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26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从不稳定能量角度对条件不稳定相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深厚的局地对流是在条件不稳定的层结中发生的,这就有必要考虑较厚气层对由底部上升气块所可能产生的总影响。从能量角度讨论了条件不稳定问题中的不稳定能量和对流有效位能,并利用观测资料、结合实例分析了单站地面湿静力能与条件不稳定中不稳定能量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从能量观点,对对流有效位能的两种定义进行了讨论,认为对流有效位能定义为正、负不稳定能量之差时,其与动能相联系的表达式中包含了低层抬升速度,可以更全面地用于强对流天气预报,尤其是中国南方暖季的强对流预报。(2)气块从底层上升时,无论经历的是干绝热还是湿绝热过程,湿静力能守恒,所以总能量的变化就是动能的变化,等于外界合力对气块做功的大小,不存在湿静力能向动能的转换。(3)从本质上来说,单站低层湿静力能的时序变化用于对流预报的意义在于预示着正、负不稳定能量的改变,从而影响不稳定能量的值。这可以弥补由于高空探测时间分辨率较粗,不能计算逐时正、负不稳定能量的不足。   相似文献   
72.
"8·16"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实况资料和T213输出资料,对发生在2005年8月16日~17日的华北暴雨过程进行了湿位涡数值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落在湿相对位涡的负值中心附近,且湿相对位涡场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其正压项的贡献。在暴雨出现前期,湿对称不稳定主要在高层,湿位涡的下传可能是产生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湿位涡的负值中心与中低层涡度的增大及暴雨的增强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3.
2004—07—16河南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湿位涡理论,分析了2004年7月16~17日的强暴雨个例,发现有利于强降水发生的湿位涡场分布特征:对流低层MPV1<0、同时MPV2>0,有利于强降水发生。暴雨发生时,对流高层表现对流稳定,即MPV1>0,低层MPV1<0,为湿对流不稳定区;当两者相互作用时,即当高层干冷空气下滑与上升的低空高温高湿的空气交汇,容易储存和释放对流不稳定能量,利于暴雨的发生。低层西南急流不仅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丰沛的水汽,也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足够的热力和动力,因而使MPV2增大,垂直涡度得到发展,降水加剧。湿位涡在夏季可以作为河南省预报暴雨的一个有效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74.
鲁西北一次持续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地面自动气象站、NCEP 1°×1°和FY2E反演T_(BB)等资料,对2012年7月31日—8月1日发生在山东一次持续的区域性暴雨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在副高稳定的形势下,低层切变线、地面冷锋是造成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2)低层锋生强迫激发了非地转垂直环流,上升气流加强,雨强增大,上升支的建立到强降水开始间隔约6 h。(3)暴雨区925 hPa湿斜压项在强降水时为负值,其增强应为低层锋生作用造成的。雨区范围和雨强随湿斜压项增强而增大。(4)对流单体的生成和加强影响降水落区和雨强,增强的单体合并时雨强最强。T_(BB)中心区位于低层切变线与锋面右侧,强降水位于两者之间。(5)地面辐合线与T_(BB)中心基本重合,辐合线左侧气旋性弯曲处与T_(BB)中心区后侧的等值线梯度大值区位置一致,强降水则出现在两者重叠处。(6)干线与辐合线是此次强降水的重要中尺度系统,干线始终落后于辐合线,其分布对暴雨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5.
北京7.21暴雨低涡演变的湿位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诊断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结果,从中层湿位涡守恒和低层湿位涡变化的角度分别对北京7.21暴雨过程中中尺度低涡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前期,对流层中高层高湿位涡的冷空气扩散南下,冷空气到达华北地区上空时,在有利等熵面的引导下从稳定层结向不稳定层结快速下滑,产生了剧烈的正涡度个别变化,使得低涡得到发展加强。另一方面,等熵面上冷暖空气的剧烈交汇在增强雨势的同时,也使得对流层低层至中层产生明显的涡度制造。在不考虑稳定度影响时,低层的非绝热过程引起的湿位涡制造与低涡发展有着很好的正相关,二者在位置上和量级上都有很好的对应。进一步分析表明,非绝热加热的水平不均匀分布是引起湿位涡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6.
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ECMWF 0.75°×0.75°, 6 h间隔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和云图TBB资料, 对2012年8月20日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雨过程是在高层急流入口辐散和中低层的低槽切变线的耦合作用以及台风的间接影响使得低槽系统移动缓慢和提供水汽的有利条件下产生的。暴雨带中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和东海。从等熵位涡、湿位涡和总能量分析说明这次暴雨和大暴雨是在水汽条件充沛条件下, 对流不稳定叠加斜压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等共同作用下, 产生暴雨-大暴雨。另外, 南北两支气流在暴雨区强烈辐合(南侧为上升运动, 北侧为下沉运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且总能量垂直廓线与雨团中心对流强度和强降水时段对应较好。低层东海东南暖湿气流和干冷的东北气流对本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的产生起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77.
J. L. M. van Mechelen   《Tectonophysics》2004,384(1-4):275-284
A technique has been developed to control the strength of moistened sand in a quantifiable, accurate and reproducible way, while other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maintained. Strength of dry sand was increased through adding a small amount of liquid.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additional cohesion of moist s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surface tension of the liquid was investigated. Direct shear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on four granular materials at confining stress levels below 1 kPa.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surface tension of the added liquid controlled the additional apparent cohesion of sand with high accurac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oist sand show dynamic similarity towards natural brittle rock, which enables analogue modelling of fault formation, fault reactivation and tension fracture formation in the brittle regime with a controlled strength profile. Furthermore, experimental results fit well to shear strength models. From this followed the direct proportionality of the unsaturated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 φb relative to the matrix suction, measured at low stress levels. Moreover, shear strength turned out to be also a function of grain size and the grain shape.  相似文献   
78.
Moist potential voracity (MPV) and Its generation may be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esoscale structures such as rainbands within cyclones. In an adiabatic and frictionless flow, MPV generation is possible if the flow is three-dimensional and the air is unsaturated. 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 can be generated through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gradients in the potentia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fields. The diagnosis of MPV generation in an extratropical cy-clone was performed with the ECMWF objectively analyzed fields for a system that developed during February 1992. It was found that at various stage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yclone, negative MPV was generated: at the north end of the cold front; along the occluded front and the cold front; and in the region of the warm core. This pattern of negative MPV generation is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previous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After the cyclone ceased to deepen, the region of negative MPV generated in the cyclone was horizontally adverted in-to a saturated area. The area of negative MPV generated both along the occluded front in this case study and in the region of the bent-back warm front in a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ed a mesoscale structure with a width of about 200-500 km.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trusion of moist or dry air into baroclinic zones was important for MPV genera-tion. In addition, baroclinicity increase (adjacent to the area of condensation) in the regions of high moisture gra-dients led to significant MPV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79.
压能、湿焓场与暴雨落区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黄仪方  琚建华 《高原气象》2002,21(2):154-158
通过分析压能场与湿焓场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它们对暴雨发生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实质上是由于动力学与热力学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在本文分析的暴雨仆例中,暴雨过程都与等压能线密集带和等湿焓线密集带有一定联系,在暴雨发生前24h一般有强的正湿焓平流,暴雨主要落区一般出现在平流最强的地方,因此,分析压能场与湿焓场可以获取一些新的信息,这对提高暴雨的预报能力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根据Q矢量与湿位涡理论对2010年6月19-21日长江中下游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由低层切变缓慢东移南压而造成;Q矢量绝对值大值区和Q矢量锋生函数大值区与强降水带相对应,值的变化也能反映出降水的增强与减弱,但Q矢量锋生函数中心与降水中心对应有时并不一致;Q矢量散度变化与雨带中心的加强减弱对应较好;强降水带处于正负值交界的等值线密集区,且其梯度的增大对应降水增强,梯度减小对应降水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