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09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263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21.
利用南充市7个站点1971-2007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和初终日期的保汪率计算,分析了南充市雷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37年南充市雷暴日数总体呈减少的趋势,每10年雷暴日数减少约3.5天,但全市年雷暴日数仍较多,年平均为31.9天,除1月无雷暴发生外,其余11个月均有雷暴发生,4-9月雷暴日数占全年的93.8%,其中7-8月占53.1%,属于强雷季节.在80%的保证率条件下,初终间日数达237天.  相似文献   
722.
利用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冲绳海槽中部沉积物岩芯中有机碳及磷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冲绳海槽沉积速率(16.5~32.5 cm/ka)变化小,不是沉积物中有机碳埋藏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对于全新世氧化性底水环境,末次盛冰期/冰消期冲绳海槽缺氧底水环境提高了沉积物对有机碳的埋藏效率。冲绳海槽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相对含量与其他边缘海沉积物中的相似。交换态磷(Ex-P)含量低、变化小。末次盛冰期/冰消期缺氧底水环境下铁氧化物的还原溶解导致铁结合磷(Fe-P)释放以及自生磷矿物(Au-P)的形成。全新世氧化性底水条件有利于铁氧化物的有效再生及对磷的再吸附,但不利于Au-P的保存。总有机碳(TOC)和有机磷(Org-P)之间良好的相关性表明TOC埋藏对Org-P含量的重要控制作用。冲绳海槽沉积物中碎屑磷(De-P)含量低于长江口及东海陆架沉积物中的含量,这与陆源碎屑向外海传输减弱有关。在约9.3 ka BP(岩芯200 cm深度),TOC、Fe-P、Org-P、De-P以及FeHR均出现的极小值可能由物质坡移造成。  相似文献   
723.
龙感湖钻孔揭示的末次盛冰期以来的环境演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龙感湖滩地钻孔24.4m深度以内的沉积物岩性、生物和物理指标分析,在^14C年代测定的基础上,对龙感湖末次盛冰期以来的环境演化进行了恢复,15.0kaBP前和10.0-6.3kaBP,龙感湖区发育河流沉积,以低生物量和高磁化率为特征;约15.0-10.0kaBP期间的晚冰期,龙感湖首次成湖,湖泊中生物量明显提高;现代龙感湖雏形始于约6.3kaBP后,至3.7kaBP后发展为稳定的湖泊环境,此外,花粉结果显示,龙感湖湿地相干被大致形成于3.3kaBP后,然后,龙感湖的成因和演化,及其与长江关系的研究,还必须重视对沉各物物源的追踪。  相似文献   
724.
短临地震预测方法中,中国地震科学家提出了地磁低点位移法与磁暴倍九法。这两种方法经过了几十年时间的验证,但其对地震进行准确的预测还是较为困难的,鉴于此,建议以低点位移作为第一预测方案的主方案,而以磁暴倍九法作为补充的第二预测方案,以这两方法相配合来预测强地震发生的时间。以此为思路,以期今后能有更多资料与数据来提高此方法在短临预测方面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25.
结合异年倍九律鉴别前震类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鉴别前震的方法甚多。该文主要运用异年倍九法(或称异年倍九律)帮助鉴别前震。鉴别的方式是在欲鉴别的小震或小震群发生地区寻找组成异年倍九律的地震,其某个第九天日期若与该小震或小震群发生日期相重或相近,则认为这个小震或小震群可能是前震。文中列举了2010年玉树大震前的小震和2008年汶川大震前都江堰小震群的实例,皆被鉴别为可能是前震。  相似文献   
726.
1961 - 2016年秦岭山区冷季积雪日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茜  魏凤英  雷向杰 《冰川冻土》2020,42(3):780-790
根据1961 - 2016年秦岭地区32个气象站点的气温、 降水及积雪等相关数据, 运用REOF、 M-K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 对秦岭地区冷季积雪日数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秦岭地区冷季多年平均积雪日数表现为北坡比南坡积雪日数多。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海拔越高积雪日数减少的越多。秦岭冷季积雪日数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 5个区的积雪日数年代际变化特征显著, 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发生了由积雪日数偏多到偏少的突变。各区冷季积雪日数的周期变化主要集中在10 ~ 20 a, 秦岭南坡同时也显示了较为明显的4 a左右的周期变化。西北太平洋海温阶段性增暖是导致秦岭冷季积雪日数减少的外强迫因素。秦岭地区冷季平均气温的显著增暖和冷季降水量的显著减少直接造成积雪日数的减少。秦岭冷季积雪日数减少的突变要比气温增暖的突变大约滞后4 ~ 7 a。  相似文献   
727.
张越  许向科  孙雅晴 《冰川冻土》2022,44(4):1248-1259
末次冰盛期(LGM)时全球大范围降温,青藏高原冰川大规模扩张,重建LGM时期古冰川规模对认识高原冰川水资源演化及古气候条件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根据青藏高原东南巴松措流域及派山谷两地的冰川地貌及其10Be暴露年代数据,本文应用冰川纵剖面模型定量重建了两地冰川在LGM时期的范围、冰储量和平衡线高度(ELA)等参数,并通过冰川气候模型恢复了LGM时的气候条件。结果表明:巴松措流域LGM时期的冰川面积约为982.3km2,是现代冰川面积的4.5倍,冰储量约为274.4km3;派山谷无现代冰川分布,LGM时期的冰川面积达5.76km2,冰储量约为0.51km3;LGM时期两冰川的平衡线高度分别为4 460~4 547m和3 569~3 694m,与现代冰川相比分别降低了535m和1 034~1 184m。在降水减少60%的情况下,考虑LGM以来的构造剥蚀对平衡线高度变化的影响,LGM时期巴松措流域和派山谷冰川的夏季平均气温分别比现在低约2.96~4.89℃和5.09~6.99℃。  相似文献   
728.
Paleo reconstructions and model simulations have suggested the Bering Strait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climate change.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to oceanic meridional heat transport (OMHT) is about 100 times smaller than the OMHT at low latitudes in the modern climate and it is generally ignored. Based on model simulations under modern and Last Glacial Maximum (LGM,~21 ka;ka=thousand years ago) climate conditions,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to OMHT. The interbasin OMHT induced by the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is estimated by interbasin-intrabasin decomposition. Similar to barotropic-baroclinic-horizontal decomposition, we assume the nonzero net mass transport induced by interbasin throughflows is uniform across the entire section, and the interbasin term is separated to force zero net mass transport for the intrabasin term. Based on interbasinintrabasin decomposi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is determined as ~0.02 PW (1 PW=10 15 W) under the modern climate, and zero under the LGM climate because the closed Bering Strait blocked interbasin throughflow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to OMHT is rather small,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studies. However, comparisons of OMHT under modern and LGM climate conditions indicate the mean absolute changes are typically 0.05 and 0.20 PWin the North Atlantic and North Pacific, respectively. Thus,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Bering Strait throughflow should not be ignored when comparing OMHT under diff erent climat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729.
长江河口下扁担沙水域最长连续不宜取水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河口已建成陈行水库、青草沙水库和东风西沙水库,提供了约80%的上海用水。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用水缺口仍然存在。下扁担沙位于南北港分汊口上游,大潮落潮期间滩涂露出。本文利用研究组长期研发和应用的长江河口盐水入侵三维数值模式,计算在1978-1979年特枯径流量条件下该水域的盐水入侵和连续最长不宜取水时间,了解下扁担沙水域能否作为备用水源地。本文采用2017年2月19日到3月1日北支8个站位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表层和底层盐度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和技术分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85、1.82和0.82,模式计算盐度和实测值吻合良好,能较好地模拟长江河口盐水入侵。模式计算表明,下扁担沙模式输出点最长连续不宜取水时间为13.79 d,盐水入侵在大潮后期和大潮后中潮主要源自上游北支倒灌,小潮后中潮主要源自下游正面入侵,且前者影响比后者大。能取水时段就出现在小潮后中潮,淡水是南支上游南侧随落潮流平流过来的。下扁担沙水域的最长连续不宜取水时间远比青草沙水库和东风西沙水库的短,表明下扁担沙水域淡水资源远比南支上游和下游水域充足,是个极为优越的备用水源地。  相似文献   
730.
对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在北欧海所采集的两根岩芯样品进行了冰筏碎屑(Ice-Rafted Debris,IRD)丰度、AMS 14C测年、有孔虫丰度统计、浮游有孔虫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Nps)稳定氧碳同位素及其Mg/Ca重建的次表层海水古温度等指标分析,建立了20ka以来的年代框架。结果表明,在末次盛冰期(20.0~17.5kaBP),次表层温度整体较低(~3℃),钙质生产力下降,冰筏碎屑输入增加;在冰消期(17.5~11.7kaBP)的Heinrich Stadial 1(HS1)事件中较轻的δ^18O和δ^13C指示大量淡水输入,水体分层加剧,向北输送的北大西洋水聚集在次表层,导致次表层水温逐渐升高。从B?lling-Aller?d(B/A)事件开始,次表层水温度达到4.5℃,表明北大西洋水流入增强。早全新世(11.7~8.2kaBP)早期次表层温度达到6.5℃,钙质生产力升高,冰筏碎屑输入降低;在中全新世(8.2~4.2kaBP)早期(8.2~5.6kaBP),钙质生产力逐渐升高反映通风作用增强,导致营养盐供应增加;6.6~5.6kaBP,明显降低的次表层温度(~4℃)反映夏季太阳辐射量降低以及大西洋水流入减弱;5.6~4.2kaBP期间次表层水变暖导致δ^18O偏轻,而δ^13C轻值反映生产力降低。晚全新世(4.2~0.8kaBP)的新冰期(4.2~3.0kaBP),次表层温度逐渐降低,Nps-δ^13C偏轻反映生产力下降,Nps-δ^18O偏轻以及IRD增加反映冰融水排放。3.0kaBP以来,生产力上升,次表层水体温度不断上升,可能是向北输送的北大西洋水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