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10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宋德众  张容焱 《台湾海峡》1999,18(3):239-242
资料统计分析显示,ElNino年,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较常年显著偏少,LaNina年,影响福建热带的气旋较常年偏多,t检验表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其机制是,ElNino活动期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大,位置偏南、偏西、ITCZ位置偏南,热带气旋生成区对流活动弱,不利于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北上影响福建,LaNine年,副热带高中度北,位置偏北,偏东,ITCZ位置偏北,热带气旋生成区对流活动旺盛,有利于热  相似文献   
402.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异常东伸与热带东太平洋增温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利用“Climate Diagnostics Bulletin”、“Oceanographic Monthly Summary”、美国夏威夷水位中心提供的资料以及TOGA-COAREIOP资料,分析了1992~1993厄尔尼诺事件中西太平洋暖池、东太平洋SST对异常风场的响应,结果指出:由于西风暴发而引起的西太平洋暖水向东输送,不仅导致西太平详水位降低,而且导致温跃层显着升高,进而引起上层海水热含量显着减少,这种减少在温跃层更为明显.东太平洋与此相反,热含量与温跃层深度出现正距平,正距平中心出现时间比西太平洋的负距平均晚两个月;暖池28℃等温线的异常东伸是海流对低空西风异常直接响应的结果,定量估算表明,纬向流异常所引起的温度平流是暖池28℃等温线异常东伸的主要动力,是热带东太平洋异常增温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03.
本文用最近 20 年赤道太平洋温度、流场资料,诊断了绝热不可压缩热平衡方程中纬向对流项,并且利用 EOF 分析方法,讨论了纬向对流距平变化及其与 El Nino/La Nina 的关系。分析发现:赤道太平洋温度纬向对流距平 EOF 分析第一模态反映了在经向的振荡,第二模态反映了在纬向的振动,它们都与 El Nino/LaNina 有密切的联系。这两个模态占了总量的 70%左右。纬向温度对流距平在 3°S~3°N、3°S 以南和 3°N 以北分为正负相间的三个不同的区域,当 3°S 以南和 3°N 以北的区域温度纬向对流正/负距平沿着斜温层向西太平洋移动时,赤道区域的温度纬向对流负/正距平则穿越斜温层向东太平洋移动,形成以赤道为对称的南北两个回路。对应赤道,在 3°S 以南和 3°N 以北区域的纬向温度对流距平并不是对称的,它们在位相、中心强度和中心强度位置上都是不同的,其中 3°N 以北与赤道区域形成一个比较明显的回路,而赤道以南的回路就不是那么明显。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温度的纬向对流有很大的贡献。在 El Nino 发生前一年,赤道西太平洋暖池,主要暖的对流发生在赤道和其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404.
The role of halted "baroclinic modes" in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is analyzed. It is found that dominant anomaly signals corresponding to "baroclinic modes" occur in the upper layer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in a two-and-a-half layer oceanic model, in assimilated results of a simple OGCM and in the ADCP observation of TAO. A second "baroclinic mode" is halted in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corresponding to a positive SST anomaly while the first "baroclinic mode" propagates eastwards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The role of the halted second "baroclinic mode" in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is explained by a staged ocean-atmosphere interaction mechanism in the formation of El Nino: the westerly bursts in boreal winter over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generate the halted second "baroclinic mode" in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leading to the increase of heat content and temperature in the upper layer of the central Pacific which induces the shift of convection from over the 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to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another wider, westerly anomaly burst is induced over the western region of convection above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and the westerly anomaly burst generates the first "baroclinic mode" propagating to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resulting in a warm event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The mechanism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is a key region in detecting the possibility of ENSO and, by analyzing TAO observation data of ocean currents and temperature in the 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in predicting the coming of an El Nino several months ahead.  相似文献   
405.
从有效位能变化来分析ElNino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近50a的美国Maryland大学全球海洋同化分析资料和NCEP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与ElNino相联系的热带太平洋有效位能(APE)的时空演变过程,从有效位能变化角度揭示了50年来ElNino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太平洋ElNino年代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前与其后的显著不同。在有效位能异常变化的振幅和频率方面,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后,振荡的振幅显著增,大直频率变慢。在有效位能异常变化的振幅和频率方面,70年代末期以前,ElNino事件的先兆是有效位能先在热带西太平洋异常积累,然后这些积累的有效位能沿赤道快速向东传播并释放能量,使得东太平洋出现能量的异常,东太平洋的有效位能减少,产生ElNino事件;70年代末期以后,ElNino事件的建立没有表现异常的有效位能在热带西太平洋的积累,其建立表现为赤道中太平洋直接出现的局地有效位能的异常,然后表现为不稳定海气耦合模态增幅性地缓慢向东传播,使得东太平洋的有效位能减少,发生ElNino事件。  相似文献   
406.
在简单回顾大气季节内振荡(MJO)的特征、热带和中高纬MJO的联系及其在半球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较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关于MJO的研究进展,涉及MJO和ElNino的关系、MJO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季节变化和年际异常,并简单讨论了MJO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407.
全球和南海海平面变化及其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全球和南海的海平面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93-2004年期间,全球和南海海平面的平均上升率分别为(2.5±0.2)mm/a 和(4.8±1.2)mm/a.研究发现,全球和南海海平面的低频变化都与 El Ni(n)o 密切相关,但二者对El Ni(n)o 的响应位相相反.1997-1998年 El Ni(n)o 初期,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呈现正异常;El Ni(n)o 后期,全球平均海平面下降并由正异常变为负异常.南海平均海平面在 El Ni(n)o 期间呈现负异常,在 La Ni(n)a期间呈现正异常,其低频变化与南方涛动指数的低频分量位相变化几乎完全一致.ENSO 可以通过南海季风和北太平洋环流(黑潮)的变化来影响南海海平面.El Ni(n)o 发生前后的北风异常,以及同期黑潮流量的变化都对 ENSO 影响南海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