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152篇
  国内免费   279篇
大气科学   460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41.
江南造山带西南部是扬子克拉通新元古代地层发育较完整的地区之一。其中,桂北地区的南华系地层自下而上依次为:长安组、富禄组、大塘坡组和黎家坡组,沉积厚度从几十米到几千米不等,总体趋势是西厚东薄。本文对长安组、富禄组、黎家坡组的5个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试。其中长安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存在一个峰值,峰值区间为724~972Ma之间,最年轻的年龄加权平均值为746±5Ma(n=19),指示南华系长安组沉积年龄可能介于746~780Ma之间;富禄组碎屑锆石U-Pb年龄有三个峰值,主峰为705~936Ma,两个次峰分别为1823~2163Ma和2241~2673Ma之间;黎家坡组下部121109-3样品的碎屑锆石主峰值为1966~2118Ma,两个次峰为724~921Ma和2221~2688Ma;中部121109-4样品碎屑锆石主峰值为1813~2192Ma,两个次峰为748~944Ma和2296~2726Ma;上部121109-5样品碎屑锆石主峰值为1984~2193Ma,两个次峰为653~1007Ma和2215~2675Ma。桂北地区南华系长安组、富禄组、黎家坡组5个样品的年龄峰值区间相近,但主峰和次峰有明显的区别,反映了三个组沉积地层主要物源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并经历了不同的沉积环境。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反映了在653~1007Ma之间扬子克拉通东南缘、江南造山带西南部的桂北地区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的聚合和裂解事件有关,而1792~2261Ma的岩浆活动则与Columbia超大陆的聚合和裂解事件相对应,2298~2500Ma碎屑锆石年龄可能暗示在扬子克拉通南缘存在古元古代基底,少量大于2500Ma的锆石年龄表明在扬子克拉通南缘还存在太古宙基底物质。5个样品均缺少1100~1300Ma格林威尔造山时期的记录,说明江南造山带并非处在Rodinia超级大陆的中心。总之,扬子克拉通南缘及江南造山带西南部至少经历了三期强烈的构造-岩浆热事件,这三期事件在桂北地区的南华系沉积地层中均有非常清楚的记录。  相似文献   
642.
四堡群为一套出露于桂北黔东南地区、变形强烈的浅变质、陆源碎屑岩火山岩、系,厚度大于5000 m,其下未见底,上被丹洲群(下江群相当地层)所覆盖。桂北四堡群自下而上划分为九小组、文通组和鱼西组3组。样品A20140731-3采自于文通组,岩性为灰绿色熔结火山岩,首次分选出600余粒岩浆型锆石,完成SHRIMP U-Pb定年测点15个,获得加权平均年龄(860±13)Ma。这表明四堡群主体属于新元古界,进而分析、讨论了江南造山带主要地层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643.
邹依林 《地质与勘探》2010,46(Z1):1199-1207
[摘要]安徽江南古陆成矿带位于下扬子陆块南缘江南造山带东段,发育中、新元古代至中生代 地层和多种类型岩浆岩、变质岩,经历了前震旦纪变质基底形成、古生代碰撞造山、印支-燕山早期板内 造山和燕山晚期造山后伸展的多期次构造运动,成矿作用复杂,产出的金属矿种和矿床类型多种多样。 印支-燕山早期成矿受板内造山作用控制,以产出与韧性剪切带有关的金矿及热液充填型铅锌及多金属 矿为特点;燕山晚期成矿主要受控于NE 向滨太平洋构造-岩浆带,以斑岩-矽卡岩-岩浆热液型钨、钼、 铜、金多金属矿为主,构成与燕山晚期岩浆作用有关的钨、钼、铜、铁、金、多金属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644.
    
During the Meiyu period in June and July of 1998, intensified field observ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for the project “Huaihe River Basin Energy and Water Cycle Experiment (HUBEX)”. For studying Meiyu front and its precipitation in Huaihe River basin, the present paper has performed analysis on the middle and lower level wind fields in the troposphere by using the radar data obtained from the two Doppler radars located at Fengtai district and Shouxian County. From June 29 to July 3 in 1998, the continuous heavy precipitation occurred in Huaihe River basin around Meiyu front. The precipitation process on July 2 occurred within the observation range of the two Doppler radar in Fengtai district and Shouxian County. The maximum rainfall of the Meiyu front was over 100 mm in 24 h, so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typical mesoscale heavy precipitation process related to Meiyu front. Based on the wind field retrieved from the dual Doppler radar, we find that there are meso-γ scale vertical circulations in the vertical cross-section perpendicular to Meiyu front, the strong upward motion of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position of the heavy rainfall area. Furthermore, other results obtained by this study are identical with the results by analyzing the conventional synoptic data years ago. For example: in the vicinity of 3 km level height ahead of Meiyu front there exists a southwest low-level jet; the rainstorm caused by Meiyu front mainly occurs at the left side of the southwest low-level jet; and the Meiyu front causes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low-level convergence in front of it. This research was supported by Project HUBEX (Project Number: 49794030) which is fund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  相似文献   
645.
为了了解来自低纬度的气象因素对梅雨带季节内变化的影响,文中对1985年和1986年6~7月份的个例进行了细致诊断,并针对有关问题用历史资料做了统计和合成.发现(1)梅雨雨带的向北位移与10~15°N/140°E附近的热带对流云团向西移动有连带关系,当热带对流云团向西北移动时副热带高压也向西北扩张,顺次由东向西影响梅雨带北抬.(2)低纬度向西北方向移动的对流云团具有准8,18以及30 d周期.(3)中国江淮梅雨的入梅也与6月份第一次出现这种对流云团周期性(8,18以及30 d)西北移动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46.
通过对1998年7月典型特大暴雨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湖北省境内两类重复出现的地表流型的结构特征、演变过程及其与中尺度雨团活动的相互联系。建立了具有明显地理特征的梅雨锋强暴雨过程中地面流型与中尺度雨团活动相互联系的物理图象。  相似文献   
647.
利用1954—2005年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江淮梅雨期降水的南北反位相分布(Anti-Phase Distribution:APD)和大气准双周振荡(Qu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之间的关系,诊断结果表明:(1)1954—2005年江淮梅雨APD共有16年较为显著。从1990年代开始,梅雨APD显著增强,并且表现出显著的2年和4~6年振荡周期。在降水较多的区域,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往往也较强。(2)梅雨期降水APD和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南北变动同属一个位相,中国东部地区的南涝北旱或者南旱北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江淮地区降水的分布类型来说明。(3)"南旱北涝"年,准双周滤波的整层水汽通量能够传播到30°N以北,同时存在强烈的水汽通量辐合从中高纬度向南传播到江淮流域。而在"南涝北旱"年,准双周的水汽输送所能到达的纬度明显偏南,来自中高纬度向南传播的水汽通量辐合也不显著。(4)"南旱北涝"年降水正位相,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脊线位于22°N以北,850 hPa低频反气旋的位置相对于"南涝北旱"年偏北,调节西太副高进入南海位置也偏北。南海和江淮上空的准双周垂直速度异常位置整体偏北,第3位相的上升运动和第7位相的下沉运动都位于30°N以北,南海的垂直速度异常也主要位于南海北部,而在"南涝北旱"年,准双周垂直速度异常的分布偏南。  相似文献   
648.
据1991年特大洪涝过程的物理分析试论江淮梅雨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以1991年江淮梅雨为个例,通过对特大洪涝形成过程的物理分析,就梅雨预测问题提出了一些认识。分析表明,1991年江淮流域较长梅雨期内所发生的3场大暴雨是很有代表性的,它们是大气环流季节转变不同进程中的产物,因而具有不同的环流背景和降水性质,且在洪涝的形成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据此,我们提出了江淮梅雨的3个模型,指出应在由春夏之交到盛夏这个较长时期内分阶段地考虑梅雨预测。另外还指出,确定雨带的落区,不但应强调副高和东南季风活动对雨带南北进退的作用,而且也要注意西南季风的活动会导致雨带东西向的摆动。最后,就旱涝形成物理过程的诊断研究在旱涝模式预测方法中的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49.
南岭-武夷交汇区的深部背景及地壳泊松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南岭-武夷交汇区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深部背景资料和科学依据,本文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H-κ叠加和共转换点(CCP)叠加两种方法获取了研究区66个宽频带流动台站及24个固定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泊松比和Moho面起伏形态,揭示了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地壳结构及泊松比变化特征,给出了南岭和武夷之间一条莫霍凸起带的高分辨图像.
结果显示:(1)研究区内地壳厚度平均值为31.2 km,泊松比平均值为0.23,总体呈现薄地壳、低泊松比的特点.地壳厚度从西北往东南由厚变薄,与区域地壳伸展特征相一致.(2)在韶关-赣州-吉安-南昌一线存在条带状薄地壳结构,平均值为28 km,呈南西-北东向展布,对应的泊松比值略微升高.推测地壳减薄带的形成可能与来自南海方向的地幔热流上涌有关.(3)江南造山带的泊松比整体偏低,存在两处平均值小于0.21的区域.华夏地块内地壳厚度与泊松比之间存在弱的负相关,表示随着地壳厚度的增大,铁镁质的下地壳厚度在整个地壳厚度中所占的比例减小.  相似文献   
650.
本文通过对两条宽频地震密集台站剖面记录的远震事件进行接收函数分析,得到了切过下扬子地区的高分辨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结构断面。接收函数结果揭示了此区主要块体结构特征以及地表出露晚中生代岩浆岩以及相关矿床下方的深部结构响应:①中生代以来新生或活化的地质构造对下扬子及其邻区地壳结构的控制作用明显;②在大别造山带中下地壳出现低速震相,指示了大别造山带下方地壳深部存在低速物质,可能是大别造山带下方地壳中发育的韧性剪切带,此韧性剪切带可能与大别超高压变质岩被抬升剥露于地表的动力学作用有关;③在江南造山带东段怀玉山地区中下地壳观测到褶皱和逆冲叠瓦状复杂转换震相结构,与江南造山带西段雪峰山地区中下地壳结构相似,可能反映了隐伏的元古代江南造山带;④在德兴矿床和皖南白垩纪花岗岩群正下方观测到Moho和LAB界面的突变上隆现象,可能指示了晚中生代以来在华南东部下扬子地区岩石圈的薄弱区域,软流圈的上涌造成了岩石圈地幔的局部破坏,壳幔结构的局部异常是壳幔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上地震学观测揭示了下扬子及其邻区下方一些重要的壳幔结构特征,反映了华南大陆东部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经历的独特构造演化事件,为我们深入理解华南板块的形成和早期演化以及后期中生代以来华南东部强烈的岩浆和成矿作用的深部机制提供了关键的地球物理约束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