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97篇
  免费   1719篇
  国内免费   2388篇
测绘学   2001篇
大气科学   1272篇
地球物理   2786篇
地质学   4692篇
海洋学   1508篇
天文学   5254篇
综合类   1018篇
自然地理   773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32篇
  2022年   390篇
  2021年   435篇
  2020年   474篇
  2019年   563篇
  2018年   446篇
  2017年   516篇
  2016年   516篇
  2015年   607篇
  2014年   840篇
  2013年   907篇
  2012年   951篇
  2011年   1102篇
  2010年   1036篇
  2009年   1368篇
  2008年   1263篇
  2007年   1177篇
  2006年   1085篇
  2005年   942篇
  2004年   817篇
  2003年   686篇
  2002年   538篇
  2001年   459篇
  2000年   392篇
  1999年   369篇
  1998年   278篇
  1997年   144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16篇
  1954年   4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机载测雨雷达两种反演方法的优化和综合利用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连仲  窦贤康 《大气科学》2007,31(2):265-272
由于机载雷达的天线不能做得太大,如果想获得一个较好的束向分辨率,就不得不使用X波段的频率,而该波段的电磁波穿过雨区时会受到衰减,直接利用视反射率进行降水反演就会产生很大的误差,因此,衰减效应必须进行校正。两种降水反演方法——立体雷达方法和双束算法,在实际的反演中各有优缺点。立体雷达方法对边界条件要求高,而双束算法在雨团中心雨强大处会有较大的误差。引入权重因子后的立体雷达方法-双束算法(综合算法)能充分发挥两种方法的优点,从而更具适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42.
2003年8~9月北京及周边地区云系微物理飞机探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对2003年8~9月北京及周边地区4次飞机探测结果,特别对资料较完整的8月15日的层积云(Sc)和9月4日的层状云(St)系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FSSP-100测量的小云粒子(云滴、冰晶)最大浓度的变化范围从Sc云的120 cm-3到深厚高层云(As)的183 cm-3,平均直径7.22~16.05 μm。2D-GA2探头观测的冰粒子最大浓度变化范围从2.25×10-3 cm-3到3.29×10-1 cm-3。机载King热线液态水含量仪(King-LWC)的最大含水量变化范围为0.42~0.69 g/m3。St云垂直和水平分布不均匀特性很明显,高空(-10℃层以上)有较大的小云粒子浓度,达到120 cm-3以上,尺度也比较大,最大值为20 μm。云中液态水含量随高度缓慢减小,基本处于0.1~0.2 g/m3的范围。在-5.9~-8℃层,主要是柱状冰晶和少量结淞体,-8~-12℃层显示基本为结淞粒子,-20℃层左右表现出较多的枝状冰粒子。大冰粒子浓度基本在0.01~1 L-1左右。Sc云和St云的平均谱存在明显的差异。Sc云系的大粒子不同层的平均谱很相似,为单峰分布,谱宽达到1500 μm。越到云低层,云粒子浓度越低。St云系的大粒子不同层的谱分布差异比较大,云中在0~-8℃和-8~-12℃层,直径小于400 μm的粒子谱型基本相似,大于400 μm的大粒子谱分布差异较大,-8~-12℃层有明显的双峰分布特征,而0~-8℃呈现多峰特征,谱宽达到1300~1400 μm。  相似文献   
943.
第I部分研究结果(徐枝芳等,2007)表明模式与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对地面观测资料同化效果有较大影响。此文在MM5_3DVAR同化系统中利用近地层相似理论将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直接三维变分同化分析,考虑模式与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对同化效果的影响,提出在地面观测误差中增加地形代表性误差来解决这个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地面资料同化分析时,在其观测误差中加入一项新的误差——地形代表性误差,能较好地解决地面资料同化分析中模式与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问题;地面资料参与同化分析,在观测误差中加入与模式和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大小相关的地形代表性误差时,地面观测值对分析值的影响随着地形高度差异代表性误差的加入而减小,同时又部分地将地面观测信息通过变分分析融进分析场,使得低层分析更接近真实场,且地面资料利用率更高,24小时降水数值预报(模拟)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44.
中国地形复杂,模式地形与实际观测地形存在一定高度差异,因此设计合理的复杂地形下地面观测资料的同化方案有利于使我国目前仅用作探测手段的地面观测资料(常规地面观测站和地面自动站)在中尺度数值模式中得到充分利用。作者在MM5_3DVAR同化系统中利用近地层相似理论将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直接三维变分同化分析,并对地面资料同化方案设计中是否需要考虑模式与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进行探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近地层相似理论将地面观测资料同化到数值模式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地面观测资料(温度、 湿度、 风场、 地面气压)中各物理量同化到数值模式都能影响24小时降水数值结果,但各物理量起的作用大小不一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其次为湿度;地面观测资料同化方案设计有必要考虑模式地形与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适当考虑这种高度差异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45.
为了消除利用星间距离或速度观测值进行自主定轨时可能存在的卫星星座整体旋转和卫星钟差整体漂移的误差,提出利用单点定位的方法来研究并消除上述两项误差。当导航卫星整体旋转△Ω角时,单点定位所求得的测站经度也会偏移△Ω角,据此就能用具有精确地面坐标的控制点来测定△Ω角。当各卫星钟中均舍有系统误差△t时,利用单点定位所求得的接收机钟差中也会出现同样的误差,通过与标准时间比对就能测定△t值。算倒结果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946.
多频数据组合在周跳探测和修复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模拟的L5观测数据,结合传统的伪距/载波组合法,对周跳的探测与修复进行了实例计算,并与双频组合观测值的周跳探测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不管对大周跳还是小周跳,该方法均能在单历元间准确地探测出各个频率上发生的周跳,较之双频组合观测值的探测方法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947.
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由于应用的需要,已经有很多算法可以用来融合高分辨率的全色影像和低分辨率的多光谱影像。本文阐述了小波变换的Mallat算法和a′Trous(多孔)算法,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分辨率分析的灰度调制影像融合方法(MRAGM算法),以SPOT全色影像与TM多光谱影像融合为例,详细给出了算法和解算步骤,最后分别用三种方法对SPOT高分辨率全色影像和TM低分辨率多光谱影像进行了融合,并且对融合后的影像从定性和定量方面都进行了评价,可以得出MRAGM方法比Mallat算法和a′Trous(多孔)算法的融合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948.
基于Mallat算法遥感图像去云雾处理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锡芳  吴峰  庄燕滨 《遥感学报》2007,11(2):241-246
遥感图像云雾处于相对低频、景物处于相对高频。根据小波变换多分辨率的特点,分析云雾和景物在小波系数中的分布,得出景物信息包含于低层细节系数,而云雾信息包含于高层细节系数和近似系数。本文通过增大图像的低层细节系数,减小高层细节系数,并适当减小近似系数,达到去除云雾的目的。最后评价了图像处理结果,并与同态滤波做比较,表明本文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49.
一种基于直方图均衡化改进的图像增强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国泉  秦军  陈于林 《四川测绘》2007,30(4):152-154
本文分析了传统的灰度图像直方图均衡化算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概率的灰度图像直方图均衡化的改进算法。该方法给出了较合理的变换关系,使运算结果有较大改善,而且保留了传统算法的快速、自动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50.
郭重辉 《现代测绘》2007,30(2):17-18
本文主要阐述了风城水库大坝表面变形观测各种工作点的布设、大坝变形观测的方法及效果、大坝变形的数据分析过程等,旨在与同行们共同交流探讨变形观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