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25篇
海洋学   4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8 毫秒
61.
农用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在阐述玉田县农用土地资源流转形式、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土地资源流转的成因、作用与效益,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的4项建议。  相似文献   
62.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onset of spring in northern China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he annual cycle and with a recent warming trend were quantified using a recently developed adaptive data analysis tool, th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The study was based on a homogenized daily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SAT) dataset for the period 1955–2003. The annual cycle here is referred to as a refined modulated annual cycle (MAC). The results show that spring at Beijing has arrived significantly earlier by about 2.98 d (10 yr)-1, of which about 1.85 d (10 yr)-1 is due to changes in the annual cycle and 1.13 d (10 yr)-1 due to the long-term warming trend. Variations in the MAC component explain about 92.5% of the total variance in the Beijing daily SAT series and could cause as much as a 20-day shift in the onset of spring from one year to another. The onset of spring has been advancing all over northern China, but more significant in the east than in the west part of the region. These differences are somehow unexplainable by the zonal pattern of the warming trend over the whole region, but can be explained by opposite changes in the spring phase of the MAC, i.e. advancing in the east while delaying in the west. In the east of northern China, the change in the spring phase of MAC explains 40%–60% of the spring onset trend and is attributable to a weakening Asian winter monsoon. The average sea level pressure in Siberia (55°–80°N, 50°–110°E), an index of the strength of the winter monsoon, could serve as a potential short-term predictor for the onset of spring in the east of nor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63.
月内尺度北半球环状模水平和垂直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晓峰  李建平 《气象学报》2011,69(6):1046-1061
采用李建平等定义的更好表征北半球环状模变化的指数,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对流层的角度分析了北半球环状模在月内时间尺度上的相关环流的垂直和水平传播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上,温度异常在对流层,尤其是近地层,表现为由极区和高纬度地区向中低纬度地区强的南传特征,而在平流层则为由中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弱的...  相似文献   
64.
浅层有限频率面波成像中的3D灵敏度核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面波散射的模式耦合方法,基于波恩近似和远场假设,研究了有限频率面波三维灵敏度核,针对面波在工程应用中常遇到的水平分层的背景介质模型,计算了介质扰动引起的面波相位和幅度扰动的三维灵敏度核,分析了模式耦合对三维灵敏度核的影响.结果表明,仅考虑模式自身耦合的JWKB近似,介质密度和波速扰动引起的三维灵敏度核可以蜕化为...  相似文献   
65.
采用1900-2014年115 a的观测和再分析资料,使用滤波、线性相关等方法,研究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nterdecadal Pacific Oscillation,IPO)调节大西洋纬向模(Atlantic Zonal Mode,AZM)对澳大利亚秋季降水年际变动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结果 表明,当IPO位于正位相时,...  相似文献   
66.
热带印度洋秋季偶极子模态与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多年的Reynolds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和滑动相关方法,研究了热带印度洋秋季偶极子模态和南海夏季风强度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热带印度洋秋季海表温度距平(SSTA)的主要模态是全区一致型和偶极子(IOD)型,全区一致型模态主要代表了秋季SSTA全海盆一致的年代际及其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IOD型模态主要反映热带印度洋秋季SSTA年际时间尺度的变化。(2)当前期秋季热带印度洋存在正(负)IOD模态时,南海的夏季风强度减弱(增强)。二者年际变化的负相关关系在长期趋势的冷位相期不显著,而在暖位相期显著。(3)当南海夏季风强度增强(减弱)时,后期秋季热带印度洋出现正(负)IOD模态。二者年际变化的正相关关系在长期趋势的冷、暖位相期显著,在冷、暖位相转换期前后不显著。  相似文献   
67.
大平山铜矿毒砂单矿物扫描电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少华  汪斌  徐兆文 《江苏地质》2012,36(2):119-128
大平山铜矿床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横溪镇西侧,矿石中有用组分除铜以外,还伴生有As、Zn、Ag、Au、Co和Ni等元素,其中As元素质量分数较高,局部达0.2%~0.9%。通过显微观察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发现大平山铜矿矿石中As元素主要以硫化物形式,呈毒砂独立矿物以自形—半自形粒状、他形粒状赋存于矿石中。赋存方式主要为:以独立矿物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局部呈条带状和中等稠密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以交代方式与黄铁矿和黄铜矿共生于矿石中,但毒砂形成晚于黄铁矿和黄铜矿。  相似文献   
68.
通信塔通常架设在已有的建筑物上。在地震中,建在屋顶上高耸的通信塔鞭梢效应比较显著,常常受到严重的破坏,而通信塔的损坏将会影响震后救灾工作的开展。本文基于通信塔的实际震例,分析了通信塔出现鞭梢效应的主要原因。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和线性时程分析法,分析了位于不同层数框架结构上的两个通信塔的地震作用。结果表明通信塔和框架结构的自振周期接近时是鞭梢效应最容易发生的时刻,两者的一阶特征周期接近时鞭梢效应最大;场地特征周期越大,通信塔的地震效应越大。  相似文献   
69.
黄土高原100万年以来东亚夏季风演变信号的多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黄土高原东亚季风地质时期周期演变中,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黄土高原甘肃省灵台和赵家川黄土剖面约1 MaB.P.以来磁化率时间序列进行多尺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0~0.8 MaB.P.地球轨道三要素中的偏心率准400 ka、100 ka周期在黄土沉积中反映明显,方差贡献率达35.19%,还发现16 ka的岁差周期及334 ka1、77 ka5、8 ka、31 ka、7.9 ka、3.9 ka的非轨道准周期;2)0.8~1 MaB.P.也发现地球轨道三要素中的偏心率准100 ka周期2、1 ka岁差周期及55 ka、8.3 ka、3.5 ka非轨道准周期,偏心率准100 ka周期具有主导地位(方差贡献率达37.44%);3)尽管黄土记录的东亚夏季风100 ka周期的产生机制已有多种假说,古气候学界还是普遍认为它产生于某些尚不清楚的过程,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0.
区域海平面变化是目前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海平面变化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分析海平面变化,应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最小二乘法,利用卫星高度计、验潮站数据,分析了1993—2016年间中国近海及周边海域海平面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EEMD,计算了1993—2016年中国近海海平面变化空间结构的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近海海平面持续升高,但海平面变化在空间分布和时间上的变化并不均匀。空间结构大致分三个部分:大陆沿岸海平面持续上升且上升速率逐年增加,近海海区升高速率逐年降低,而研究区域内的西太平洋西部海区先减速升高又加速降低。分别利用EEMD分解和线性最小二乘拟合算法计算了1993—2016年中国近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得到的海平面升高速率的空间分布大致吻合。两种方法均显示沿海地区的上升速率远大于近海海区,沿海地区上升速率大约为6 mm/a,近海海区上升速率大约为2 mm/a。但EEMD方法显示在广东沿岸和靠近赤道部分区域的上升速率更大。分别计算了大陆沿岸、近海及西太平洋西部海区三个海区内空间平均的海平面时间变化的线性及非线性趋势。非线性趋势显示大陆沿岸海区海平面加速上升,上升速率由1993年的3.65 mm/a,增加到2016年的5.03 mm/a;近海地区海平面上升速率逐年变小,由1993年的4.51 mm/a,减缓至2016年的3.8 mm/a;西太平洋西部海区海平面先减速上升,后加速下降,从1993年的上升率为9.5 mm/a,逐渐变化到2016年的下降率为2.27 mm/a。利用验潮站数据分析了大连、坎门、香港的水位变化,除大连海平面上升速率降低外,其余均显示海平面上升速度逐年升高,和卫星高度计的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