏强, 且偏南西伸, 抑制热带辐合带的对流活动发展, 使菲律宾以东的对流活动偏弱, 从而使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偏少。而当澳大利亚东侧的位势高度为负距平时, 相应地在菲律宾以东地区也会出现负距平。也即西太平洋副高偏弱, 且位置偏北。菲律宾以东地区对流活动偏强,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偏多。另外, 西太平洋 (125°E~150°E) 以西的上游赤道西风也对热带气旋频数也有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 当90°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强时, (5°N~15°N, 125°E~150°E)范围内的西风也随之加强, 从而使菲律宾以东对流活动加强, 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增高。反之, 当该支越赤道气流弱时, 上游赤道西风随之偏弱, 从而造成菲律宾以东对流活动偏弱, 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偏少。  相似文献   
138.
北太平洋海温分布与7月副高的遥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1952-2005年共54 a北太平洋月平均海表温度(SST)资料,奇异值分解结果表明,6月日界线附近西风漂流区的SST包含了北太平洋SST场的主要信息,西风漂流区与赤道冷水区的SST存在遥相关振荡,并且在6月振幅达全年最高值,11月其振幅出现次高值。分析结果表明,6月西风漂流区的SST可视为来年7月西太平洋副高强弱变化的信号:6月西风漂流区的SST偏低,则来年7月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反之,来年7月西太平洋副高偏弱。  相似文献   
13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哈德莱环流中心海表温度资料,研究了墨西哥湾流延伸区海温与东亚冬季风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秋季纽芬兰东南侧的墨西哥湾流延伸区海温与东亚冬季风联系在1970s中后期发生明显年代际突变,由1948—1976(P1)显著正相关变为1980—2012(P2)时段的不显著负相关。同时,与湾延区海温相联系的环流系统在P1和P2时段改变明显:P1时段湾延区海温偏高,冬季500 hPa位势高度场乌拉尔以东地区为大范围显著正异常,日本上空东亚大槽加深,东亚沿岸产生显著偏北风;而P2时段湾延区海温偏高,贝加尔湖上空为不显著负异常位势高度,东亚大槽区为弱的正异常,东亚沿岸有不显著偏南风异常。造成该突变的可能原因是P1时段湾延区海温偏高容易激发出北大西洋到东亚"正、负、正、负"的异常波列,且该异常中心与正位相欧亚遥相关(EU)波列的异常中心位置基本一致,位相叠加加强了正EU,进而造成东亚冬季风的异常强劲。而P2阶段从西欧到东亚沿岸呈现不显著的类似负位相EU波列,且异常中心与EU波列的异常中心位置有偏差,导致其与东亚冬季风关系相对于P1阶段发生了由显著正相关到不显著负相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0.
In this paper, we first review the research advancements in blocking dynamics and highlight the merits and drawbacks of the previous theories of atmospheric blocking. Then, the dynamical mechanisms of atmospheric blocking are presented based on a nonlinear multi-scale interaction(NMI) model.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ed that the eddy deformation(e.g., eddy straining, wave breaking, and eddy merging) might lead to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tmospheric blocking.However, the results were spec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