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9篇
  免费   302篇
  国内免费   423篇
测绘学   129篇
大气科学   305篇
地球物理   330篇
地质学   926篇
海洋学   442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地理   19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3 毫秒
21.
本文描述了1989年11月在青岛即墨岙山养殖基地所做的海水叶绿素σ浓度遥感测量的基础实验。该实验获得了高浓度叶绿素α含量的海水反射光谱。该反射光谱的特征波段为:波谷在485nm;波峰在450nm 和535nm;“节点”在572nm.根据该实验数据选取了叶绿素α浓度两种双波段估算模式.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模式的精度都在50%以上,且双波段反射率的差值法优于双波段反射率比值法.  相似文献   
22.
西太平洋暖池变异及其对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热带太平洋上层XBT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西太平洋暖池区(0°~16°N,125°~145°E)上层海洋的变化特征以及与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垂向温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尤其在次表层(120~200m)的变化最为明显.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明显早于西太平洋次表层的海温异常.分析发现,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海温异常是导致整个西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变异的关键区,当西太平洋暖池区的次表层冷暖信号加强时,3~4个月后西太平洋海温场出现大范围的冷暖异常.  相似文献   
23.
根据1995年9月中日合作南黄海现场观测资料,对南黄海生物一光学算法进行研究。首先对南黄海现场多光谱反射比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解反射比协方差矩阵的特征问题;解出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求出主因子,然后建立叶绿素a浓度对主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对算法进行回报和预报检验。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精度,同时也显示出天气条件对估算精度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4.
三门湾夏季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海区的生物、化学、水文等项目进行调查。用HQM-1型有机玻璃采水器采集水样,大面观测站仅采集表层(0~1m)水样,用于测定叶绿素a质量浓度和光合作用速率。在N2和N11两个连续观测站,每隔3h采集表层和5m层的水样,用于分析叶绿素a质量浓度及营养盐浓度。同时,用浅 型浮游生物网由近底层向表层垂直拖网采集浮游植物样品,所采样品被装入容积为600cm3的塑料瓶中,并加入20cm3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保存,供对浮游植物细胞计数和种属鉴定之用。营养盐样品用经酸预清洗过的孔径为0.45μm的醋酸纤维膜过滤,滤液用饱和HgCl2溶液固定后,低温避光保存。图…  相似文献   
25.
利用卫星测高技术监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宇航局和法国空间局联合公布的T/P数据(1993-2000年)和Jason-1数据(2002—2006年),由共线法计算了热带太平洋地区海平面高度的变化。根据T/P和Jason-1数据计算的海面月变化异常图,分别研究了和分析了1997-1998年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2002-2003年厄尔尼诺现象的变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6.
基于模糊系统理论,讨论了从实测信号中滤除特定干扰噪音的途径和过程,研究了从观测资料中辩识El Nino/La Nina主要影响因子的诊断检测方法。结果表明,由于模糊系统具有非线性、容错性和自适应学习等特性,因此能够比较有效地辨认和检测出El Nino/La Nina事件的主要影响因子,并大致分析出它们对不同El Nino/La Nina事件的影响程度和贡献大小。  相似文献   
27.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phytoplankton in seawater at southwestern East/Japan Sea near Gampo were investigated by HPLC analysis of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during summer of 1999. Detected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were chlorophyll a, b, c1+2 (Chl a, Chl b, Chl c1+2), fucoxanthin (Fuco), prasinoxanthin (Pras), zeaxanthin (Zea), 19’-butanoyloxyfucoxanthin (But-fuco) and beta-carotene (β-Car). Major carotenoid was fucoxanthin (bacillariophyte) and minor carotenoids were Pras (prasinophyte), Zea (cyanophyte) and But-fuco (chrysophyte). Chl a concentrations were in the range of 0.16-8.3/land subsurface chlorophyll maxima were observed at 0-10m at inshore and 30–50 m at offshore. Thermocline and nutricline tilted to the offshore direction showed a mild upwelling condition. Results from size-fraction showed that contribution from nano+picoplankton at Chl a maximum layer was increased from 18% at inshore to 69% at offshore on average. The maximum contribution from nano+picoplankton was found as 87% at St. E4. It was noteworthy that contribution from nano+picoplanktonic crysophytes and green algae to total biomass of phytoplankton was significant at offshore. Satellite imag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dicated that an extensive area of the East/Japan Sea showed lower temperature (<18 °C) but the enhanced Chl a patch was confined to a narrow coastal region in summer, 1999. Exceptionally high flux of low saline water from the Korea/Tsushima Strait seemed to make upwelling weak in summer of 1999 in the study area. Results of comparisons among Chl a from SeaWIFs, HPLC and fluorometric analysis showed that presence of Chl b cause underestimation of Chl a about 30% by fluorometric analysis but overestimation by satellite data about 30-75% compared to HPLC data.  相似文献   
28.
本实验采用雄性褐菖鲉作为实验对象,腹腔注射0.5×10-6、1×10-6、5×10-6、10×10-6(m/m)苯并[a]芘,7d后苯并[a]芘处理组精巢睾酮水平和睾酮与17β-雌二醇的比值都有上升,但都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注射50×10-6(m/m)苯并[a]芘,11d后取出精巢,常规石蜡切片,结果显示雄性褐菖鲉的精巢,精小叶腔和输出管中精子密集程度明显增加,次级精母细胞减少,精巢壁厚度变薄.结果提示,苯并[a]芘对褐菖鲉具有类雄激素效应.  相似文献   
29.
30.
泉州湾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昼夜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唐森铭  陈兴群 《海洋学报》2006,28(4):129-137
对福建省泉州湾口、大坠岛以北水域的浮游植物群落作了准同步昼夜连续观测,观测时间分别在2001年11月至2002年8月内的秋(11月)、冬(2月)、春(5月)、夏(8月)季大潮期.结果表明,该水域的叶绿素a生物量(以下简称生物量)受湾内高生物量的影响在潮汐作用下出现波动,高潮期出现低生物量,低潮期出现高生物量.靠近内湾的站位生物量大于湾外的站位;底层水体中的生物量普遍大于表层,底栖硅藻成为生物量变化的重要部分.调查海区生物量呈现昼夜节律变化,生物量白天高于夜间.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潮汐和昼夜变化综合作用下,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发生相应变化,白天的多样性指数低于夜间,浮游植物昼夜群落的不相似度很高.群落中一些种类如中肋骨条藻白天大量增殖,出现较高的优势度,昼夜平均密度比值达到9,变化节律明显.研究认为,尽管海区潮汐和流向左右着生物量变化,浮游植物的生态学过程如细胞增殖、再悬浮、扩散等过程在昼夜生物量变化中仍产生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