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7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利用1949-2010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62a来登陆辽宁热带气旋的生成源地、移动路径、登陆地点、登陆强度、登陆后影响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登陆辽宁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结果表明:1949-2010年共有18个热带气旋登陆影响辽宁,66℅以热带低压(TD)的强度登陆,61℅在08-20时之间登陆,78℅在辽宁境内活动时间为6-12h,89℅是在其他地区登陆进入黄渤海后在辽宁再次登陆,大连是登陆次数最多的地区,33℅登陆辽宁后减弱消失,登陆后移动路径主要有向东北向、偏北向、西北向3种移动路径。在此基础上,根据业务需求建立了基于副热带高压、气旋源地和热带气旋前期路径等因子,预报登陆辽宁热带气旋后期走向[0]的预报关键区,为热带气旋预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采用1949-2015年上海台风所提供的热带气旋资料、NCEP/NCAR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项大气环流指数以及青藏高原积雪等资料,对7-9月登陆华南的热带气旋TC(不含热带低压)和台风TY(含台风及台风以上的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大尺度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7-9月登陆华南TC及TY频数均有微弱的上升趋势,且年际变化显著,但TC和TY年际变化和准十年波动变化并不总是一致,尤其是近10a来登陆华南的强台风有明显增加的趋势。7-9月登陆华南的TC占登陆中国的一半以上,并且有约3/4是来自西北太平洋生成的台风。从登陆华南TC的区间分布特征来看,以中路最多,西路次之,东路最少。亚洲季风偏弱、西太平洋副高偏西,登陆华南TY偏多,反之亦然。TC偏多(少)年,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西(偏强偏东)。TC偏多年110oE以东引导气流出现的反气旋式和气旋式环流对较TC偏少年偏西,反气旋环流南部的东风异常一直延伸到华南地区东部,这样的东风引导气流异常有利于引导热带气旋登陆华南。另外,青藏高原东部和西部积雪偏多、华南气温偏高及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的情况下也均有利于台风登陆华南。  相似文献   
33.
2010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及成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冷 《气象》2011,37(8):929-935
文章用热带气旋资料和NCAR/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0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有五方面的特点:(1)编号最少,登陆比例最高;(2)生成时间集中,生成位置偏西;(3)强台风和短生命期热带气旋比例偏高;(4)初台偏晚,终台偏晚;(5)登陆前少后多,登陆地点相对集中。另外,还对热带气旋活动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东印度洋持续偏暖是导致编号热带气旋异常偏少的重要原因;厄尔尼诺事件的滞后影响也是重要外强迫因素之一。(2)大气环流异常是造成热带气旋活动异常的直接原因,表现在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季风槽位置异常偏西,垂直风切变偏大等几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34.
黄旋旋  朱科锋  赵坤 《气象科学》2017,37(5):610-618
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后的COTREC方法(CLTREC)。在传统COTREC方法基础上,增加了相邻时刻回波强度连续约束检验和矢量全变分修正,从而使得反演的雷达回波移动矢量场更为连续。选取了3个登陆台风个例,对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CLTREC方法比传统COTREC方法的外推移动矢量场更平滑,台风环流特征也更合理。基于CLTREC外推预报的降水形状、强度和位置都与观测更为接近,1 h的台风定量降雨预报与观测相关系数达0.7以上。总体而言,相比传统的COTREC方法,CLTREC方法改善了台风短时临近降雨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35.
This paper applies statistical and synthetic analysis methods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types of tropical cyclone (TC) that landed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GBA) from 1981 to 2018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of TC-induced wind and precipi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interdecadal changes in the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the landfalling TCs in the GBA, with decreased frequency but increased intensity in the 2010s. The TCs that landed in the west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PRE) have the most frequency and the strongest intensity during landing, which bring the strongest winds; the TCs that landed in the PRE have the least frequency and the shortest duration after landing, which cause the strongest precipitation; the TCs that landed in the east of the PRE have the relatively longest duration on the land. This study shows that near the center of the TCs that landed in the PRE, there is a weak anomalous cyclonic shear compared with the ones that landed in the west of the PRE. Compared with the TCs that landed in the east of the PRE, it is a confluence area of anomalous north wind and anomalous southwest wind, with better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and dynamic rising condition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heavy precipitation. Compared with the TCs that landed in the PRE and in its east, there is a closed positive anomalous center of pressure gradient in the northwest center of the TCs that landed in its west, resulting in higher wind speeds in the west of the P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types of TCs in the GBA are highly related to TC-induced damage. In the future, the GBA needs to focus on preventing TCs landing in its west. Zhuhai, Jiangmen and Huizhou are key cities to guard against TC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foundations for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reduction of TC disaster risks in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of the GBA.  相似文献   
36.
"圣帕"(0709)、"碧利斯"(0604)和"格美"(0605)是近两年给湖南省造成严重灾害影响的三个台风.本文利用GRAPES2.5 模式对3个登陆福建热带气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利用模式输出的1h基本物理量计算湿位涡.结果表明:湿位涡对台风特大暴雨的预报有指示意义,湿位涡绝对值随着暴雨的增强而增大,7月15日05-08时之间暴雨增幅最大,为113 mm/3 h,而湿位涡值也相应出现了最大的增幅120 PVU,此后两者又一致地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37.
一种可用于登陆台风定量降水估计(QPE)方法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借鉴Adler-Negri[1]、Goldenberg等[2]及李俊等[3]的工作,通过对三者工作的有机结合及完善,针对登陆台风GMS-5 IR1TBB特征及逐时观测雨量强度及水平分布特点,初步建立一种可用于登陆台风的定量降水估计(QPE)方法,并结合0104号登陆台风“尤特”个例,从各站点逐时雨量、过程雨量以及区域面雨量角度,分析检验了初步建立的云估计降水方法的定量估计能力。结果表明:(1)所建QPE方法可以反映出登陆台风逐时降水的水平分布不均匀性,可以分离出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但对大于15.0 mm/h的降水强度估计能力有限。(2)51.7%的站点过程雨量相对误差小于20%,过程雨量相对误差小于40%的站点数占总站点数的75.9%,表明所建QPE方法对过程雨量的估计能力还是相当强的,这也间接反映了其对逐时雨量较强的估计能力。(3)所建QPE方法对逐时面雨量也具有一定的估计能力,可以为抗旱、防洪决策服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8.
不同云降水方案对一次登陆台风的降水模拟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利用美国最新发展的新一代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研究了不同云降水方案对一次登陆台风的降水模拟问题,结果表明,在网格距适当小的情况下,同时采用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云微物理方案(Kessler方案)时,其降水预报优于只使用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时的预报;在台风降水模拟的初期,Kain-Fritsch方案比Betts-Miller方案产生降水更快,更接近实况降水;在台风登陆后随时间的延长,对流降水重要性逐步下降,网格尺度降水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