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4篇
  免费   1118篇
  国内免费   1458篇
测绘学   457篇
大气科学   1682篇
地球物理   1297篇
地质学   3195篇
海洋学   836篇
天文学   54篇
综合类   385篇
自然地理   45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159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239篇
  2015年   250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331篇
  2012年   327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309篇
  2009年   425篇
  2008年   381篇
  2007年   439篇
  2006年   407篇
  2005年   391篇
  2004年   333篇
  2003年   291篇
  2002年   300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262篇
  1999年   226篇
  1998年   198篇
  1997年   204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129篇
  1994年   160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四种客观定量表征阻塞高压方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荣花  李艳  王式功 《高原气象》2009,28(5):1121-1128
已有的阻塞高压客观定量化表征方法可归纳为距平方法、 T&M方法、 动力学方法和环流型方法四种。以2008年1月1日~2月2日中国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期间的阻塞高压事件为例,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等压面资料, 检验对比了上述四种方法的优点与缺点。结果表明,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 表明仅以某种标准或公式的客观方法实现对多种形态的阻塞高压的精确识别是极其困难的。同时还指出, 研究者和业务技术人员在了解各种阻塞高压客观表征方法的优、 缺点基础上, 针对具体需求选取适合的方法, 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予以改进, 都将可能获得更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2.
2008年初云南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气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晏红明  王灵  朱勇  梁红丽  黄玮 《高原气象》2009,28(4):870-879
2008年1月下旬~3月上旬云南出现了一次持续性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 给交通、 电力、 通讯以及人民的生产、 生活带来了极大危害。本文首先对云南高低层大气的异常状况及大尺度环流背景场特征对这次天气过程的影响进行诊断分析, 然后进一步探讨了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东亚冬季风活动和云南天气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 这次低温冷害过程主要发生在冷空气由北至南逐渐加强南压, 南支西风波动配合, 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之下。同时, 云南区域的大气异常状态表现出了明显的高湿、 强上升运动以及对流层中高层温度升高而低层温度降低。另外, 本文分析还进一步表明了2008年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冷海水异常对这次云南低温冷害天气过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3.
将广泛应用于东亚地区的LLA(Lurmann Lloyd Atkinson)化学机制耦合到欧拉型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并考虑区域污染物长期模拟研究中降水随时间变化的非均匀性,讨论了湍流参数化过程中相似理论在近地层和全边界层的应用对湍流垂直扩散系数(Kz)与干沉降速度(V),O3与NOx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边界层应用相似理论明显低估了Kz值,近地层50m处Kz值被低估20%以上,750m处其值被低估约70%;O3、NOx的干沉降速度在日本东部与南部海域被低估了10%以上,在朝鲜半岛东部和西部海域模拟值普遍偏高。Kz和干沉降速度的不同直接影响污染物的浓度和沉降量分布。Kz值的被低估对NOx浓度有明显影响,在近地层50m处NOx浓度最大可增加约30%,整个边界层中NOx平均浓度除台湾省东北海域外普遍增加5%~20%。O3浓度则受干沉降作用的影响较大。虽然近地层、全边界层分别应用相似理论都较好地模拟了O3与NOx峰值浓度出现的时间,但相似理论应用于全边界层会引起较大的误差。即使是大区域、长期空气质量模拟研究,也建议相似理论仅应用于近地层,且模式第一层高度应设置在常通量层内。  相似文献   
994.
北京城市化发展对大气边界层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徐阳阳  刘树华  胡非 《大气科学》2009,33(4):859-867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北京325 m气象塔1993年~2003年夏季 (7月~9月) 的观测资料, 统计分析了各年的风速与温度廓线分布特征。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相对风速有逐年减小的趋势, 并且越靠近地面, 相对风速的减小越明显, 这反映了城市建筑对近地面层空气流动的摩擦作用。对风速廓线进行线性拟合得到风速随高度的垂直递增率, 发现无论是100 m以下的近地面层还是较高层, 风速的垂直递增率都随城市化发展存在逐年增大的趋势, 表明粗糙下垫面的影响已经向高层扩展。根据温度廓线计算了各年的温度垂直递减率, 发现其有增大的趋势, 这表明城市化发展对边界层热力结构同样有显著影响。本文还依据统计整理得到的近中性层结下的风速廓线资料, 利用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计算了下垫面的空气动力学参数, 结果表明, 地表粗糙度、 零平面位移随着城市化发展皆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同时, 分析了各空气动力学参数与平均风速及无量纲风速的关系。其中, 摩擦速度和平均风速二者基本成正相关, 且摩擦速度随平均风速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越发明显。本文研究结果对研究城市化发展对区域大气边界层结构、 气候和环境影响有参考意义, 可为城市大气边界层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提供参数化依据。  相似文献   
995.
四川盆地西部暴雨对初始水汽条件敏感性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卢萍  宇如聪  周天军 《大气科学》2009,33(2):241-250
基于区域暴雨数值预报模式AREM, 针对2003年8月发生在四川盆地西部的多次局地强暴雨过程, 通过数值试验, 讨论了川西暴雨对初始水汽条件的高度敏感性, 揭示了川西暴雨过程独特的局地水汽循环特征。初始水汽条件不仅决定着暴雨的强度, 还对最大降水发生时间产生明显影响, 从而决定模式对降水日变化的模拟效果。局地初始水汽偏大, 不仅导致24小时降水总量的迅速增加, 甚至空报暴雨, 还使得主要降水时段明显提前, 使夜雨变为昼雨。局地初始水汽减少不仅会显著减小降水量, 甚至会致使暴雨消失,还会使主要降水时段滞后。  相似文献   
996.
一种单层城市冠层模式的建立及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引进先进的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方案 (Town Energy Balance, 简称TEB) 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单层城市冠层模式, 并对南京市典型居民区1 km2范围内的局地尺度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进行离线模拟, 将模拟结果与同期观测值作了比对, 发现: TEB方案对城市地表能量平衡各分量的模拟效果良好, 而该方案的模拟性能受建筑物表面材料反照率取值的影响较大。在离线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又将TEB方案成功耦合到南京大学区域边界层模式 (NJU-RBLM) 中, 作为该模式的地表能量平衡参数化方案之一, 分别选取该边界层模式中原有的地表能量平衡参数化方案SVAT (Soil-Vegetation-Atmosphere-Transfer model) 和新引入的TEB方案对冬夏两季不同个例进行模拟, 以常规近地面气温观测资料和Landsat卫星观测的地表反照率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TEB方案对原大气边界层模式的模拟效果有明显改善, 对近地面热力场的改善效果尤为明显, 可以很好地模拟出城市冠层中的“陷阱效应”。  相似文献   
997.
江西夏季雷电天气热力条件及不稳定指数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07年夏季两次强度不同的致灾雷电过程进行对比,并将其能量参数与典型历史个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副高位置、500hPa低槽移速、中尺度辐合系统以及热力结构的差异是导致雷暴强度不同的原因之一;(2)中尺度辐合系统移向鄱阳湖时,对流天气更加剧烈,但对大尺度系统鄱阳湖的阻挡作用不显著;(3)对流层上干下湿的特征越明显,强雷电发生的概率越大;(4)CAPE〉632J/kg,K〉34℃,Si〈0℃,Li〈0℃,TT〉43℃,SSI〉43可以作为江西致灾雷电发生的阈值,超过阈值越多,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概率越大;(5)能量参数的演变对致灾雷电的潜势预测、强度判别具有较好的指示,夏季对流参数的指示意义较春季更好。  相似文献   
998.
低涡过程对流云和降水结构特征及其环境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雷蕾  周毓荃  毕宝贵 《气象科技》2009,37(4):398-406
利用遥感及加密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2005年6月25~26日一次低涡过程对流云和降水的结构特征,并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实况风场资料分析了其形成的有利条件。分析表明:此次低涡过程中出现的中尺度对流云团(MCC)经历了十几小时的发展演变,云顶亮温低达-90℃,导致了局地暴雨出现,对流云和降水的分布有很好的对应但同时具有显著的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对流云内部高空存在冰晶的大值区,云水含量也比周围环境丰富,冰晶下落过程中通过碰粘其它冰晶、碰冻云水导致了云内的可降水增多,播撒-供应机制起主要作用。而对流降水的“双峰“廓线结构表明暖雨过程非常强。此次过程有形成强对流非常有利的环境:强西南低空急流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与高空偏西风急流的相互作用为对流云团和强降水的形成提供水汽和不稳定条件;低层不稳定区域上强垂直上升运动则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动力条件;中尺度辐合系统的形成是此次强对流产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99.
The atmospheric stable boundary layer (SBL) with a low-level jet is simulated experimentally using a thermally stratified wind tunnel. The turbulence structure and flow characteristics are investigated by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of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fluctuations and by flow visualization. Attention is focused on the effect of strong wind shear due to a low-level jet on stratified boundary layers with strong stability. Occasional bursting of turbulence in the lower portion of the boundary layer can be found in the SBL with strong stability. This bursting originates aloft away from the surface and transports fluid with relatively low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upward and fluid with relatively high velocity and temperature downward. Furtherm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turbulence bursting and the local gradient Richardson number (Ri) is investigated. The Ri becomes larger than the critical Ri, Ricr = 0.25, in quiescent periods. On the other hand, the Ri number becomes smaller than Ricr during bursting events.  相似文献   
1000.
Profiles of wind and turbulence over an urban area evolve with fetch in response to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Sodar measurements, taken on 22 April 2002 during the Salford Experiment in the UK (Salfex), are here related to upstream terrain. A logarithmic layer up to z = 65m was observed in all half-hour averaged profiles. Above this height the profile showed a different vertical gradient, suggesting a change in surface cover upstream. The drag coefficient varied by a factor of two over only a 20° direction change. Turbulence intensity (σ x ) for each wind component (x) decreased with height, but the ratio suggested an underestimate of σ u compared to previous results. Mean urban and suburban cover fraction within the source area for each height decreased sharply between z = 20 and 50m, increasing slightly above. The near-convergence of cover fractions thus occured for source areas of minimum length ≈ 2,200 m. In comparison, the mean length scale of heterogeneity L P was calculated from surface cover data to be 1,284 m,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an blending height h b was 175 m. Finally, the mean streamline angle, α, was negative and the magnitude decreased with height. An exponential fit to α for z ≤ 65m gave an e-folding height scale of 159 m. A sim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height scale and L P was assumed, giving L P ≈ 1,080 m, which is in reasonable agreement with the estimate from surface cover typ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ore emphasis is required on modelling and measuring surface-layer flow over heterogeneous urban canop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