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5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198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321篇
地球物理   331篇
地质学   200篇
海洋学   80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10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Ecosystem changes currently question the traditional allocation of fishing rights and quotas in the fishery of Northeast Atlantic mackerel and Norwegian spring-spawning herring in the Northeast Atlantic. Variabil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highly migratory species escalated in a political conflict between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Iceland, the Faroe Islands and Norway, which is a driving force for unsustainable fishery.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is conflict by outlining the social understandings of diverse stakeholders by using the Q methodology. The method reduced the complexity of numerous opinions, detected four distinct perspectives and simultaneously categorised the participating stakeholders. Although the perspectives differ in various elements, the protection of economic interests seems to dominate over the quest for sustainability. The call of all stakeholders in this study to clarify the fishing rights in the Northeast Atlantic reveals a clear deficiency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fishery management in handling abrupt ecological changes and the necessity to acknowledge this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相似文献   
42.
基于中国地区T213集合预报产品2 m温度预报数据,采用卡尔曼滤波类型的自适应递减平均法进行偏差订正处理,原方案在剧烈降温天气订正效果表现不理想。通过对递减平均参数w的重新构建得到改进的订正方案w(i,p)(i为站点信息,p为天气过程信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对历史信息的有效提取,得到改进的方案w(i,p)相似法和w(i,p)统计法,并进行效果检验。结果表明:改进为包含空间和天气过程信息的函数w(i,p)后方案的订正效果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24 h剧烈降温预报各成员预报均方根误差平均减小了0. 15℃;而进一步改进的w(i,p)统计法在当前几种剧烈降温预报中订正效果最优,其集合平均偏差与w(i,p)方案相比减小2. 54℃。  相似文献   
4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EC集合预报资料,基于集合敏感性方法 ,首先分析了2018年10月21日广西沿海局地特大暴雨过程的降水影响天气系统及关键区,并进一步分析了集合预报效果,得到不同层次气压场及风场的降水敏感特征以及集合预报降水预报偏差的可能主要原因,所得结论可供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44.
从初始误差、模式误差以及两者综合影响的角度,综述了天气、气候集合预报方法的研究进展,指出了传统方法的优势,同时也评论了这些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对未来先进集合预报方法的一些思考,以及需要解决的挑战性问题和可能的应用。  相似文献   
45.
未来地震震级的定量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某一地震带在强震前某一时期内发生的地震,按其面波震级大小自大到小排列,并以N=2、3、4、……来累计频度,采用公式logN=a-bM计算a、b,从而计算出第一个地震的震级M_1,这就是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震级。通过对川滇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九次近期强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在震级测定误差范围(±0.3级)内,上述的M和logN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这就为地震预报和地震区划中定量计算未来地震震级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6.
新疆南天山部分地区尾波衰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筱荣 《内陆地震》1991,5(2):132-137
分析1988年库尔勒和阳霞台地震尾波资料发现,地方震尾波衰减系数α值、尾波持续时间比τ值,在中强震前确有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47.
In this paper , by using the seismic data of strong earthquake (M≥7) which have occurred since 1900,correlative features of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in Tianshan region which crosses China and USSR have been studied . Meanwhile , we selected 15 seismic windows (11 in China , 4 in USSR) by censusing , systematically researching and statistically examing seismic data of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 which are in Chian and USSR.The anomalous features of seismic window and seismic window network , prediction index and prediction plan have been studied . In the same time ,its prediction efficency have been evaluated . Several examples of successful earthquake prediction are given out in this paper .Finally ,the possibl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8.
CertaintyfactorsofearthquakeprecursoryanomalyevidencesCF(E)Zhao-BiZHENG(郑兆)(SeismologicalBureauofAnhuiProvince,Hefei230031,Ch...  相似文献   
49.
本研究以非线性孕震系统在爆发前夕的外敏性为物理基础,对大气扰动下的岩体失稳突变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给出了气─-地耦合的一般表示,并连续分析了云南近35年来大气压力场演化与场内近百次5级以上地震(内含19次6级,4次7级)的基本关系,系统地证明了绝大部分强震都是在其上覆大气涨落加剧及与邻区气压梯度增大时突然爆发的,这种自然共性的揭示,既是对理论的认证,也丰富了短临地震预报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0.
震源系统不稳定度指标和强震短临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探讨震源系统不稳定产生的物理基础前提下,应用调制模式提出了利用小震日频次起伏加剧与外因的相关性进行强震的短临时间预报的设想,具体提出了调制小震频次起伏加剧的两个判别震源系统不稳定度的指标λ_1和λ_2。前者为单因子调制指标,后者为多因子调制或多因子调制强化指标。关于大震的地点预报,应用立交模式短临阶段出现调制小震通过未来大震的共轭小震活动条带进行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