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344篇
测绘学   46篇
大气科学   629篇
地球物理   55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61.
Features of a rare advection-radiation fog eve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o investigate effects of atmospheric pollutants on fog nature, a comprehensive in situ observation project was implemented in the northern suburb of Nanjing, in December of 2006. For December 24-27 there occurred a heavy fog lasting 4 d in succession. This event is of rare characteristics, namely long persistence, high concentration, tall fog top, acid fog water and explosive growth. Detailed analysis along with the causes of the fog was presented. Th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fog was generated by nighttime radiative cooling, maintained and developed under effects of warm, wet advection. As a result, it is an advection-radiation fog event.  相似文献   
962.
海峡西岸一次雾过程微结构及其起伏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13年春季在福建省厦门市开展了海雾综合观测,选取了4月17日一次海雾期间的能见度、常规气象要素和雾滴谱资料,分析了沿岸海雾发生时的天气系统和微结构特征,并讨论了气象要素的起伏对雾发展、持续、消散及其微结构起伏的影响。海雾间歇阶段和消散阶段均有风速风向的突变;含水量、数浓度、平均直径和最大直径在不同阶段均有明显的差异,即使在同一阶段也不断波动;海雾爆发性增强过程中雾滴谱出现爆发性拓宽,平均直径、数密度和含水量骤然增大,宏观的气象条件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海雾不同阶段由于湍流、辐射以及气象条件的差异,雾滴空间分布的不连续,雾滴核化、凝结、碰并和蒸发作用,微结构的起伏较大。   相似文献   
963.
以川西新场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运用大量薄片资料及物性数据,对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手段进行裂缝和流体的识别及展布预测,进而达到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及优选有利开发区的目的。研究表明须二段次生孔隙及微裂缝发育,裂缝以低角度缝为主,主要沿断层及构造两翼的膝褶带分布。有效储层主要受控于沉积相、成岩、构造及成藏作用,其中溶蚀作用和构造的破裂作用是最重要的控制因素。Ⅰ类储层发育区主要位于上亚段Tx22和中亚段Tx42砂组构造高部位或者大的断裂带附近。结论认为:中、上亚段F3断层两侧为最有利的开发区,其次为上亚段的F1断层南段两侧和中亚段的新10-川科1井区。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川西新场须二段气藏的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964.
为探索广汉机场雾发生发展的机制,确保飞行安全,提高预报准确率,利用广汉机场地面观测资料、Mi—caps系统下的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12年11月13日-15日广汉机场持续性的辐射平流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雾是在稳定的天气背景下形成。夜间地面长波辐射冷却触发了这次雾的形成,而在轻雾转大雾期间,地面长波辐射冷却作用明显减弱,低层暖湿平流则起到了主要作用。与典型辐射平流雾不同的是成雾后,机场由脊前西北气流转为南支槽前西南气流控制,天空中云量的迅速增加使得雾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65.
In this paper, almost all available observational data and the latest 6.0 version of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 (RAMS) model were employed to investigate a heavy sea fog event occurring over the Yellow Sea from 2 to 5 May 2009.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this event was documented by using Multifunctional Transport Satellites-1 (MTSAT-1) visible satellite imagery. The synoptic situation, sounding profiles at two selected stations were analyz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ir temperatur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uring the sea fog event over the entire sea region was also analyzed.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event, an RAMS modeling with a 15 km×15 km resolution was performed. The model successfully reproduc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ea fog event. The simulated height of fog top and the area of lower atmospheric visibility derived from the RAMS modeling results showed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sea fog area identified from the satellite imagery. Examinations of both observational data and RAMS modeling results suggested that advection cooling seemed t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is sea fog event.  相似文献   
966.
夏季黄海表面冷水对大气边界层及海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表面温度(SST)是海气界面上的1个物理量,受到海洋潮汐、海底地形等因素影响,并对海洋大气边界层有着重要的影响.夏季的黄海,由于黄海冷水团的存在和陆架锋的影响,或是潮汐混合的作用导致海水的垂直混合,使海表面温度的分布产生复杂的结构.通过对卫星观测的海表面温度数据分析,发现在夏季黄海有几个SST冷中心的存在:辽东半岛以及山东半岛的顶端、朝鲜半岛的西侧、山东半岛南侧、江苏外海和黄海南部等.本文利用一系列船舶观测资料、卫星遥感数据、再分析数据分析等,并运用数值模拟研究黄海的冷中心对其上大气的影响.在冷区之上,大气稳定度增加,抑制了近海面大气的垂直混合,使海表面风速减弱.通过对船测数据的分析,在冷区位置有海雾多发区的存在,黄海南部冷区上的海雾发生频率达到15%以上.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WRF)模式的数值模拟表明,冷中心降低上空的温度,使海表面风速减弱,形成厚度达500m的逆温层,为海雾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与船测数据结果所不同的是黄海南部冷中心之上的海雾发生频率可以达到30%,去掉冷区影响的试验表明冷区较冷的海表面温度最多可以使海雾的发生频率增加15%以上.  相似文献   
967.
人工消雾试验中的雾微物理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 年11—12 月在天津市武清区实施了两次消雾外场试验。11 月6—7 日,利用燃烧烟条的方式播撒吸湿性焰剂对暖雾实施催化;11 月30 日—12 月1 日,利用播撒液氮的方式实施冷雾消雾试验。对两次消雾试验期间雾的微物理观测资料分析发现,雾对催化有明显响应,具体表现为:雾滴浓度先增后减且变化剧烈,液态水含量、雾滴大小等微物理特征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催化期间雾滴谱均出现了谱宽加大的现象,催化结束后谱宽恢复至催化前状态;催化效应导致出现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雾滴,雾滴谱发生了单峰分布和双峰分布间的变换:催化前滴谱为单峰分布,催化期间出现双峰谱;多个短时双峰谱反复出现;首个双峰谱出现后,滴谱逐渐由单调递减向单峰、双峰转变;催化结束后,滴谱由双峰谱恢复为单峰谱。分析认为:催化后暖雾中发生成熟过程(Ripening Process),而冷雾催化后则启动了贝吉隆过程(Bergeron process)。   相似文献   
968.
利用1961-2005年中国300个台站的逐日雾资料及能见度资料,分析了不同等级雾的时空分布及基本气候特征、雾生时间和持续时间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雾的空间分布范围随着能见度的降低而减小;随时间的变化多呈减少趋势,但沿长江及东部沿海的重浓雾日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突变,雾日增多;内陆、南部沿海雾生时间多在清晨06:00-08:00,东部及沿海多发生在夜间20:00-21:00;雾生频次经历少-多-少的年代际变化,90年代后频次减少,个别区域雾生时间随着年代的延伸而推后;大部分地区雾的持续时间在3 h内,12 h以上的雾区多集中在沿海、华北和陇东-山西地区,沿海、四川盆地、云贵地区90年代12 h以上雾的发生频次最高。  相似文献   
969.
雷华  潘素珍  田晓峰  刘巧霞 《地质论评》2019,65(Z1):287-288
正近年来,基于噪声成像和密集台阵观测手段的发展是地震学研究技术和方法的重要变革,该方法已经成为地球深部精细结构探测研究中的重要手段。随着便携式一体化短周期地震仪改进和完善,该类型地震仪集成了数据采集器、单或三分量拾振器、大容量锂电池和GPS时钟等。相对于宽频带地震仪有价格优势,其体积较小非常便于野外施工,  相似文献   
970.
气溶胶粒子对城市雾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在三维雾模式内增加气溶胶粒子的长波辐射效应,旨在运用模拟的方法研究夜间城市气溶胶粒子对雾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运用重庆市的地形及有关资料,模拟了重庆市冬季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与不考虑气溶胶粒子情况下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粒子的存在,由于其温度效应,使地面雾形成时间推迟,低层雾含水量普遍减小;适量的气溶胶粒子有助于重庆雾向高处发展;当气溶胶粒子成倍增加后,对雾的形成和发展均有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