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5篇
  免费   411篇
  国内免费   313篇
测绘学   329篇
大气科学   307篇
地球物理   588篇
地质学   508篇
海洋学   210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150篇
自然地理   4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51.
地震波多次散射波场的高阶谱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个特殊且相对规则的散射界面模型,并利用声波动方程高阶有限差分的方法对其进行正演。通过不断改变模型中散射体的横向尺度来控制多次散射波场的强度和特征,然后结合高阶谱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所得的多次散射波进行分析,进而可以得到多次散射波频率随散射体横向尺度而变化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52.
我国中部地区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余君  胡玉峰  刘均 《气象》2007,33(5):94-99
在我国,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正在取代常规主要气象要素的观测,即人工观测的器测项目,新旧两种观测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气候科学的观点来看,这种差异会造成均一性数据集的开发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分析的误差甚至错误,所以将两种系统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对比是非常必要的。计算了我国中部地区21个气象站2005年的年平均差值,对其中的6个国家基准气候站逐小时数据按照云量、风速、白天和黑夜进行分类对比,并将仪器所处环境、太阳辐射(夜间为辐射冷却)、仪器原理及观测方法的变化认为是气温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两种仪器观测的气温年平均差值基本上在±0.2℃之内。在上述差异因素中,大多数的台站仪器差异基本在±0.1℃之间,观测方法差异、仪器环境差异也比较小,而与太阳辐射有关的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153.
利用常规的天气图、卫星云图和物理量诊断对2004年春季两次持续性增温过程及降水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增温过程的降水强度、范围和落区等差异显著。前者造成了陕西历史上最早的暴雨过程,并有冰雹相伴;后者则为一般性降水。在春季降水过程中,当南海和菲律宾附近有热带低压云系存在时,对陕西的强降水有增幅作用;来自孟加拉湾700 hPa的偏西南急流和来自南海850 hPa的偏东南急流直伸到陕西的位置决定强降水的落区。700 hPa正涡度中心与垂直运动的上升区配合很好,涡度随着暴雨的临近明显增大,正涡度的增长,有利于对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4.
中国地形复杂,模式地形与实际观测地形存在一定高度差异,因此设计合理的复杂地形下地面观测资料的同化方案有利于使我国目前仅用作探测手段的地面观测资料(常规地面观测站和地面自动站)在中尺度数值模式中得到充分利用。作者在MM5_3DVAR同化系统中利用近地层相似理论将地面观测资料进行直接三维变分同化分析,并对地面资料同化方案设计中是否需要考虑模式与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进行探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近地层相似理论将地面观测资料同化到数值模式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地面观测资料(温度、 湿度、 风场、 地面气压)中各物理量同化到数值模式都能影响24小时降水数值结果,但各物理量起的作用大小不一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其次为湿度;地面观测资料同化方案设计有必要考虑模式地形与实际观测站地形高度差异,适当考虑这种高度差异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5.
日本90年代区域差异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都道府县层次上,日本的经济区域差异已比较小。从GDP的人均生产额来说,最高的东京都与最低的奈良县之比为3倍左右;从人均分配所得来说,最高的东京与最低的冲绳县之比只有2倍左右。所以分配的差异比生产的差异更小。但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的区域差异仍很突出。人口密度的差异达到70多倍。经济密度的差异更达到160多倍。日本经济区域差异的缩小主要发生在60、70年代,在80年代反而有所扩大,90年代主要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又有所缩小。在今后几年,在泡沫经济破灭、东亚经济危机等暂时因素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注重环境和福利的价值观等长远因素的作用下,日本的区域差异还将进一步缩小。  相似文献   
156.
157.
Polarization anomaly of Love waves caused by lateral heterogene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calculate surface waves propagating in a laterally heterogeneous structure beneath the Kuril trench, where significant Love-wave polarization anomalies, called quasi-Love waves, are generated. Since 3-D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two-dimensionally heterogeneous structure can be assumed, we apply the 2.5-D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to the surface-wave calculations. The calculations show that a velocity contrast of 7 per cent at depths of less than 210 km beneath the Kuril trench cannot generate quasi-Love waves, and that an unlikely contrast of 20 per cent is required to generate clear quasi-Love waves. The possible cause of the quasi-Love waves inferred from previous studies on coupled free oscillations is a lateral variation in azimuthal anisotropy. The lateral variation in azimuthal anisotropy beneath the Kuril trench suggests a change in the mantle flow induced by the subducting slab.  相似文献   
158.
复杂地质条件下气层的多参数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应用单一或两种孔隙测井资料直接识别气层,灵敏度不高,为了准确地识别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气层,需从不同角度,应用多参数进行综合识别,本文介绍了声波法,中子-密度法,双孔隙度法,中子-伽玛法,等效弹性模量法等,并应用它们对哈盆地两口井进行了重点分析,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9.
连续变脉宽发送激电方波与自动变周期测量二次场信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明  刘书森 《物探与化探》1998,22(6):465-469
介绍一种新的激电数据采集方式。该方式的主要特点在于一次测量操作可同时获取极化二次场随时间衰减和随深度变化的信息,同时还讨论了实现该采集方式的仪器工作原理和信号测量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60.
Many geothermal anomalies are intersected by vertical fault zones (narrow zones of fractured material with large effective permeability). These conduits are probably responsible for much of the upwelling of hot water from depth. This paper considers a shallow aquifer intersected by a vertical fault. The fluid flow in the aquifer is numerically modeled as a two-dimensional problem.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aquifer is governed primarily by lateral flow of hot water supplied from the intersecting vertical fault and only secondarily by conduction. The numerical results also provide a possible explanation for the local temperature maxima and inversions occasionally observed in borehole measurements. The present model is an alternative to that based on mushroom-shaped isotherm distributions found in high Rayleigh number large-scale circulation cell calc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