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2篇
  免费   299篇
  国内免费   497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238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161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92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01.
The generation of phytoplankton patchiness by mesoscale current patter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lken et al. (1994) suggested that phytoplankton patchiness can be generated by mesoscale eddies in light-limited, nutrient-replete environments. This hypothesis is explored using two ecological models of different physical complexity. The model results support the idea that the coupling of mesoscale eddy circulation and phytoplankton growth leads to differential growth rates and thus generates variability in phytoplankton distributions. The specific circulation of a cyclonic eddy isolates a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in its core. Due to the reduced vertical mixing, a higher growth rate is supported in the core, and phytoplankton concentrations increase compared 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 one-dimensional model is used to explore the hypothesis in general and to perform sensitivity studies. A more realistic simulation uses a coupled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for the western Baltic Sea. Starting from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s for nutrients and plankton, the models generate patchiness due to the proposed mechanism. The described mechanism may apply for other mesoscale variable environments during light-limited growth periods as well, e.g., the frontal region of the Southern Ocean. Received: 31 March 2001 / Accepted: 31 August 2001  相似文献   
102.
有限区域卫星云图资料变分分析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资料分析在数值预报中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星目前常规探测网的时空局限性,利用分辨率较高的非常规资料势在必行。该文利用一个有限区域中尺度模式MM4,采用变分分析技术对有限区域的常规探空资料和非常规云图资料进行变分分析和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03.
本文用1951—1984年的资料对500百帕、65°N以北的高度场作自然正交展开,用模糊聚类对典型场归类。指出,极涡月平均场有三种形态,1月份平均场形态较特殊;大尺度距平场也有三种形态,4月份距平场形态较特殊。此外,研究了典型场的时间权重系数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的关系。指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4月、10月极地大尺度距平场有明显的异常特征。这种极地环流异常已明显影响到我国4月份、10月份的气温场。因而,可能是厄尔尼诺年我国气温4月偏低、10月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4.
105.
北半球大气臭氧层的遥相关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卫国  秦芳 《大气科学》1992,16(4):400-408
本文分析了北半球冬春季和夏秋季大气O_3层的遥相关结构.结果发现,O_3层存在一系列遥相关型,其时域特征与O_3层槽脊及大气环流型的变化有关,主要可分为:(1)O_3槽间型,(2)O_3槽脊型,(3)O_3脊间型.表明遥相关区域的空间分布具有波状结构.随着环流型的季节调整,冬春季与夏秋季O_3层的遥相关结构存在着差异.所得结果可显示出大气环流对O_3的输送作用以及环流系统振荡导致的O_3层异常分布,这对进一步揭示O_3层的时域演变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6.
积云对流参数化对一交梅雨锋暴雨过程影响的模拟检验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彭新东  吴晓鸣 《高原气象》1999,18(3):451-461
应用1988年版日本谱模式JSM,对比分析了Arakawa-Sckawa-Schubert、Kain-Fritsch、KuoAnthes和Gadd-Keers等几种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在梅雨锋暴雨对流系统模拟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7.
利用2019年5月20日机载DMT和SPEC粒子测量系统获取的飞机云微物理探测资料,结合高空、地面、卫星云图产品等常规气象数据,分析了东北冷涡在发展成熟期的云宏微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飞机探测区域为冷性层积混合云,云水充沛。云粒子探头(CDP)和二维云粒子图像探头(CIP)探测到的最大粒子数浓度分别为362.10cm~(-3)、191.08L~(-1),液态含水量变化范围为0~0.88g/m~3;CDP粒子谱呈指数型下降,谱宽较窄;CIP粒子谱呈双峰结构。云粒子图像探测仪CPI表明,层积云上部主要为冰雪晶粒子,以冰晶的核化和凝华增长为主;中上部粒子主要为小冰晶形态,也有冰晶聚合体和枝状冰晶;中下部是过冷水和冰晶粒子的共存区,过冷水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8.
形成旋扭构造的动力可概括为五个方面:地块随着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局部发生的旋扭;漂移在软流圈之上的地块遇到上拱的“热柱”受到局部牵制而旋扭;地幔熔融体物质对流循环产生蠕动式旋扭;岩石圈拖曳牵动引起旋扭;重力控制下密度分异所引起的水平漫流碰接于上升物质而旋转。欧亚大陆上分布着涡轮状、帚状、莲花状、连环状等各种旋扭构造。  相似文献   
109.
"98.7"特大暴雨低涡的螺旋度和动能诊断分析   总被引:49,自引:26,他引:23  
“98.7”特大暴雨过程与700hPa低涡切变线的强烈发展以及丰沛的水汽和强垂直运动密切相关。螺旋度的诊断结果揭示,与强暴雨区和切变线低涡相应的是一对符号相反而又紧邻的螺旋度带。它们的垂直结构是一对符号相反而又互伴的螺旋度柱;螺旋度及其诸分量的量级是相同的。这表明,垂直运动的水平切变和水平速度的垂直切变以及水平速度的水平切变对螺旋度有相同大小的员献,也意味着强垂直运动和低空急流对暴雨的发生和发展极其重要。动能的诊断结果显示。强动能区与暴雨区和低涡切变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在中、低空的强动能中心也正是强降雨中心;动能最强的700hPa也是低涡切变线发展最强的层面。强动能及其强梯度区和强螺旋度区基本一致。表明强动能及其强梯度对螺旋度变率及其通量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0.
地面感热对青藏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31,自引:9,他引:22  
考虑热带气旋类青藏高原低涡为受加热和摩擦强迫并满足热成风平衡的轴对称涡旋系统,通过求解线性化的柱坐标系中涡旋模式的初值问题,分析了地面感热对高原低涡流场结构及发展的影响,给出了高原低涡眼壁内、外侧水平流场和垂直流场的结构特征,讨论了低涡发展与其水平尺度、垂直厚度、所处纬度以及热量总体输送系数和加热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面感热对低涡的生成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否有利于低涡的发展与低涡中心和感热加热中心的配置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