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6篇
  免费   351篇
  国内免费   391篇
测绘学   312篇
大气科学   544篇
地球物理   519篇
地质学   600篇
海洋学   242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139篇
自然地理   28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32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交通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IPCC清单指南的数据, 采用"自上而下"的碳排放计算方法, 对2000-2013年甘肃省交通碳排放进行测算, 对交通碳排放总量、人均量、交通能源碳排放结构及碳排放强度进行动态分析. 基于STIRPAT模型, 运用岭回归统计方法对甘肃省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 甘肃省交通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煤炭、汽油、柴油、电力四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占交通碳排放量的绝大部分; 交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 城镇化水平、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人均GDP每增长1%, 导致交通碳排放分别增长0.221%、0.137%、0.174%和0.125%. 建设低碳交通体系将成为甘肃省交通部门减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2.
广州市海珠区高密度城区扩展SLEUTH模型模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高密度城区是城市的核心区,也是城区扩展的源,对该区域的精确识别以及扩展模拟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以广州市海珠区1979、1990、2000、2008 年4 期Landsat 影像为数据源,运用非渗透表面端元选取模型(V-I-S) 与归一化混合光谱分析模型(NSMA) 相结合的方法,辅以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数据(LST),高精度提取非渗透表面丰度,进而设置合适阈值表征研究区高密度城区范围。在此基础上基于SLEUTH模型设置4 种场景模拟和预测海珠区高密度城区扩展,并用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对研究区1979-2050 年长达70 年的空间扩展状况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为:① SLEUTH模型同样适用于小尺度区域的扩展模拟。② SLEUTH模型模拟中基于自然、人文以及城市扩展内在动力机制等条件参数的设置,促使模拟结果精度更高。③ SLEUTH模型模拟结果表明,自1979 至今,海珠区高密度城区以较快扩展速率扩张,尤以1990-2004 年间变动增长最快;未来的20 年其增长速率减缓,并于2030 年前后趋于稳定。这种扩张格局与变化状况与研究区产业结构、经济政策、土地规划决策等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93.
顾及数据特性的格网DEM分辨率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平分辨率是格网DEM的决定性变量之一,直接决定着DEM对地形的逼近程度和地形参数计算、地学模拟的精度。基于地统计学理论和非参数密度估计方法,提出了地形宏观变异和微观变异相结合的DEM适宜分辨率计算方法。即首先按系列支撑对采样数据进行格网划分,形成具有不同尺度的支撑域;然后利用正则化理论,对高程点数据进行正则化变换,通过不同支撑上正则化变量的半变异函数分析,探索不同支撑尺度上的地形宏观变异规律,从而确定地形宏观变异的最佳支撑尺度;第三,在所确定的宏观变异最佳支撑尺度内,借鉴非参数密度估计中直方图的理论方法,从微观角度计算DEM适宜分辨率。最后通过陕北黄土高原的实际采样数据,对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94.
由于冰雪的存在及缺乏地面观测站点资料,高寒地区的水文模拟研究一直面临很大的困难。遥感数据能够提供大范围时空尺度上的地面信息对无资料地区有很大帮助。MODIS数据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深受人们关注。本文以长江上游泥曲流域为例,探求将MODIS遥感数据与地面气温数据相结合对新安江模型径流模拟的帮助,方法步骤如下:(1)建立MODIS雪覆盖面积与流域周围站气温关系,获取气温阈值;(2)依据气温阈值判别降水形式并计算融雪水当量;(3)将雨雪分离后的降水信息输入新安江模型模拟径流,并与新安江模拟结果(未考虑雨雪分离)和实测径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改进方案(考虑雨雪分离)模拟效果更好,将有助于提高新安江模型在高寒无资料地区的径流模拟精度,为高寒无资料地区水资源管理及生态需水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95.
灰色关联度法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与分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地下水脆弱性进行研究,选取地下水位埋深、包气带岩性、含水层砂层厚度等6个因子建立了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离差最大化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使权重的分配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以MATLAB为平台编制了常用计算程序,应用于抚州市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与分区,取得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996.
大洋环流模式的温盐表面边界条件处理及其影响研究评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常用的大洋环流模式温度和盐度的表面边界条件处理方案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处理方案对大洋环流变化模拟结果的影响,指出了不同边界条件各自的适用范围。较为典型的温度边界条件包括Haney型边界条件、Rahmstorf等恢复型边界条件、Schopf零热容量条件以及通量条件;盐度边界条件主要包括恢复型边界条件、通量型边界条件以及自然边界条件。边界处理方案之不同,不仅影响到模式气候态和年际变率的模拟,还影响到一些典型大洋环流变化现象的模拟结果,如极地盐跃层突变现象、海洋层结强烈翻转的冲刷现象、热盐环流的多平衡态现象以及淡水冲击对热盐环流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997.
辐射度模型(RGM)用于计算植被二向性反射(BRDF)。但是目前基于辐射度方法的计算机模拟模型的应用被局限在较小的、比较单一的场景范围之内。把RGM模型扩展为大场景辐射度模型(LRGM),关键在于如何把大场景分为子场景,既保证模拟精度,又可以显著缩短计算时间。通过不同地形条件下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子场景划分方法的敏感性,分析表明:①地形对BRDF是有影响的,主要表现在后向观测方向的增强作用和前向观测方向的减弱作用;②子场景个数对模拟结果影响不大,最大偏差不超过0.007。然后,选取黑河流域大野口山区水源涵养林带为观测试验区,利用大场景辐射度模型进行真实结构模拟,将模拟结果与ASTER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最大绝对误差不超过0.0382,证明LRGM模型模拟遥感像元尺度的BRDF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8.
莫尔包络线对数模型方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岩石破坏机理着手,结合室内相关岩石力学试验,建立莫尔包络线对数模型方程,并对其进行参数率定,得出应用范围、变化趋势和岩石的破坏机制,简化岩石破坏强度的研究,可推广到其它的岩石力学实验中。  相似文献   
999.
微型桩单桩加固滑坡体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开展滑坡基本参数试验和微型桩加固滑坡体的模型试验,研究微型桩单桩加固滑坡体的承载机理、受力情况及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微型桩可有效提高滑坡的稳定系数,采用微型桩加固滑坡后,可将滑坡的稳定系数由0.96提高至1.35;微型桩所受的滑坡推力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分布,滑床抗力呈上大下小的三角形分布,且随加载量的增加合力作用点逐渐向滑面靠近;微型桩于滑面附近发生破坏,其破坏模式可判断为弯剪破坏。  相似文献   
1000.
武利  张万昌  张东  周杰 《地理科学》2004,24(4):458-464
文章介绍一种进行斜坡稳定性定量研究的分布式模型——SINMAP模型。该模型以水文学理论为基础,耦合稳定状态水文模型TOPMODEL与大范围斜坡稳定性模型,在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域进行斜坡稳定性评价。选取汉江江口流域作为试验研究区,以DEM、遥感影象、各种专题图件及地面考察资料作为信息源,利用SINMAP方法获得可视化的研究区地表稳定性指数专题图。经实际资料检验表明,该模型可获取较高的预测精度,尤其在流域尺度上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