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11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71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3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年际变化的特征与联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韦玮  王林  陈权亮  刘毓赟 《大气科学》2014,38(3):524-536
基于我国160个台站观测的月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通过考察冬季各月气温之间的联系将11月和12月划分为前冬,次年的1月至3月划分为后冬,并利用160站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经验正交函数 (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解和依赖于季节的EOF(SEOF,season-reliant EOF)分解对近62年来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各自的年际变化特征、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应的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前冬和后冬气温年际变化的前两个EOF模态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全国一致的变化和南北相反的变化;其时间系数的分布表明,当前冬出现全国性偏暖(冷)或北冷(暖)南暖(冷)的气温异常时,后冬出现类似气温异常和相反气温异常的概率均在50%左右。进一步,通过SEOF分解得到了年际变化时间尺度上我国冬季气温演变的两个主要模态。第一模态(SEOF1)为前冬到后冬同相演变型,即前冬全国一致偏暖(冷)时后冬亦全国一致偏暖(冷),该模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明显的年代际增暖;第二模态(SEOF2)表现为前冬到后冬反相演变型,即前冬全国一致偏冷(暖)而后冬全国一致偏暖(冷),该模态以年际变化为主。对环流场的分析表明,中纬度大气过程特别是大气遥相关型的变化是同向和反向两种演变模态产生的主要原因。SEOF1的环流表现为对流层中层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在整个冬季的持续性同号异常,与此相伴的海陆气压差强度和东亚高空急流强度的变化使得前、后冬中的东亚冬季风环流呈一致加强或减弱,从而引起同相演变模态。SEOF2的环流在前冬表现为欧亚遥相关型的特征,整个对流层的变化都很显著,而后冬的环流信号主要在对流层中低层显著,此时表现为类似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型的特征且符号发生了反转,从而引起反相演变模态。  相似文献   
102.
Using historical in situ temperature record, we investigat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emperature in summer over Bungo Channel, Tosa Bay, and Kii Channel (hereafter “BTK”), south of Japan. This study aims to reveal the interregional relation of the subsurfac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between the shelf and slope as well as between BTK, and specify the primary cause of th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in terms of the Kuroshio path. It is shown that 100-m temperature on the slope of BTK is synchronous with each other and highly correlated with coastal sea levels from Kyushu to Kii Peninsula, suggesting that subsurface temperature over the slope varies simultaneously on spatial scales of 400–500 km in the along-slope direction. The 100-m temperature on the slope is also correlated with the near-bottom temperature on the shelf, implying that the near-bottom temperature is determined mainly by the larger-scale variability over the slope. The Kuroshio state in summer of each year is classified into the large meander (LM), non-large meander (NLM), and intermittent larger meander (IM) propagating eastward along the slope. It is found that remarkable temperature increases are accompanied by the IM propagations south of BTK.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IM and LM period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means of which are the highest and lowest, respectively. Temperature during the NLM period with the second highest mean value exhibits the largest variance. Statistical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is variance is related to the Kuroshio axis shift over Izu Ridge between the nearshore and offshore NLM paths.  相似文献   
103.
利用Godas的逐月混合层深度(MLD)和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分析热带太平洋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异常特征,初步探讨混合层深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赤道地区,东太平洋区域混合层最浅,中太平洋区域最深,且北半球秋冬季混合层比春夏季深;热带西北和西南太平洋在冬半球混合层深,夏半球浅。(2)赤道中、西太平洋混合层深度的年际异常终年都为大值区,北半球春(秋)季的热带西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也为年际异常大值区;7月年际异常最弱。(3)1、4和10月热带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年际异常与ENSO事件关系密切,在El Nio事件期间,热带太平洋东部及东北部混合层深度加深,西部及西南部减小。(4)热带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关系密切,这一关系也反映了El Nio事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即当秋冬季节发生El Nio事件时,来年El Nio事件衰减期的夏季长江中下游以南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的降水将显著偏多,江淮、华南南部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104.
利用1972—2007年石家庄市17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了近36 a石家庄市不同等级降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年总雨日数和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暴雨日数减少趋势最不明显;年总雨日数发生了突变,突变年份为1992年;20世纪90年代后,降水有向极端化发展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石家庄市年总雨日数和不同等级降水日数自西北、东南向中部地区逐渐减少,西北部山区和东南部平原存在两个多雨日中心和多暴雨中心;各站年总雨日数和小雨日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减少趋势相对更显著,其他等级降水事件日数大多数观测站也呈减少趋势,但减少速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5.
运用K均值聚类法将冬季北大西洋及欧洲地区的天气流型分为4种不同的流型。研究了不同阶段8种不同位相的热带季节内振荡(MJO)与这4种流型的年际变化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对比试验发现,K均值聚类法划分得到的不同位相的北大西洋涛动(NAO)的天数能很好地反映NAO指数;无论是在1978~1990年(简称为P1阶段)还是在1991~2010年(简称为P2阶段),MJO第3(6)位相影响NAO正(负)位相;但在P1阶段存在NAO的位相转换,当MJO处于第1位相时,NAO由弱的负位相转换为正位相,当MJO处于第6位相时, NAO由正位相转换为负位相;而在P2阶段NAO并没有明显的位相转换,当MJO处于第1位相时,NAO由偶极子结构转换为波列结构。  相似文献   
106.
基于MIROC/WRF嵌套模式的中国气候变化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开展了基于全球模式MIROC嵌套区域气候模式WRF的动力降尺度模拟试验,预估了IPCC SRES A1B排放情景下中国21世纪中期(2041~2060年)和末期(2081~2100年)的气候变化。21世纪中期:全国大部分区域年平均地表气温(下文简称气温)上升2~4°C,升温幅度较大的是在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年平均降水在华南和东北大部基本没有增加,甚至有所减少,在西北及长江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有所增加。气温的标准差总体上是北方大于南方,全国的大值区位于青藏高原,表明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的气温年际变率较大。降水年际变率较大的是华北和西北地区。21世纪末期:全国大部分区域升温在4°C以上,升温幅度较大的依然是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其中,青藏高原大部升温超过7°C。从季节来看,春季和冬季升温要多于夏季和秋季。降水整体上是增加的,在南方部分地区有所减少,特别是在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的南部。气温年际变率依然是北方大于南方,全国的大值区同样位于青藏高原。华北和西北还是降水年际变率较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07.
The SODA product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re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ITF) branches: the flow through the Makassar Strait; through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rough the eastern Indonesian basins. The results reveal strong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the Makassar Strait and the eastern Indonesian basins throughflow. Inspection of vertically integrated dynamic height (0–1000 db), a proxy of transport function, suggests that this interannual variation can be traced to the New Guinea Coastal Current, indicative of a strong influence of the South Pacific. The vertically integrated dynamic height along the south Java coast is related to variation in the North Pacific and in particular near the east coast of Mindanao Island, whereas the vertically integrated dynamic height along the coast of West Australia is related to variation in the South Pacific, and in particular near the coast of New Guinea. The integrated dynamic heigh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Java and New Guinea coast appears to be a good proxy of ITF transport on the interannual time scal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s a phase dependence of the three ITF pathways on the Nino3.4 index. Decoupling of current anomalies between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layers is identified in the developing and mature phase of El Nino, reflecting different effects of local and remote forcing through oceanic pathways at the Makassar Strait and eastern Indonesian basins.  相似文献   
108.
副热带高空急流各中心强度时间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谭杰丽  江静  袁俊鹏 《气象科学》2009,29(4):482-489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中纬度地区的副热带高空急流各中心200 hPa上的强度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结果表明,高空急流各中心位置的季节变化形态不一致,表征强度的各特征参数的季节特征虽都呈现冬强夏弱的主要特征,各中心的变化特点在于:东亚中心的急流面积和风速都有较大的变化;非洲中心面积变化小,但风速变化较大;而北美中心急流面积变化较大,风速变化较小.也有各自不同的变化形态和季节转换特征,四季的各急流中心的变化均不一致.急流各不同中心的各季节的强度特征参数发生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时期虽不尽相同,但大致都存在6~8 a的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0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客观判定和追踪反气旋的方法统计分析了1948~2013年北半球冬季温带反气旋的时空分布、周期和生命史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温带反气旋主要活动在东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北美落基山脉东部和加拿大、美国东部、欧洲、亚洲中部和东亚地区。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反气旋的生成区分布较分散,于大洋西部生成,在中、东部达到成熟期,最后主要在大洋东部和大陆西岸消亡。大西洋上反气旋消亡区域的大值区从大西洋中部到欧洲西海岸呈西南—东北带状分布,而太平洋上的反气旋消亡区域的两个大值区独立分布。大陆上反气旋多生成于较高纬度和极地地区,主要向东、向东南方移动。北半球各区域反气旋数均具有显著的2~3年周期变化特征,欧亚地区则具有显著的16~18年周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除了欧亚大陆,其他三个区域的反气旋偏强时,其运动轨迹偏北。北美地区反气旋越强,其运动的纬度范围越大;而欧亚大陆反气旋越强,其运动的纬度范围越小。生命史越长的反气旋数比例越少,只有不到10%的反气旋生命史超过一周。  相似文献   
110.
应用耦合模式进行2003年度气候预测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LASG GOALS 4.0耦合模式,引进外强迫因子(温室气体、太阳活动及硫酸盐气溶胶)变化的影响后进行了2003年度集合预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GOALS耦合模式预测出了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的降水正异常,也较好地描述了中国区域大气环流场的变化.说明GOALS 4.0耦合模式在我国的短期气候预报业务中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该版模式分辨率还嫌太粗,无法细致地描述我国区域的降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