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4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226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153篇
地球物理   244篇
地质学   601篇
海洋学   1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9篇
自然地理   4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分析了甘肃陇南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水平、垂直差异,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的农业决策建议,指出应利用资源优势建立名特优小商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32.
祁连山西段及酒西盆地区第四纪构造运动的阶段划分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通过沉积地层、地貌、构造形变等的综合研究,对祁连山西段及酒西盆地区第四纪构造运动的期次和阶段进行了划分。上新世晚期以来,这一地区至少经历过6次显著的构造变动或构造事件,其中以玉门、酒泉和白杨河运动最为强烈。针对上述构造事件进行了古地磁、孢粉、红外释光和热释光等方法的综合研究和年龄测定,论述了各阶段构造运动的方式、性质和其它有关特征。  相似文献   
33.
大陆层控构造论盆-山系与造山带成因及演化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陆构造以受中地壳塑性层控制的盆-山系和冲叠造山带厚皮构造为主要构造类型,而与中生代以来才出现的受软流层控制的大洋岩石圈板块构造截然不同。由上地壳正断层上盘断陷盆地和下盘断隆山所组成的盆-山系,与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变慢派生不同性质水平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有关。当地球自转速度突然变化时,将派生强烈的侧压力,使升降幅度较大、具有侧向应变空间的断陷盆地与断隆山之间的上地壳发生冲叠运动,盆-山系由此演变成冲叠造山带。后者对前者存在着严格的继承关系,服从于“升降-冲叠律”。中生代以来的盆-山系和冲叠造山带有的是板块活动产物  相似文献   
34.
武夷山高溪和富城花岗岩体地球化学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从成矿地质条件分析,武夷火山铀成矿带中的主要铀矿床的共同点是都具有花岗岩基底岩石。选择富城和高溪两花岗岩体进行地球化学研究。这两个岩体均为复式岩基,其主体岩石都形成于印支晚期(高溪:214.6Ma;富城:203~226Ma)。岩体中的长石为微斜长石;黑云母为铁云母和铁叶云母。岩石化学表现为富硅、偏碱和铝过饱和的特征。微量元素Co、Ni、Cr、Sr、Ba含量和Sr/Ba比值较低,Rb、Nb、Pb、Zn的含量和Rb/Sr比值高。稀土总量较高,轻稀土富集,轻、重稀土的比值高,并有强烈的铕亏损。高溪和富城两岩体的初始锶同位素组成高(分别为0.71239和0.7198),钕同位素组成低(-6.62~-12.84),这些表明高溪岩体属改造型花岗岩。两岩体中活性铀的比例高,特别是在蚀变作用中活性铀的比例增加。铅同位素追踪研究表明,在蚀变过程中岩体中的铀发生了大量的丢失。矿石铅同位素和岩体铅同位素都位于造山带的演化线附近,且矿石铅、火山岩铅、花岗岩铅及基底变质岩铅同位素组成呈线性关系,据此认为高溪和富城花岗岩体分别是形成570和6722矿床主要铀源体之一  相似文献   
35.
本文根据施工实践的结果,综合分析对比了清水钻进与泥浆钻进的管井取水效果,指出清水钻进成井工艺是在现有机具设备条件下提高管井单井取水量的一个重要技术措施。特别是在安徽江淮相对贫水地区,采用清水钻进工艺成井的地质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6.
秦岭造山带地壳构造与楔入成山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学诚 《地质学报》1997,71(3):227-235
横穿秦岭的河南叶县至湖北南漳的反射地震剖面揭示,秦岭造山带地壳由一系列由南向北楔入到中地壳的鳄鱼式构造所组成。南北溱岭上地壳分别形成南秦岭和北秦岭推覆系。北秦岭推覆系是组成基底的地壳沿脆转换面拆离冲叠形成的一个推覆系,可以分出栾川推覆体,瓦穴子推覆体,二郎坪推覆体及朱夏推覆体。  相似文献   
37.
苏鲁造山带区域地壳山根结构特征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徐纪人  赵志新 《岩石学报》2004,20(1):149-156
本利用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邻区的三维P波速度资料,详细对比研究了苏鲁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带莫霍面深度和深部P波速度结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尽管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都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下凹等共同的P波速度结构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还存在着独特的区域性特征。从地貌上看,苏鲁地区山脉已经基本消失。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地壳厚度为32~33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2~3公里,但是莫霍面下凹程度远不如大别地区,造山带地壳山根已逐步趋向消失。苏鲁地区上地壳P波速度高于大别,比其周围地区约快1~1.2km/s,有可能显示了该区有更多高速、高密度的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与地表的岩石物性效果。大别造山带山脉依然存在,莫霍面下凹更明显,沿NWW向串状残留地壳山根最深为37~38公里,深于其周围地区3~4公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区域构造运动的作用,苏鲁大别造山带中的不同地段,在其造山、演化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别。苏鲁的造山运动起始虽略晚于大别,但结束的更快,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的后期。分析促使苏鲁造山运动进程加速的主要构造原因可能有两点,郯庐断裂带的左旋走滑运动以及通过中国华北区域的大范围NW-SE向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大区域构造背景加速了苏鲁造山带地表高山侵蚀过程的同时,随着山根浮力的不断减弱,地壳深部山根逐渐趋向消失。地壳速度结构特征有可能反映了苏鲁造山带的地壳山根随着地表山脉的侵蚀而减弱,趋向消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38.
新疆博格达山分段及深浅构造转换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研究表明 ,天山及邻区自中生代以来一直处于热衰减状态 ,博格达山新生代再造山具有“冷隆升”性 ,盆山边界断裂多限于上地壳内 ,而非直通中地壳低速体甚至上地幔的“深大断裂”。造山带内的韧性剪切带是在古生代形成的 ,而不是再造山期的断裂 ,它对造山带隆升及盆山耦合无贡献 ,博格达山的隆升为复式背斜构造所支持。博格达山与准东的关系为背斜北翼与盆地平缓基底构成的挠曲构造 ,而不是被深大断裂分隔的断块。博格达山具有独特鲜明的分段性 ,造山带的两个弧形构造与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构成独特的“斜方对称”分布样式。以板条观点为指导 ,从盆山单元的平面配置关系和深浅构造转换关系入手 ,探讨了博格达山板内造山阶段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段性的成因 ,构建了盆山耦合模式  相似文献   
39.
Berger  F.  Rey  F. 《Natural Hazards》2004,33(3):395-404
Forests can play a very significant role in protection against natural hazards and risks in mountain lands, especially against erosion and rockfalls. This paper first assesses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capacity of forests to control natural hazards, with emphasis placed on forest location in catchments or slopes. Zoning aspects are then presented; based on the use of GIS, they allow determining priorities for forestry operations (cuts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n view to setting up an 'optimal management' of mountain forest ecosystems. Finally, an explanation is given of how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re used for the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of mountain ecosystems, illustrated by an example of researcher-practitioner transfer in France. Zoning, prevention, display and regular aspects ar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presented here,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to better take into account the role of mountain forests in the control of natural hazards and risk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n adapted legislative and economic framework, define priority forest intervention zones and determine an adapted sylviculture.  相似文献   
40.
重庆石碗溪小流域坡度和高程对土地利用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罗云云  李瑞雪  屈明 《山地学报》2004,22(2):254-258
坡度和高程是土地资源固有的两个重要环境因子,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尤其是在山区,坡度和高程基本上决定了土地利用的方向和方式,从而影响农业和经济的发展。石碗溪小流域面积20.73km2,为丘陵低山区。按坡度和高程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把坡度和高程各分为3级,即:0°~15°、15°~25°、>25°和500m以下、500~800 m、800m以上。从1:10 000地形圈上提取土地坡度和高程分级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又叠加,获取各坡度、高程级及其土地利用类型和数据。结果表明,土地面积随坡度、海拔级的增加而加大。耕地分布在各个高程级0~15°的缓坡上,800m以上地区面积最大,果园和森林大多分布在800m以上>25°的陡坡地上。通过分析比较小流域各个行政村2002年农业总收入及种植业、林业、牧业收入与坡度和高程的关系,可以看出坡度和高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根据坡度和高程状况,结合小流域社会经济条件,提出几点建议,以其为山区小流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及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