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4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2016年夏末南疆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频发,中尺度对流系统活动频繁。利用强降水频发时段2016年8月8日至9月16日逐时FY-2G红外亮温(TBB)资料对南疆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分析,共获得92个生命史≥3小时的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包括β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βCCS)和β中尺度持续拉长状对流系统(MβECS)。根据南疆地区的极端干旱气候背景,本文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尺度判定标准为云顶亮温(TBB)≤-32℃的连续冷云区直径≥20 km。对MCS的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圆状MCS和带状MCS发生的频次相当。天山南坡和昆仑山北坡是MCS活跃区,MCS移动方向主要以偏东或东北方向为主,南疆地区活动最频繁的MCS生命史为3~4个小时。南疆地区MCS具有明显不同的日变化特征,午后和傍晚是MCS最活跃的时段。与MβCCS相比,MβECS具有更明显的夜发性特征。昆仑山北坡MCS的最活跃时段早于天山南坡MCS,而天山南坡MCS夜间和凌晨形成的特征更为显著。生命史为3~5小时的短生命史MCS主要在午后和傍晚形成发展,并在形成后2小时达到成熟,生命史超过6小时的长生命史MCS多发于午后和凌晨,并且其发展阶段更长。本文给出了1个引发短时强降水的MβCCS和1个MβECS的云团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32.
神农架林区西南坡为局地暴雨灾害多发区。利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区域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导致神农架林区西南坡2014年8月6日至7日夜间连续两场短时暴雨过程中MCS发生发展的天气背景及结构特征,并探讨了神农架山区复杂地形构造对西南坡暴雨的增幅作用。结果表明:1)中高层天气系统强迫弱时,副高边缘地面暖低压倒槽及850 h Pa气旋性弯曲区与辐合的发生发展可能是造成这类局地强降水天气的触发系统,地面弱冷空气的入侵有利于降水的维持和加强。2)两次局地暴雨过程均是由中β尺度对流系统影响产生的,降水历时短、强度大,雨区移动呈现局地性,具有明显的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特征,分别属前导层状云与尾随层状云中尺度对流系统型。3)第一场暴雨过程以对流降水为主,回波较强;第二场暴雨过程回波质心低且层状云特征比较突出,但维持时间相对较长,降水效率更高。4)神农架西南坡坡度大,海拔高度高,地形的动力抬升和辐合作用促使上升运动加强,地形强迫抬升作用显著不仅对局地对流触发、降水增幅有重要作用,而且会影响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这可能是神农架林区西南坡暴雨高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3.
徐姝  东高红  熊明明 《气象》2019,45(10):1426-1438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TBB资料、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和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分析了2016年7月9日新乡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并揭示了冷池形成原因及其对产生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乡地区特大暴雨是由一个"低质心"结构的后向传播-准静止-涡旋状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的。由层状云和对流性降水产生的冷池出流形成的中尺度温度梯度导致地面辐合进而触发了对流。冷池出流与环境风场形成的假相当位温密集带为对流系统提供不稳定能量,两者强度相当的对峙使能量密集带稳定少动,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上风方即冷池出流南侧由于锋生作用将暖湿空气抬升并不断触发新对流,这种后向传播方式导致中尺度对流系统移动缓慢处于准静止状态,新生对流单体在地面中尺度涡旋流场的作用下呈有组织的涡旋状旋转,不断经过新乡地区造成强降水持续。湿冷的冷池同时也是本次强降水过程近地面水汽来源之一。太行山的阻挡作用导致冷池在山前堆积后向承载层平流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小地形的峡谷效应有助于冷池出流南移,而且为中尺度地面涡旋形成提供了一支重要的西北气流。  相似文献   
34.
利用"淮河流域东北部一次异常特大暴雨的数值模拟研究Ⅰ"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几种不稳定对流涡度矢量(CVV)与中尺度深湿对流系统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不稳定条件的增强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中低层对流不稳定是深湿对流系统发生的先决条件,由于低层存在辐合,使得周围湿空气向暴雨区集中,对流单体在暴雨区汇聚,且发生合并增强,台风左前方向暴雨区输送对流不稳定能量等,是使得暴雨区对流不稳定重新建立和加强的重要机制.(2)深湿对流系统的中低层不仅有对流不稳定,而且还有斜压不稳定、条件对称不稳定,而中高层必须有湿斜压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深湿对流系统中高层西(北)侧为负MPV2柱,东(南)侧为正MPV2柱;(3)深湿对流系统中惯性不稳定柱与惯性稳定柱相间分布,西(南)侧为负CVV柱,东(北)侧为正CVV柱,负CVV柱对深湿对流起激发作用;(4)惯性不稳定、湿倾斜不稳定和条件不稳定产生强的倾斜式对流,而强的倾斜式上升运动加强了深对流系统北侧高层的南风分量,因深对流系统南侧低层出现补偿性下沉气流,因而低层南风加强,高低空急流中心的加强会进一步加强对流的发展,使得惯性不稳定、湿倾斜不稳定及条件不稳定增强和维持,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5)在暴雨中心以东维持一顺切变环流,同时暴雨中心的浅对流单体吸收来自南方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中尺度辐合线与β中尺度涡旋对对流单体起组织和增强作用,对流系统中辐合、辐散柱相间分布,强散度柱与强涡柱互伴互耦,都有利于形成中尺度深湿对流系统,使不稳定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而使得不稳定得到增强和维持.  相似文献   
35.
36.
一次西南低涡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2007年7月8~10日四川盆地南部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利用逐小时红外云顶黑体亮度温度结合地面加密雨量资料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指出此次特大暴雨是由西南低涡内几个中尺度对流云团连续生消造成的,在其开始阶段有一中尺度对流复合体沿基本气流方向强烈发展,此阶段云团虽发展旺盛,但由于雨团随系统移动较快,并未造成洪灾。此云团减弱后,低涡环流仍维持并少动,又依次触发了3个中尺度对流的生成,这3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逆基本气流向SSW方向缓慢移动,造成的降水落区集中,中心雨强大,持续时间长,由此导致了暴雨洪涝的产生。强降水位置对于前向传播系统,一是在其发展的前端,二是在冷云中心的略偏后的位置,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成熟之前发展最剧烈时,而后向传播的低涡云团强降水主要在冷云中心附近,最大雨强出现在云团发展最旺盛(冷云中心TBB最低)时。  相似文献   
37.
一次特大沙尘暴成因的卫星云图分析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1小时间隔的GMS-4数字展宽红外资料和部分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1993年5月5日下午至夜间发生在甘肃和宁夏等省(区)部分地区罕见的特大沙尘暴的形成原因。结果指出,这场特大沙尘暴主要由强冷锋前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及其伴随的飑线造成的。它们的移动大体与地面强冷锋及700~500hPa间的平均气流方向一致。最后对此MCS及其伴随的飑线的可预报性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38.
The northern Red Sea represents a continental rift in its final stage and close to the following stage of seafloor spreading. Ocean deeps within the evaporites of the northern Red Sea seem to accompany this process and are thought to be surface expressions of first seafloor spreading cells. In 1999 during R/V Meteor cruise M44/3 a dense multichannel seismic and hydroacoustic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itial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Conrad Deep, a young northern Red Sea deep. Three seismic units were differentiated in the uppermost part of the Miocene evaporites and the Plio-Quaternary sediments. A weakness zone within the evaporites, oblique to the main extension direction of the Red Sea, led to a transtension process within the evaporites that opened the deep. Its formation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mplacement of magmatic bodies in its vicinity and the focusing of the Red Sea extension to the axial depression. The Conrad Deep is an intra-evaporite basin that cannot be regarded as surficial expression of a basement structure as the low shear strength of the evaporites decouple the sediments from the basement. However, its position and shap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companying geophysical anomalies point to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Red Sea rift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39.
王欢  倪允琪 《气象学报》2006,64(6):734-742
2003年7月4—5日淮河流域发生了一次中尺度强暴雨过程,致使淮河洪水泛滥。这次暴雨过程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以及因其发展而产生的低涡造成。通过对此次过程的诊断分析和新一代细网格WRF中尺度预报模式的数值模拟,研究了这次过程发生发展的机制。模拟结果较好地描述了本次暴雨及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移动性暴雨过程的前期由不断向东移动发展的MCS造成,后期降水则由低涡切变线产生的中尺度低涡引起。同时,副热带高压明显偏西偏北,并维持较长时间,造成雨带一直维持在淮河流域。高层辐合中心的加强使低空急流不断增强,低空急流的增强进而引起低层辐合的加强,而低层辐合的加强以及上升运动的潜热释放导致低涡的发生,低涡形成及形成后移动缓慢,造成了淮河流域的大暴雨。高层中尺度辐散区的抽吸对低层中尺度涡旋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加强的作用。低层的中尺度辐合场和高层的中尺度辐散场的发展与耦合对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有很好的预示作用。低层中尺度辐合区的减弱预示着系统的衰减,西南偏西的中层相对干冷空气侵入并在梅雨锋前缘下沉促进了系统的衰减。  相似文献   
40.
The 1946 Nankai earthquake (Ms=8.2) at the forearc region of the western Nankai Trough showed slow slip deformation off Cape Muroto, which did not propagate until the western end of the Nankai seismogenic zone. New seismic investigations show a low-velocity layer (LVL) on the subducting oceanic crust in the coseismic area. Two prestack depth-migrated sections show reflectivity events in the clay-rich boundary layer on the oceanic crust. Narrowly spaced imbricated slices develop in the nonrupture area. The reflective boundary layer indicates probably that underplating develops in the nonrupture area rather than the coseismic area.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riction is larger in the nonrupture area than the coseismic area because of the lack of LVL on the oceanic crust, the well developed underplating and the narrowly spaced imbricated thrusts in the nonrupture area. The topographic high of the oceanic crust with about 50 km width and maximum 3 km height is also revealed and is related to bending and thickening of the oceanic crust, the well developed underplating and the narn spaced imbricated thrusts in the nonrupture area. These structural characters may be the reason why the slow slip deformation did not propagate until the western end of the Nankai seismogenic zone and toward the trough s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