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1篇
  免费   373篇
  国内免费   517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585篇
地球物理   317篇
地质学   795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17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91.
Abductive causal eventism (ACE) is an analytical methodology based on a pragmatic view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explanation that places at the center of research inquiry the answering of ‘why’ questions about events, including human actions or environmental changes of interest. When used in human–environment research, the methodology entails constructing causal histories of interrelated social and/or biophysical events backward in time through a process of eliminative inference and reasoning from effects to causes, called abduction. ACE encourages an eclectic use of methods, models, and theoretical ideas. It fosters integrative,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without being committed either to systems as ontological entities or to holistic analytical frameworks. By not privileging particular theories or explanatory factors in advance, ACE enables researchers to interrogate the plausibility of different causal influences, including loc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at may be related to much wider changes in climate. Likewise, behaviors or practices that may be of value in light of anticipated environmental changes can be studied without their presuming to be caused by these changes or by changes in climate per se. Research on coastal mangrove planting for storm protection in the Philippines and upland tree planting in St. Lucia are used to illustrate these arguments.  相似文献   
192.
《地理研究》2012,31(9)
通过两个典型案例的对比,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和广州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为研究区域,采用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手段获取研究资料,运用扎根理论分别对节事场所和会展场所的场所依赖的维度进行挖掘和提炼,归纳出个体、社会、场所和事件四个主要范畴,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节事场所和会展场馆场所依赖的差异。研究发现:观众在节事场所当中把个人视为“游憩者”,节事场所被看作是一个“游憩空间”,具有“根基性场所”的特点,观众在与节事场所的互动中倾向于情感性的依赖;观众在会展场馆当中把个人视为“消费者”,会展场馆被看作是一个“消费空间”,具有“工具性场所”的特点,观众在与会展场所的互动中倾向于功能性的依赖。  相似文献   
193.
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探讨的是个人对充满意义的特定场所产生的某种认知或感情的联系。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为案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手段获取研究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深入分析游客的活动特征和情感态度,研究游客的节事场所依赖特征。在此基础上挖掘和提炼节事场所依赖的维度,最终构建一个由个体、社会、场所和节事4个维度构成的节事场所依赖PSPE概念模型,为节事场所依赖的定量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4.
黄土高原东缘晚全新世高精度高分辨率石笋古环境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西武乡太行龙洞一支石笋5个230Th年龄和190个氧同位素数据重建4 400~150 a B.P.高分辨率δ18O序列。石笋δ18O值逐渐增加,除最近约600 a外,在千年尺度长期趋势变化上与中国南部其它洞穴记录相一致,表明晚全新世亚洲夏季风强度持续减弱响应于同一驱动机制。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事件发生在2 550~2 000 aB.P.,与史料记载的干旱期大致相对应。功率谱分析揭示出106 a周期,与树轮Δ14C太阳活动周期大体一致,说明百年尺度上太阳活动与东亚季风变化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5.
降尘过程指示的沙尘循环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降尘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沙尘源区的性质、输送距离、降雨量等。利用甘肃省10个城市15 a间(1986—2000年)的降尘监测资料与气象资料,主要分析了沙漠戈壁区与黄土区降尘的差异及原因。结果表明:①西北干旱区的降尘量主要与沙尘事件频次有关;②沙漠戈壁区的大气降尘量大于黄土高原区;③降尘量在强沙尘源区,呈现出显著的高值中心。随着沙尘自西向东输送,降尘通量随输送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96.
基于中国气象局公布的1961-2006年中国165个国际交换站无缺测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利用随机重排去趋势波动分析(S-DFA)方法,计算并分析了中国极端高温事件阈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S-DFA方法在实际资料中的应用进行了检验。从可预报性的角度给出了极端高温事件强度综合指标的定义。该综合指标将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综合起来,兼顾不同地区各自特有的区域气候背景,进一步说明综合指标定义的合理性。基于极端高温事件综合指标的空间分布规律,将1961-2006年间中国极端高温事件分为4个不同等级的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综合指标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前一直保持平稳的波动变化,之后则一直处于上升之中,尤其是在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197.
北京极端低温事件的长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祥  黄嘉佑 《高原气象》2012,31(4):1145-1150
利用1951—2008年北京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和新的气候极端事件阈值计算方法,对北京地区最低气温第10百分位阈值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最低气温极端气候事件出现频率和寒冷程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北京比较寒冷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寒冷程度存在年代际变化,其变化趋势呈减少或减弱趋势,且在21世纪初发生了转变。北京地区最低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存在13.3年和2.1年的主要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198.
灰霾天气变化特征及垂直交换系数的预报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98—2008年广东省广州、东莞和增城的常规气象资料及2004年6月10日—2008年12月30日Micaps 3.0的K指数、沙氏指数和L指数资料,重点分析了这三个地方10—12月的灰霾天气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增城的能见度比例主要集中在大于10 km的范围内,空气质量最好,东莞的空气质量最差。广州和东莞10—12月的能见度等级百分比分布形态类似,轻微灰霾天气所占频率较大,其中10月占的比例最高。并提出垂直交换系数试图对污染物的垂直输送能力进行评估,进而尝试对灰霾天气进行预报。结果表明当垂直交换系数小于15 000时,城市容易出现灰霾天气,反之则说明该地的空气质量较为良好。  相似文献   
199.
利用50a(1961-2010年)的日最低气温计算阈值,超过此阈值为极端低温事件。将内蒙古东、中、西部的极端最低气温事件进行四季划分统计.讨论分析这些地区的极端低温事件与大气环流、海洋因子的关系。分析研究表明:内蒙古极端低温事件主要发生在冬季(12月至次年2月),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基本上没有发生,90年代末以后又陆续发生,但强度、范围明显减小。极端低温事件与北半球极涡、北极涛动、北太平洋涛动、南方涛动、海气相互作用、副热带高压、两风带环流存在着大体一致的年代际震荡趋势,同时与冷空气南下的路径有关,而且相关关系显著。通过相关检验,建立内蒙古极端低温事件的预测概念模型.以此应J}=fj于实际的业务当中.减少极端事件发生引发的各方面损失。  相似文献   
200.
The distinct precursory signals of countrywide extensive and persistent extreme cold events (CECs)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ntrasted with those of countrywide cold wave events (CCWs). It is shown that most CECs were accompanied by a CCW in the initial stages. From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ECs and the CCWs that were independent of any CEC, it is found that a south- west-northeast-oriented tilted ridge at 500 hPa was present around the Europe-Barents Sea regions approximately 10 days prior to the start of the CEC. Consistent with this feature, a high sea level pressure and strong cold air accumulation occurred over a broad extent of northern Eurasia one week prior to the start of the CEC. The tilted ridge and the strong cold air accumulation were the precursory signals that were absent for the CCW, and they provide important clues for the early prediction of whether a CCW event might evolve into a CE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