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4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259篇
海洋学   138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13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0 毫秒
661.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growth of population in Haikou and Sanya has caused extensive concern about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Hainan Province. To formulate scientific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is paper, three indicators, grain production, nutrient composi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water resources, are used to measure carrying capacity quantitatively; 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coefficient method is used to set 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coefficient and the growth rate of regional GDP to estimate the total population needed to support economic growth; PADIS-INT population forecasting software that has parameters to track total fertility rate and net migration rate is used to predict demographic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s of 2050,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Hainan Province will not have exceeded the upper limit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In general, there is no overpopulation problem in the province, but there may be structural problems related to population, such as a large proportion of elderly people, labor shortages, and a high social dependency ratio.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adopt positive population policies,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guid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in the province.  相似文献   
662.
随着海南深水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海浪精细化预报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以海南岛周边海域为目标区域,基于近岸海洋模式ADCIRC(Advancedcirculationmodel)和海浪模式SWAN(Simulating WavesNearshore),建立了海南岛近岸养殖区台风浪数值预报系统。该系统采用非结构高分辨率网格,近岸分辨率达到了100m。选取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RAMMASUN)进行针对海南岛近岸养殖区的台风浪数值模拟后报。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采用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风场和气压场数据作为驱动场对2018年7月的一次热带风暴过程进行预报,48小时、24小时预报的有效波高和实测结果比较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0.75%和17.0%。总体来说,该模型的预报精度可以满足近岸养殖区台风浪预报业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663.
海南近海海域浊度与悬浮颗粒物粒径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5年8-9月在海南西部近海海域底质调查获得的水体浊度、悬浮颗粒物粒径的数据和资料,探讨了该区浊度和悬浮颗粒物粒径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水体浊度与悬浮颗粒物的总体积浓度由岸向外海方向逐渐减小,底部水体浊度与悬浮颗粒物的体积浓度高值区呈斑状分布;(2)研究区的水体浊度和悬浮颗粒物体积浓度随着水深增大而增大,部分调查站位出现异常现象;(3)研究区表层和底部水体浊度与悬浮颗粒物各粒级的体积浓度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在0.85以上。  相似文献   
664.
琼中高级变质杂岩中单颗粒锆石Pb-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琼中地区存在由片麻岩、混合岩、麻粒岩和紫苏花岗岩组成的高级变质杂岩。对其中片麻岩和麻粒岩开展了单颗粒锆石Pb-Pb年代学研究,分别获得1483±13Ma和499±24Ma的年龄数据。结合现有地质资料, 认为琼中地区先后经历了新太古代表壳岩系形成、中元古代变质—岩浆再造和加里期构造热事件改造等3个主要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665.
海南岛海岸带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资料收集和野外踏勘,统计分析了海南岛海岸带发育的各种地质灾害,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有地震、活动断裂、海岸侵蚀、土地盐渍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河口港湾淤积、崩塌、滑坡等。控制研究区各类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有构造、坡地重力、水动力、地下水和风力等5种,其中水土流失的控制因素既有水动力因素也有风力因素。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海南岛海岸带地质灾害分布图,分析了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空间特征及形成灾害的主要因素,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66.
利用MHAT小波变换分析和灰色拓扑预测方法对海南琼海1953—2007年55年的暴雨频次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频次分别存在2a、6a、8a的准周期变化,8a准周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80年代初期的信号最强,但1990年代后,暴雨频次较降水量出现了更多的小尺度周期波动扰动,表明极端降水事件有频繁出现的趋势。暴雨频次的季节变化主要体现在夏秋两季的暴雨多发季节,夏季主要存在2a、6a、12—13a、18a左右的准周期,秋季主要存在2—3a、8—9a、12a、17—18a左右的准周期,并且在各个季节表现出多时间尺度交替的复杂结构变化的非周期性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暴雨频次较为异常的状况。琼海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秋季原因,可能与西行热带气旋和南下弱冷空气共同影响海南岛,同时配合偏东回流的环流背景有很大关系。文中基于小波分析和灰色预测方法的研究结果,提供了琼海地区暴雨预报和防灾减灾的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67.
小型底栖动物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群落特征,对于了解其生物多样性、监测和评价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0年11月对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五个典型红树林的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及其沉积物环境进行了调查采样,研究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共发现十二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类和底栖桡足类相对丰度分别为67.67%和29.31%。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5.27±3.35 ind·g–1,平均生物量为4.94±2.35μg dwt·g–1。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生物量在不同红树林间差异显著,白骨壤、红海榄群落的丰度和生物量较高,混合红树群落的丰度和生物量最低。丰度、生物量与凋落叶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沉积物分选系数显著负相关,与偏态系数显著正相关。BIOENV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凋落物纤维素缩合单宁含量、沉积物分选系数和偏态系数的环境因子组合能最好地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本研究结果可为加深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668.
利用1981—2018年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OA Flux3潜热通量数据,分析了盛夏海南岛台风累积动能(Accumulated Cyclone Energy,ACE)气候特征及异常年大气环流形势和相关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1981—2018年盛夏海南岛ACE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同时具有明显年代际特征,2010年后存在准2 a显著周期。盛夏ACE偏高(低)年,西太副高偏大(小)偏强(弱)偏西(东),其南侧伴有偏强(弱)的季风槽,台风北侧对流(不)活跃;低层防区内存在异常气旋式切变(反气旋式环流),海南受偏东(西)异常气流影响,有利(不利)于对流、水汽等向台风环流并入而加强(削弱)台风,120°~130°E越赤道气流(不)活跃;菲律宾以东至南海高空抽吸作用偏强(弱),盛行异常上升(下沉)运动,且环境风垂直切变偏小(大);东海—日本海潜热通量偏小(大),热带西太平洋及南海低层为水汽辐合(散)区。  相似文献   
669.
为促进海南游艇旅游转型升级与空间布局优化,推动海南海洋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2013年、2017年、2021年海南游艇俱乐部、游艇会及游艇码头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分析、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分析、重心迁移模型对海南游艇旅游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近邻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和政策文本分析法,从旅游资源禀赋、自然地理环境、区位交通条件、政策保障机制等四个维度剖析和阐释海南游艇旅游时空演化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海南游艇旅游核心场所持续增加;(2)海南游艇旅游发展呈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聚集程度先上升后下降;(3)海南游艇旅游呈东北-西南走向迁移布局;(4)海南游艇旅游模式逐渐由“三亚-海口双核心”向“三亚单核心”演变;(5)自然地理环境和旅游资源禀赋是影响海南游艇旅游时空格局形成的基础性因素,区位交通条件是其时空演化特征的驱动性因素,政策支持是其时空演化形态的导向性因素。最后,对海南游艇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以积极推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