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0篇
  免费   222篇
  国内免费   344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319篇
地球物理   332篇
地质学   533篇
海洋学   102篇
天文学   1279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97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师林  朱大勇  沈银斌 《岩土力学》2012,33(Z2):371-376
现有的节理岩体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大多是以Hoek-Brown强度准则为基础建立的,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的效应,不能充分发挥岩体的强度潜能。综合统一强度理论和Hoek-Brown强度准则的优点,结合临界滑动场理论求解地基承载力,并考虑地震荷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基于非线性统一强度理论的地基承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现有方法中的地基承载力偏于保守;在地震荷载作用下地基承载力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992.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rules in the deep and shallow parts of sedimentary basins are considerably different, particularly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irst, the critical porosity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is much lower in the deep parts of basins: at a depth of 7000 m, hydrocarbons can accumulate only in rocks with porosity less than 5%. However, in the shallow parts of basins (i.e., depths of around 1000 m), hydrocarbon can accumulate in rocks only when porosity is over 20%. Second, hydrocarbon reservoirs tend to exhibit negative pressures afte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t depth, with a pressure coefficient less than 0.7. However,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t shallow depths tend to exhibit high pressure afte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ird, deep reservoirs tend to exhibit characteristics of oil (–gas)–water inversion, indicating that the oil (gas) accumulated under the water. However, the oil (gas) tends to accumulate over water in shallow reservoirs. Fourth, continuous unconventional tight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re distributed widely in deep reservoirs, where the buoyancy force is not the primary dynamic force and the caprock is not involv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onversely, the majority of hydrocarbons in shallow regions accumulate in traps with complex structur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wo dynamic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primarily responsible for the above phenomena: a lower limit to the buoyancy force and the lower limit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verall, corresponding to about 10%–12% porosity and irreducible water saturation of 100%,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93.
宁甡 《吉林地质》2012,31(1):21-26
集安群地层主要分布在通化南部—集安一带,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辽吉台隆东部。通过对比和分析前人资料,从地层的沉积建造、岩石组合、构造及岩浆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入手,根据集安群的成矿地质背景、控矿条件和矿床(点)的分布特征,总结了其成矿规律。集安群地层中金(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具有复成因、多期次成矿的特点,其成矿过程经历了初始矿源层的形成—改造矿源层—构造岩浆岩热事件富集—矿体就位。本文按成矿预测标志,圈定了集安群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994.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继续推进区域化探与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计划。在区域化探方面,完成调查面积82.93万km2(累计完成756.62万km2),发现异常4 708处,经验证发现各类矿产411处,其中有色金属矿产273处,占66.4%,取得重大找矿突破。开展矿产资源地球化学评价,通过建立典型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来圈定找矿靶区和进行资源潜力定量预测。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面,完成调查面积26.56万km2(累积完成165.66万km2),建立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体系,主要针对重金属元素成因来源、迁移转化、生态效应与变化趋势进行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表明,中国土地达到优质级占53%,优良级占33%,较差等级主要分布在中东部经济社会发达地区。土壤有机碳研究表明,全国表层土壤(0~0.2m)平均碳密度仅为3 186t/km2,且各地区碳密度变化幅度较大,说明中国土壤有机碳处于低水平和不稳定状态。"十一五"期间勘查地球化学针对重大资源与环境问题,深化和延拓地质工作内涵,逐步形成矿产资源评价、生态地质科学研究、土地质量与生态评价、全球变化科学研究及基础地学研究等现代地质工作若干重要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995.
Gem corundum, a minor but persistent megacryst in east Australian basalt fields, is mined from some placer concentrations.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es and O isotope determinations on a colour range of corundum from different fields, show that chromophore (Fe, Cr, Ti, V) and genetic indicator (Ga, Mg, δ18O) values can distinguish corundum sources (magmatic, metamorphic and metasomatic) before basalt incorporation. They also characterise corundum groups from different fields. This identified two metamorphic groups, one carrying ruby at Barrington Tops, and a magmatic group distinct from those from other gem fields (lower Fe, northeast Tasmania; higher Fe, Yarrowitch). Ruby-bearing groups show clear provinci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clude lower temperature spinel-facies groups (Barrington, Yarrowitch) and higher temperature garnet-facies groups (Cudgegong–Macquarie River). High Mg/Fe and Ni values in the latter approach those for corundum in diamond, and are a possible diamond indicator. The corundum derived from diverse fold-belt and felsic sources in underlying lithosphere forms a dataset for comparing corundum from other basalt fields.  相似文献   
996.
李岩瑛  张强  胡兴才  王荣基 《冰川冻土》2012,34(5):1047-1058
利用西北干旱区民勤、 黄土高原平凉和榆中3站2006-2009年1、 4、 7月和10月逐日08:00时和20:00时探空资料、 降水和日最高气温, 计算和对比分析了最大混合层厚度(ML)、 逆温层特征和垂直温湿场及其对干湿气候变化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最大混合层厚度与最高地气温差关系较为密切, 呈显著正相关, 干旱区民勤较密切其相关系数达0.92. 最大混合层厚度4月最深厚, 干旱区民勤高达2 871 m, 明显高于黄土区两站200~400 m左右, 平凉最为浅薄, 1月不足1 000 m; 但日降水量≥5 mm的降水发生时榆中较深厚, 高于其他两站300~400 m. 强降水发生前后干旱区湿度变化大, 发生时高低空湿度迅速增大, 而黄土高原变化湿度小, 榆中中低层增湿较明显. 干旱区近地层较干, 但有降水时中高层增湿较黄土高原显著. 干湿气候变化与最大混合层厚度、 逆温层的频数和强度、 近地面层的干湿程度关系密切, 混合层越深厚, 逆温层多而强, 近地层越干, 干旱加剧.  相似文献   
997.
苏北盆地老子山地热田成因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山地热田是苏北盆地的典型地热田之一,阐明其成因模式对于该地热田的进一步开发和热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于大地热流测试和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大地热流背景值为63.9 mW/m2,地热水与浅层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在水化学和同位素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经分析,该地热系统属于中低温对流型。其补给区位于距地热田南部约60 km处的盱眙-张八岭一带的丘陵地区,热储温度为73~120 ℃,循环深度为2 350~4 200 m,循环周期约为7 800 a,热水在区内NNE-SSW向与NW-SE向断裂的交汇处上涌,形成地热田。  相似文献   
998.
冯大阔  张建民 《岩土力学》2012,33(8):2277-2282
运用80 t大型三维接触面试验机,对初始静剪应力存在时粗粒土与结构接触面循环力学特性及初始静剪应力大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循环剪切时,接触面沿初始静剪应力方向产生了明显的切向位移,且该位移与正交切向的剪切路程基本呈直线关系,该直线与初始静剪应力的夹角和初始静剪应力水平关系可用二次多项式描述。初始静剪应力大小对接触面抗剪强度、正交切向应力-应变关系形式影响较小,主要影响正交切向应力峰值、接触面剪切体变数值及剪切体变与切向位移关系等。初始静剪应力越大,该方向产生的切向位移越大,其正交切向应力峰值越小,该应力峰值对应的切向位移亦越小,接触面剪切硬化程度越高;初始剪切时接触面剪胀量越大,而后期循环剪切时剪缩量和剪胀量则越小。  相似文献   
999.
梁桥  杨小礼  张佳华  周文权 《岩土力学》2016,37(9):2585-2592
基于对数螺旋破坏模式,考虑黏土的非均质特征,采用极限分析上限法推导了盾构隧道掌子面支护力计算公式,通过优化计算得到了不同条件下的最优上限解。采用该破坏模式与已有的模型试验、工程实例进行对比,验证了在非均质土中采用双对数螺旋极限分析上限法的适用性;同时详细分析了在土体不同参数条件下,隧道掌子面支护力、滑动面范围的变化趋势以及工程影响,结果显示在非均质土中,掌子面支护效率的主导因素是初始黏聚力与掌子面超前核心土,最后通过归一化处理得到了非均质土中极限支护力的设计推荐图,可为工程中初步确定盾构隧道掌子面支护压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陈俊桦  张家生  李新平 《岩土力学》2016,37(5):1441-1450
工程中预裂爆破参数确定方法通常为经验类比法。该方法以经验公式为基础,存在理论依据较为缺乏等缺点。为此,引入岩石爆破损伤、应力波和爆生气体共同作用等理论,在考虑岩石初始损伤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预裂爆破参数计算式。基于提出的理论方法,在现场开展了预裂爆破试验。针对爆破试验,比较了采用经验类公式和提出的理论计算式得到的线装药密度,并对爆破效果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预裂爆破效果良好。考虑爆破损伤效应的爆破参数确定方法比经验类比法合理。最后,在提出的理论计算方法基础上,给出了实际工程中确定预裂爆破参数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