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6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347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398篇
地球物理   390篇
地质学   675篇
海洋学   135篇
天文学   244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1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A new technique actively controls thermal radiation and monitors sample properties during laser-heating in a diamond anvil cell. The technique can be described as a qualitative application of thermal analysis. Discontinuities in temperature, laser power, visible thermal radiation, or in their derivatives as functions of time can be associated with the enthalpy of phase transitions (such as melting) or with changes in maternal properties (such as emissivity).The technique is illustrated with melting experiments on iron-magnesium-silicate perovskite. Temperature correc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se experiments are discussed and the results are briefly reviewed.  相似文献   
132.
利用ERA-Interim 1979—2018年6—8月的再分析资料,通过相关分析、信息流、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亚高压强度与其邻近地区垂直速度的相互依赖关系.结果表明:南亚高压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具有上冷下暖的热力结构,冷、暖中心分别在70 hPa和250 hPa,以这两层的温度异常建立的温差指数可以反映南亚高压的强度.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南亚高压强度与其邻近地区垂直速度的相互依赖关系是不同的.在月时间尺度上,南亚高压强度通过动力作用影响邻近地区的垂直速度,南亚高压增强(减弱)时,其东部地区的上升运动和西部地区的下沉运动同步增强(减弱);在日时间尺度上,南亚高压中部的垂直速度通过热力强迫影响南亚高压强度,南亚高压中部地区上升运动增强(减弱)时,南亚高压增强(减弱)且位置偏西(偏东).  相似文献   
133.
为了建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上地幔电性结构,本文利用Kawai-1000t压机和Solartron IS-1260阻抗/增益-相位分析仪,在4.0~14.0 GPa、873~1673 K的条件下,采用交流阻抗谱法(频率范围10-1~106Hz)测量了不含水的地幔岩电导率.实验结果显示,岩石的电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大幅度的增大;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岩石的导电机制发生了变化,中低温时为小极化子导电,此时激活焓为0.94 eV (±0.13) eV,激活体积为0.11(±0.92) cm3·mol-1,高温时为和镁空穴相关的离子导电,此时激活焓为1.6~3.17 eV,激活体积为6.75(±7.43) cm3·mol-1;本次测量的电导率比低压下岩石的电导率要高,比矿物的电导率也要高.用本次的实验结果回归计算得到Fennoscandian地区的上地幔的一维电导率剖面,发现200 km以上本次实验计算的结果和大地电磁测深的电导率剖面吻合的比较好,在200 km以下本次实验得到的要比野外测量的电导率稍稍高一点,可能是因为实验过程中没有完全避免水的影响.本次的实验结果比用有效均匀介质方法计算得到的pyrolite矿物模型的电导率要高出两个数量级,这样的结果显示只用一种矿物的电导率或是几种矿物理论计算的结果有一定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4.
以HDR隔震梁桥多自由度(MDOF)模型和等效双线性单自由度(SDOF)模型为研究对象,以典型近场地震动作为输入,研究HDR支座双向耦合效应对HDR隔震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HDR支座滞回曲线呈典型双线性;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HDR支座滞回曲线面积小于不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HDR支座滞回曲线面积。不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顺桥向HDR支座位移峰值db大于考虑双向耦合效应时,但横桥向的结果相反。近场地震作用下,对梁桥进行HDR支座隔震设计时,忽略双向耦合效应计算得到的墩底剪力峰值和弯矩峰值均偏于保守。可忽略HDR支座双向耦合效应对HDR隔震梁桥近场地震能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5.
136.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LA-ICP-MS) has been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the surface layer, as well as of the first interior layer, of quartz grains from the mine tailings from Kristineberg (northern Sweden) in order to determine concentration gradients between these two layers. The quartz grain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oxidized and unoxidized zones within the tailing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assess the role of quartz surfaces as sites for the attenuation of solutes from the mine-tailings porewater. Concentrations of Cu, Ag, Sb, Pb and Bi are highest near the surface of each grain and decrease towards the interior. The surface concentration of Cu, Zn and Pb is more pronounced within the unoxidized than within the oxidized zone of the tailings. Cu exhibits a distinct concentration peak at the surface of the quartz grains below the pre-remediation oxidation front. For Zn and Ce the trend of high surface concentration is less pronounced than for Cu or Pb. Silver, Bi and As are preferably adsorbed within the uppermost layers of the oxidized zone where the pH is as high as 6.2. The conversion of intensity signals of the elements to concentration values in ppm was done by using external standards (NIST silicate glass).  相似文献   
137.
西藏定结地区高喜马拉雅隆起带中淡色花岗岩体紧靠藏南拆离断层内呈等轴状小岩株产出。淡色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为过铝质,高Si和K,低Ca、Fe和Mg,岩石富轻稀土元素及Rb、Ba和Th,贫Hf、Zr、Y和Yb,呈现S型花岗岩特征。基底副交质岩中广泛发育淡色花岗岩脉体,在副交质岩中的淡色花岗岩脉体内发现紫苏辉石暗色麻粒岩残留体,通过对淡色花岗岩与基底副交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发现它们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均富K、Rb、Ba和Th,贫Hf、Zr、Y和Yb。认为基底副交质岩为高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源岩,其在快速隆升降压的条件下发生缺水熔融生成淡色花岗岩浆面残余麻粒岩残留体。  相似文献   
138.
海南岛抱板群岩石高温高压实验及金成矿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是地质学、岩石学领域中的“硬科学”犤1999,王德滋,等犦。目前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单一岩石的熔化和融离实验,而针对多物源成因的花岗岩模拟其物源贡献大小的实验岩石学及同时发生的成矿作用研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文章根据海南岛戈枕含金剪切带中元古代花岗岩的物源特征及与之有关的戈枕式金矿成因特点,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岩石学模拟,初步探讨古中元古代抱板群岩石高温高压下的熔融行为及金的成矿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具原地-半原地性质的中元古代花岗岩很可能是由6份(或4份)石英绢云母片岩+1份斜长角闪片麻岩、在压力为1.879~2.143GPa、温度849~901℃的条件下部分熔融形成的,部分熔融过程同时还发生了金的聚集和活化迁移。  相似文献   
139.
基于对高应力区破裂岩体回采巷道支护 1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首次提出了相对于主次承载区协调作用关系的关键支护技术 ,即一次强化支护技术。该支护技术不仅强调了对于高应力区破裂岩巷道支护时间的及时性 ,支护强度一次到位 ,更重要的是区别于先让后抗、二次支护的指导思想 ;同时 ,一次强化支护技术还详细明确了支护类型、支护结构以及施工工艺。该支护技术在小官庄铁矿高应力区的应用成功 ,表明该支护关键技术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40.
人工多晶橄榄石样品孔隙压缩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工制备多晶橄榄石样品的高孔隙度是实验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着重研究在给定温度条件下人工多晶橄榄石样品高温高压孔隙压缩问题。文中给出了含水的湿样品和干燥样品孔隙度与实验压力的关系曲线,并提出了衡量样品压实程度的压实系数Vo/V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