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57篇
  免费   3721篇
  国内免费   6233篇
测绘学   2791篇
大气科学   4191篇
地球物理   4291篇
地质学   10131篇
海洋学   3830篇
天文学   6206篇
综合类   1831篇
自然地理   2540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57篇
  2022年   725篇
  2021年   801篇
  2020年   1054篇
  2019年   1078篇
  2018年   913篇
  2017年   1055篇
  2016年   1032篇
  2015年   1255篇
  2014年   1474篇
  2013年   1713篇
  2012年   1616篇
  2011年   1748篇
  2010年   1562篇
  2009年   1981篇
  2008年   2001篇
  2007年   2129篇
  2006年   2067篇
  2005年   1779篇
  2004年   1453篇
  2003年   1243篇
  2002年   1064篇
  2001年   860篇
  2000年   932篇
  1999年   863篇
  1998年   666篇
  1997年   414篇
  1996年   366篇
  1995年   286篇
  1994年   264篇
  1993年   261篇
  1992年   181篇
  1991年   128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98篇
  1988年   70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47篇
  1985年   38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17篇
  1954年   5篇
  18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961.
上海地区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及其区系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王伟  陆健健 《湿地科学》2004,2(3):171-175
在参照相关资料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得出上海地区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共49科107属179种。从植物生态型和生活型等方面来划分,上海地区水生维管束植物可主要分为内陆河湖水生植物、河口海岸滩涂植物和湿生植物3种类型。从区系组成来看,包含5种以上的12个较大科构成了上海地区水生维管束植物的主体,其中禾本科和莎草科种类最多;区内各属种数都在10种以下,包含3种以上的属有19属,共79种,分别占总属数的17.8%和总种数的44.2%。从区系分布区类型来看,水生蕨类植物种主要有4种分布区类型,世界分布为主要类型;而水生种子植物属有13种分布区类型,其中6个热带分布类型共有39属,占总属数的61.9%,6个温带分布类型共有24属,占总属数的38.1%,表明上海地区水生种子植物区系具有偏热带性质。同时,讨论了水生维管束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湿地生态恢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2.
黑麦草在净化富营养化水的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利用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净化污水,得到了较好的效果。结果表明:利用黑麦草在冬春季节的生长,可使亚热带地区人工湿地常年运行,黑麦草在3—4月份对水体就有明显的净化作用。在春夏季节,特别在5月份黑麦草可以获得较高的生物量和N、P的积累量,因而净化贡献最大。从产草量方面考虑,延长黑麦草的生长期能获得较高的生物量;从植物体所含营养物质状况和饲用价值看,增加收割次数的黑麦草N、P含量高,饲用价值高;但从黑麦草对污水中N、P的吸收和积累量方面考虑,收割次数过高则不利于黑麦草对污水的净化及N、P的累积。从上述几方面综合考虑,在黑麦草整个生长期收割次数以2.3次为宜。  相似文献   
963.
洪湖的环境变迁与生态保护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卢山  李世杰  王学雷 《湿地科学》2004,2(3):234-237
洪湖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迁,在同类型湖泊中表现出其生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通过分析洪湖从成湖以来所发生的的湖泊环境变化,阐述了人类活动对洪湖环境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对洪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优化提出对策与建议;同时,对于洪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科学的、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64.
建筑物沉降规律的综合时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筑物的沉降监测数据序列具有趋势变化和随机变化的特点,本文针对两种变化项的特点分别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再将其组合起来建立综合数学模型,从总体上把握沉降数据序列的变化规律。实例计算分析表明,此方法具有较高的拟合精度和预测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5.
基于神经网络的建筑物沉降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们应用回归方法对建筑物沉降原因分析及沉降趋势的预测中,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及主观认识的局限性,这样所得的结果含有较多的人为因素,可能会与实际情况有所差异。针对这种情况,讨论了应用神经网络方法来发现和验证引起建筑物沉降的因素及对沉降趋势的预测。实例表明,该方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66.
王琪洁  邹峥嵘彭悦 《四川测绘》2004,27(4):156-158,173
基于灰色模型的诸多优点,作者选用GM(1,1)模型分析和预报形变监测序列。然而直接应用GM(1,1)灰色模型分析和预报具有季节性的监测序列时往往精度不高。因此,作者提出运用基于季节指数的“去季节波动”法与GM(1,1)混合建模,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与预报。基于均方差和平均绝对误差两个精度准则,作者对此方法与周期函数拟合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此方法提高了具有季节性波动监测序列的预报精度,且建模方法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967.
基于J2EE的移动定位服务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基于J2EE的移动定位服务 (MLS)的体系结构 ,介绍了适于MLS的GIS应用服务器和信息设备地图可视化表达的关键技术 ,给出了GeoSurf的WAP和J2ME的两种解决方案 ,并阐述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8.
航天GPS接收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GPS接收机为航天器提供航迹、姿态、时问和相对距离等导航信息,提高航天嚣运行的自主性。文中介绍了清华宇航中。航天GPS接收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给出测试结果和分析。  相似文献   
969.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a wetland site in southern Illinois from presettlement to the present. The study area is part of the Cache River‐Cypress Creek Wetland, which has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as recognized by the Ramsar Convention on Wetlands. Land‐cover data for 1807, 1938, and 1993 were created and analyzed with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Land‐use change by topographic setting (uplands, transitional, and bottomlands) and soil productivity was quantified and studied. Interviews with local experts informed this analysis. Results illustrate the complexit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First, notable forest and swamp acreage was converted to cropland between 1807 and 1938 and, to a lesser degree, from 1938 to 1993. Second, there were land‐use variations by topographic region. Between 1807 and 1938, the largest transformation occurred in the uplands, with substantial acreage converted from forest to cropland. Between 1938 and 1993, however, agriculture decreased in the upland areas as hilly areas reverted to forest cover. At the same time, agriculture expanded in the bottomlands as this land was drained for farming. Third, there are interesting patterns within these categories of land‐use change, as soil productivity is an indicator of what lands were taken out of cropland and converted back to grassland and forest.  相似文献   
9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