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一例长生命史雷暴云分裂过程的回波特征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在对平凉冰雹云演变规律研究中,发现一例长生命史强雷暴云分裂成两个不同移动方向的单体雹云。结合探空资料和环境风场,分析了此个例强雷暴云分裂过程的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在强风切变环境中,u与v分量呈反相关,且随高度增强,低层1~3km为弱气旋旋转,中层3~8km为强反气旋旋转,上层8km以上是强气旋旋转。这对右移雷暴云发展中有优势引导作用,导致强雷暴云上层偏向分离发展,分裂发生在强雹暴云有强下沉气流阶段。分裂后,左、右移单体各自维持发展,并产生降雹。整个雷暴发展演变过程维持长生命期,回波特征有四个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82.
Many of the world's beaches have recently been eroding, even on progradational landforms. This study uses the sediment budget approach to identify and rank the causes of the hazard along Sandy Hook spit where the primary recreational beach has been eroding at about 10 m/yr since 1953 and 23 m/yr in the 1970s. Large spatial variations in longshore sediment transport are found to result from differences in refracted wave energies and intersegmental sediment transport. Erosion results from a 60 per cent deficit (-270,000 m3/yr) in the sediment budget that is primarily caused by (1) refraction induced locally high waves that increase the transport rate by 100,000 m3, and (2) shore protection structures that have lessened the longshore sediment inputs by an additional 100,000 m3/yr. A storm index is presented to analyse secular climatic variation. It suggests that the annual sediment transport rate may vary by as much as ±50 per cent about the mean and that recently, above normal storm wave energies are responsible for about 60,000 m3/yr of the budget deficit. Rising sea levels and storm overwash each account for only about one per cent of the sediment loss. Pulses of sediment, induced by accelerated erosion at the feeder beach locale of spit segments, are found to move downdrift. They alter the geomorphology of the spit through episodic extensions of the spit segments with lag times exceeding one year per segment.  相似文献   
83.
利用4月5日贵阳市三维闪电定位监测资料、贵阳和都匀雷达资料以及灾情调查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乌当区水田镇和南明区两个降雹个例雹云发展演变过程中闪电频次变化进行分析,得到两个降雹个例降雹时间点前后闪电频次的变化特征,为今后开展贵州地区冰雹与闪电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利用京津冀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SA多普勒天气雷达、L波段风廓线雷达、NCEP 0.25° 再分析资料及0.03° 高分辨率地形资料研究了北京2018年7月15—16日暖区特大暴雨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这次暖区特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的暖气团(θse高能区)中,无明显冷空气强迫,斜压性弱,有丰沛的水汽,850 hPa以下出现强水汽辐合。(2)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有3个过程:带状对流建立和局地强雨团影响、北京北部“列车效应”南部雷暴冷池出流造成对流加强和移动、平原地区线状对流重建。(3)暴雨发生前,低层西南风出现风速脉动,低空急流建立。首先在2500—3500 m高度形成低空急流,2 h后2500 m以下风速显著增大,5 h后急流厚度由边界层伸展到700 hPa。急流出口区降压,低层出现气旋性风场或切变,有利于垂直上升运动发展,触发和加强对流。(4)西南低空急流暖湿输送导致高温、高湿、高能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反复重建,这是对流发展加强的重要原因。(5)地面辐合线是对流触发并逐渐组织成带状对流系统的关键影响因素。地面辐合线方向、低空急流轴、回波移动方向三者几乎重叠是造成对流后向传播和“列车效应”的有利条件。(6)太行山和燕山地形对对流触发和暴雨增幅有重要影响。北京最大雨强≥40 mm/h站点中的77.4%位于西南部和东北部200—600 m海拔高度处。偏东风在华北西部太行山局地迎风坡触发对流,西南低空急流在北京北部迎风坡和喇叭口地形处辐合和抬升更为显著,造成局地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85.
利用江西WebGIS雷达拼图、单部雷达产品、常规天气、自动站和探空等资料,采用雷达气象学、天气学和中尺度分析等方法,对2020年8月21日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出现的一次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龙卷发生在江西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控制下,地面温度锋区和湿度锋区为对流发生提供动力、热力和湿度梯度条件。(1)龙卷发生前,回波合并排列成短带;龙卷发生时,短带回波南端转为向南延伸发展,强回波边缘陡直,呈狭窄短带形态;60 dBZ强回波中心位于狭窄短带回波后部,都昌县龙卷产生在强回波之中。(3)龙卷回波速度场正负速度对明显,辐合较强,正负速度差值可达20 m·s-1;低仰角正速度区面积较大,高仰角正速度面积减小。(4)反射率因子垂直剖面RCS(Reflectivity Cross Section)图上,强回波顶高在7 km以下;径向速度垂直剖面VCS(Velocity Cross Section)图上,具有速度辐合结构,达到弱切变标准。  相似文献   
86.
使用江西自动站数据、MICAPS天气图资料、雷达拼图CR产品和单部雷达基数据等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形态对比、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7—2019年宜丰4次暴雨和大暴雨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演变与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宜丰暴雨或大暴雨过程都出现了≥30 mm·h-1的短时强降水。(2)200 hPa赣北处辐散分流区中,500 hPa 588 dagpm线稳定维持在江西南部,赣北处于850 hPa西南急流的左侧及前端,形成上干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地面辐合线是短时强降水的主要触发系统。(3)在短时强降水期间,雷暴回波群中超级单体回波强度为60~65 dBZ,短带回波强度为50~55 dBZ,复合体回波强度为55~60 dBZ,絮状回波带回波强度为40~45 d BZ。(4)在单部雷达回波产品上,雷暴回波群、回波短带、复合单体回波和絮带状回波,组合反射率CR为40~65 d BZ,回波顶高ET为8~15 km,垂直液态水含量VIL为10~60 kg/m2,50 dBZ强回波顶高为5~12 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