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15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97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相互作用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958—1998年台风资料,对台风路径进行分类,挑选出3类常见路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成分析,证实不同的台风路径所对应的副热带高压(副高)形势不同。台风西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呈东西向带状,台风沿着副高南部西行,副高在整个过程中西伸;转向路径时,副高开始呈东西向带状,随着台风的移动副高主体东退,在160°E附近中间断裂;北上路径的台风对应的副高主体偏东。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模式R42L9在不同的初始场中加入相同的温度扰动,成功模拟出西行和北上路径的台风,验证了不同副高形态对台风路径的不同影响。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还发现,台风可以引起正压Rossby波向中高纬度的传播。由于背景流场不同,不同移动路径的台风其波动能量的传播路径也不同,从而对中高纬度环流和西太平洋副高产生不同的影响:与北上台风不同,西行台风在其西北方向激发出正变高,使西太平洋副高加强西伸。  相似文献   
132.
舒长根  罗先诚 《热带地理》2002,22(4):367-370
利用天气图和500hPa高度距平资料,对赣北梅雨期多雨年和少雨年中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异常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出赣北梅雨期的长短及降水量的大小,与副高第二次北跳早晚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副高第二次北跳为什么有早有晚这一关键性问题。结果显示,副高第二次北跳早晚在一定程度上受青藏高原夏季热力状况影响。当青藏高原5月温度偏高时,高原上空的高压偏强,且东移偏早,从而引起副高第二次西伸北跳偏早,赣梅雨期降水偏水。反之,降水偏多。该结合与某些“青藏高原对我国东部天气影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从而为预测鄱阳湖平原旱涝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3.
给定1948~1999年逐月变化的全球观测的海表温度分布,使用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CM3/NCAR)模拟了大气对海表温度变化的响应,利用SVD和合成检验方法,分析了El Nino发展阶段夏季、成熟阶段冬季以及衰亡阶段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年际异常型.结果表明:El Nino发展阶段夏季,中国东北、朝鲜半岛以及日本海附近为高度负异常中心,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偏东,东亚夏季风增强;El Nino成熟阶段冬季,东亚大槽加强,东亚北部冬季风加强;El Nino衰亡阶段夏季,西太平洋副高偏强、偏南、西伸,东亚夏季风减弱;El Nino事件在其衰亡阶段夏季与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最紧密,其次是成熟阶段冬季,最后是发展阶段夏季.模拟的El Nino演变不同阶段东亚大气环流年际异常型易于解释以往研究中观测分析揭示的由El Nino造成的我国东部气温和降水异常型.  相似文献   
134.
副热带高压研究回顾及对几个基本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1  
刘屹岷  吴国雄 《气象学报》2000,58(4):500-512
文中在回顾有关副热带高压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传统的观念在东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下沉运动和副热带高压的形成、热带加热异常与副热带高压异常的关系、副热带高压与其周边系统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局限。并根据近期的研究成果对上述问题给出新的认识。最后文中展望了在副热带高压的研究中需进一步深入的几个方面 :不同纬度相互作用、青藏高原的作用、时间尺度 -内部动力过程和外界强迫的相对重要性、非线性过程和角动量平衡问题。  相似文献   
135.
东北地区旱涝的OLR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力  安刚 《应用气象学报》2000,11(2):228-235
该文选取了东北地区4个典型多雨年和4个典型少雨年, 利用OLR资料对该地区旱涝年OLR场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低频振荡的传播特征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东北旱涝与低纬OLR的分布及其变化密切相关, 特别是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ITCZ和印度ITCZ的位置和强度以及赤道中东太平洋OLR的距平在旱涝年均有显著差别, 并且热带和副热带OLR低频振荡的向北传播对东北地区夏季降水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6.
南海北部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突然右折的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贺忠 《气象科学》2000,21(3):298-301
南海北部北邻华南沿海,当热带气旋以西或西北路径移至南海北部时突然右折,将很快登陆或严重影响华南地区,此时,如预报稍有失误,就会使整个防台减灾布置工作非常被动,甚至带来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本文利用85-906-05-03攻关资料,对此类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突然右折的天气学原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移向突变前48~72小时,在距热带气旋8-10伟距的西北方位高层(200hPa)出现大范围的西到西南气流  相似文献   
137.
亚热带富铁土的磁学性质及其磁性矿物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55个亚热带富铁土的磁化率(χ)、频率磁化率(χfd)、非滞后剩磁(ARM)和饱 和等温剩磁(SIRM)等磁性参数测定,结合氧化铁化学形态分析和矿物鉴定,初步明确了亚热 带富铁土的磁学特征及其磁性矿物.磁测数据表明富铁土中存在强磁性的矿物,其磁化率χ 与土壤游离氧化铁(Fe)含量呈极显著指数正相关(R=0.5971),频率磁化率χfd与土壤游离氧 化铁含量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R=0.4289).富铁土的χfd和非滞后磁化率χARM。值表明土壤 中的磁性矿物以超顺磁性(SP)和稳定单畴(SSD)颗粒为主,富铁上的χ和χARM呈极显著直线 正相关(R 0.9429),证明富铁土的磁性是由风化成土过程产生的 SP和 SSD磁性颗粒贡献 的.矿物磁测结合X-衍射证明富铁土中的氧化铁矿物由赤铁矿、磁赤铁矿和针铁矿组成。  相似文献   
138.
层云加热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查晶  罗德海 《大气科学》2011,35(4):657-666
本文研究了层云降水加热对于激发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所起到的作用.将层云加热作用引入到非线性的CISK (Conditional Instability of Second Kind)-Kelvin波方程组,并分别利用截谱方法和四阶Runge-Kutta方法...  相似文献   
139.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章丽娜  林鹏飞  熊喆 《大气科学》2011,35(3):560-570
本文基于实时的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MJO)指数和中国台站降水资料,研究了MJO对中国华南前汛期(4~6月)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JO的活跃中心从印度洋进入西太平洋,华南地区的降水由偏多转为偏少.最显著的降水正负异常分别位于第4位相和第7位相,其区域平均的最大正负异常值相对于气候平均值的变化约为17%和11%.与降...  相似文献   
140.
The ge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lake bed sediments of a tropical reservoir in Brazil have been investigated. The C, N, P composition showed almost no variation between the different sampling points. All samples contained inorganic phosphorus (IP) ranging from 52 to 70%. The Redfield ratios show that the lake is without significant anthropogenic inputs. Most of the organic matter is composed by higher plants decomposition revealed in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nitrogen (N) ratio ranging from 15.4 to 57.2. Also, TOC:organic phosphorus (OP) ranged from 265.3 to 933.6, suggesting that most of the organic matter has terrestrial origin from wood plants. The ratios suggest that most organic matter is influenced by the terrestr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shed. Furthermore,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n-alkane homologues in the sediments was investigated. All samples have been analyzed for the n-alkanes C8 to C40. The sediments were dominated by n-alkanes C25–C38. It is concluded that n-alkane in sediments mainly come from terrestrial plants, however there is a contribution of submerged aquatic plants, especially in those sites in deeper areas of the lake. On the basis of Paq index the n-alkanes in sediments comes from terrestrial plants, however there is a contribution from emerged/floating plants.The investigated lake seems to be considered as meso to eutrophic. Because of the relatively high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lakes, there is a substantial organic-matter flux to the sediments, which rapidly becomes anoxic. According to the pristine/phytane ratio the sediments represent an anoxic environment with values found between 0.38 and 1.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